四川省茶叶产业市场竞争力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

2021-09-10 07:22许钰莎李晓赵颖文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1年1期
关键词:市场竞争力比较优势四川省

许钰莎 李晓 赵颖文

摘 要:四川省是我国茶叶生产大省,茶叶经济是全省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产业竞争力理论,立足国内茶叶市场,采用产业集中度、区位基尼系数、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指数等对四川省茶叶产业发展形势与市场竞争力进行测度分析,并与国内主要产茶省(市)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影响四川省茶叶产业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四川省茶叶产业优势与不足并存,茶叶生产规模和产业聚集度趋于稳步提升,但茶叶生产效率偏低、产值效益偏弱、品牌影响力不强以及出口竞争力不足,是导致川茶产业“大而不强”特征突出的重要原因。据此提出提升茶叶种植效率、发展茶叶精深加工、重塑川茶品牌和促进茶文旅深度融合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茶叶产业;市场竞争力;比较优势;实证测评;四川省

据史料记载,四川省是我国最早种茶、制茶、饮茶的地区,也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就享有“蜀土茶称圣”的美誉。四川全省183 个县中就有130 个县产茶,其中,重点产茶县30 多个,涉茶人数超过了500 万,全省拥有5 000 多家茶企、6 000多家茶叶作坊,茶叶成为仅次于粮食和生猪的“川字号”农业产业,茶产业在助农增收、脱贫攻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国内外茶叶贸易竞争趋于激烈,川茶产业面临着愈发严峻的发展态势[1]。由此,客观分析研判四川省茶叶生产和产业发展态势,对于明晰川茶产业优势及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产业竞争力理论与主要分析方法,立足国内茶叶市场,分析测评2000—2018年四川省茶叶产业市场竞争力,在此基础上探究影响川茶产业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因素,提出促进四川省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产业竞争力研究常用方法涉及熵权法、区位产业集中度分析法、基尼系数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子法、综合指数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比较优势分析法等,通过对比分析各类测度方法的偏重及适用范围,并结合茶叶产业自身特点,本研究选取产业集中度、区位基尼系数、比较优势指数、出口贸易竞争指数综合测评四川省茶产业市场竞争力水平,并选取了我国18 个产茶省份作为参照对象。

1.1.1 产业集中度(MS) MS即某产业生产规模位居前列的地区生产份额占整个该产业总份额的比重,其計算公式表达为式(1):

1.1.3 比较优势指数 选用规模比较优势指数(SAI)、效率比较优势指数(EAI)、综合比较优势指数(AAI)进行测算,用于分析四川省茶产业综合比较优势水平。其计算公式表达为:

式(3)中,SAIij表示i地区茶产业生产规模比较优势指数;GSij表示i地区茶叶播种面积;GSi表示i地区农作物播种总面积;GSj表示全国茶叶播种面积;GS表示全国农作物播种总面积。SAIij>1表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i地区茶叶生产具有规模比较优势,其值越大规模优势越明显;SAIij=1表明i地区茶叶规模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SAIij<1表明i地区茶叶规模优势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式(4)中,EAIij表示i地区茶叶生产效率优势指数;APij表示i地区茶叶单产水平;APj表示全国茶叶的单产水平。若EAIij<1,表明i地区茶叶单产水平低于全国水平,茶叶生产效率处于劣势;EAIij=1时,说明i地区茶叶生产效率与全国水平持平;EAIij>1时,表明i地区茶叶生产效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具有竞争优势。

式(5)中,AAIij表示i地区茶叶生产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该指标用于综合考察i地区茶叶生产的规模比较优势与效率比较优势,若AAIij>1,表明i地区茶叶生产具有综合比较优势,其值越大综合优势越强,反之,则不具备生产综合比较优势[3]。

1.1.4 出口贸易竞争指数(RCA) RCA指数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贝尔·巴拉萨于1965年提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某种产品的出口额占此国或地区所有商品出口总值的份额,是衡量地区产业或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最具有说服力的指标。其计算公式表达为式(6):

式(6)中,RCAij为i地区茶叶出口贸易竞争优势指数;Xij为i地区茶叶的出口金额;Xit为i地区所有出口商品的出口金额;Xwj为全国茶叶出口金额;Xwt为全国所有出口商品的出口金额。一般来说,当RCAij>2.5,表示该地区茶叶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当1.25≤RCAij≤2.5,表示i地区茶叶具有较强贸易竞争优势;当0.8≤RCAij≤1.25,表明i地区茶叶具有中等贸易竞争优势;当RCAij<0.8,表明该地区茶叶不具备贸易竞争优势[4]。

1.2 数据来源

四川省茶产业生产情况及区域分布测算基于全省21 个市州2000—2018年茶产业的生产数据,实有茶园面积、茶叶产量数据来源于2001—2019年《四川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茶叶生产比较优势测算基于我国18个茶叶主产省2000—2018年的茶叶生产数据,实有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农作物播种总面积数据来源于2001—2019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和2001—2019年《中国茶叶统计年鉴》。茶叶产值效益测算基于18 个主产省2010—2018年的茶产业产值数据,来源于2011—2019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茶叶出口竞争力测算基于18 个茶叶主产省2000—2018年的茶叶出口数据,茶叶出口金额、所有商品的出口金额数据来源于相关年份的中国商务数据中心及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公开数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四川省茶产业发展形势

2.1.1 茶叶生产情况 2000—2018年,四川省茶叶生产规模总体呈现稳步上升趋势,茶园面积从82.8 千hm2增至375.4 千hm2,在全国各省市排名中位居第3 位,茶叶产量从5.45 万t增至30.07 万t,在全国排名稳定在前4 位。四川省茶产业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2000—2012年高速增长阶段,茶叶产量年均增速达到13.01%,2013—2018年为稳定发展阶段,茶叶产量年均增速为8.7%。四川省茶叶产量在全国中的占比从2000年的7.98%提升到2018年的11.52%,茶园面积占比从2000年的7.6%提升到2018年的12.57%。而与此同时,也不难看出,四川省茶叶单产率低于全国茶叶单产率,自2011年四川省茶产业单产持续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8年每亩产量比全国低4.87 kg,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91.64%(表1)。

2.1.2 区域分布情况 经过多年发展,四川省茶产业已建成川西南名优绿茶产业带、川东北优质富硒茶产业带和川红工夫红茶集中区、川中优质茉莉花茶集中区,形成了优质绿茶为主,川红工夫红茶、雅安藏茶、茉莉花茶为辅的“一主三辅”特色茶产业格局[5]。2018年,四川省雅安市等11个茶叶主产市茶园面积达到29.59千hm2,占据全省的98.4%,雅安、宜宾和乐山三市茶叶集中度更是稳定在0.60以上。四川省茶产业GINI从2000年的0.678 0上升到2018年的0.700 3,茶园面积20万亩以上的大县发展到20 个,14 个县跨入全国茶产业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表明四川省茶产业区域集聚程度较高且不断上升(图1)。

2.2 四川省茶叶生产比较优势

2.2.1 四川省茶叶生产规模比较优势 全国18 个茶叶主产省中,2018年,共有10个省市茶产业SAI大于1,依次为福建(7.43)、浙江(5.63)、贵州(4.73)、云南(3.76)、湖北(2.25)、四川(2.17)、陕西(1.85)、湖南(1.13)、安徽(1.12)、江西(1.04),表明这些省市茶叶生产专业化程度较高,具有规模优势。2000—2018年,四川省茶产业规模优势指数一直高于1,整体处于波动上升的发展趋势,2000—2005年规模优势指数表现出快速上升趋势,从1.24上升至1.84;2006—2008年期间有所波动,2006年微降至1.75后,于2007又回升到1.91后,其后,在2008年又降至1.69;2009—2018年四川省茶产业SAI表现出反弹回升态势,稳定列居全国前6位。四川省茶叶生产的规模优势与福建、浙江等产茶大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2018年福建、浙江规模优势指数分别为四川的3.42 倍和2.59 倍,在西南地区,四川省茶叶规模优势也长期低于贵州和云南两省(图2)。

2.2.2 四川省茶叶生产效率比较优势 全国茶产业EAI测算结果表明,2018年,茶产业EAI大于1的省市共9个:福建(2.27)、广东(1.8)、湖南(1.49)、广西(1.2)、湖北(1.17)、重庆(1.13)、山东(1.1)、云南(1.04)、浙江(1.1),说明这9 个地区生产效率及生产经营水平较高,具有竞爭优势。2000—2018年以来,四川省茶叶生产效率优势指数整体呈现先降后升再降的发展趋势,2000—2003年四川省茶叶生产EAI降至0.9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4—2007年回升至1.09的最高水平;其后,2007—2018年茶叶生产效率优势指数不断下跌,自2011年以来持续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东部地区相比,四川省茶叶生产EAI一直处于弱势地位,福建和广东分别比四川高出146%和95.65%,在西南地区,四川省茶叶生产效率同样弱势,比云南低13.04%(图2)。

2.2.3 四川省茶叶生产综合比较优势 综合规模比较优势及效率比较优势,全国茶产业生产AAI测算结果显示,2018年茶产业生产AAI大于1的省市共有9 个省市,分别为福建(4.11)、浙江(2.37)、云南(1.98)、湖北(1.62)、贵州(1.44)、四川(1.41)、湖南(1.3)、广东(1.22)、陕西(1.05),表明这9 个省市具有较强的茶叶生产综合比较优势。四川省茶叶综合优势指数在2000—2018年呈现徘徊式递增态势,从1.15上升到1.41,目前处于全国第6 位。总体而言,四川省茶产业综合优势指数的变化主要受SAI的影响,如2007年受SAI影响,综合优势指数增至1.44。近年来,四川省茶产业AAI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稳定在1.3~1.4之间(图2)。

2.3 四川茶叶市场竞争力

2.3.1 茶叶产值效益 就茶叶总产值来看,2018年列居前5位的省份分别为福建(236 亿元)、河南(196.6 亿元)、浙江(173.6 亿元)、湖北(168.5 亿元)、四川(159.8 亿元)。四川省茶叶产值表现出不断上升的发展趋势,从2010年的49 亿元上升到2018年的159.8 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8.4%,产值稳定在全国前5 名。就茶叶单位产量产值来看,2018年前5位地区依次为江苏(35.83 万元/t)、河南(31 万元/t)、浙江(9.91 万元/t)、山东(9.81 万元/t)、海南(7.03 万元/t)。四川省单位产量产值从2010年的2.89 万元/t上升到2018年的5.31 万元/t,年均增速9.08%,单位产量产值位于全国第12位。根据全国单位面积产值测算显示,2018年单位面积产值较高的地区为河南(11 328.15元/亩)、江苏(9 950.54元/亩)、福建(7 460.09元/亩)、广东(6 435.33元/亩)、山东(6 291.49元/亩)。四川省单位面积产值由2010年的1 492.31元/亩提升到2018年的2 837.86元/亩,年均增速9.62%,位于全国第10位。由此,不难看出,尽管四川省茶产业总产值已达到一定规模,但茶叶单位面积产值和单位产量产值均不足全国平均水平,分别占全国平均水平的79.6%和86.8%,亟需将规模优势转化为效益优势(表2)。

2.3.2 茶叶品牌影响力 在品牌建设上,四川省推出了“天府龙芽”省级茶叶区域公共品牌,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分别达14、68、16个,各地打造的“宜宾早茶”“峨眉山茶”“蒙顶山茶”“米仓山茶”等区域品牌的影响力和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6]。根据“2020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结果显示,四川省共有9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上榜,占上榜品牌总数的9.18%。虽然四川省茶产业品牌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与东部产茶大省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就知名品牌数量而言,浙江入围的区域公用品牌数量达到19,且有3 个品牌入围十大区域公用品牌;就品牌价值而言,位居四川省前2位的蒙顶山茶和峨眉山茶品牌价值总和未达到西湖龙井(70.76 亿元)和普洱茶(70.35 亿元)单个品牌价值[7]。在品牌融合及价值提升上,近10 年,浙江省茶园面积增长12.7%,但茶叶产值增长了91.82%,这得益于茶旅融合上的发展。与此相比,四川省茶叶品牌与旅游品牌之间的合作相对较弱,缺乏一批古朴典雅的旅游茶庄园、集镇、观光工厂,有文化内涵的茶文化旅游项目和产品较少,束缚了品牌价值的提升[8]。

2.3.3 茶葉出口竞争力 2018年茶叶出口量排名前5的省市分别为浙江、安徽、湖南、福建、江西,出口额排名前5的省市依次为浙江、福建、安徽、湖北、湖南,表明这些地区茶叶生产质量、品牌效益突出,在国际市场具有较大的竞争力。2018年,四川省共出口茶叶0.94 万t,占全国的2.57%,排名全国第8位,出口金额2 893.2 万美元,占全国的1.63%,排名全国第12 位。茶叶出口均价总体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2009年达到7.25 美元/kg,2018年降至3.09 美元/kg,低于全国平均价格1.79 美元/kg,与天津32.17 美元/kg的出口价格相比有明显差距。根据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测算结果表明,四川省2000—2018年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呈现波动上升的发展趋势,2017年达到最高值1.48,但在2015年之前四川省茶叶显示性比价优势指数长期低于0.5,且有部分年份低于0.1。2018年四川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为0.85,与东部产茶大省差距明显,浙江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为四川的11.12 倍,与西南产茶大省也不具有竞争力,贵州省和云南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别为四川的6.78、5.18倍(图3)。

3 影响川茶产业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原因

3.1 生产效率不高,产业经营水平总体偏低

尽管川茶产业起步早、根基强,现已跨过了茶产业规模扩张的基础阶段,但茶产业生产效率不高、经营水平偏低的问题始终突出。相比福建省,2018年四川省茶园面积超出福建246.75 万亩,但茶叶产量仅相当于福建省的71.88%,每亩单产水平仅为福建省的40.38%,甚至还达不到全国茶叶亩产58.28 kg的平均水平。截至目前,四川省依然有近100 万亩属于低效茶园,加之省内缺少支撑川茶发展的“航母型”企业,茶产业经济效益不明显。以四川省名山区为例,2018年名山区茶园面积35 万亩,茶叶年产量4.92 万t,茶园亩均产值1.66 万元;贵州省湄潭县茶园面积56 万亩,茶叶年产量6.16 万t,亩均产值1.83 万元以上,高出名山区亩均产值10.24%。2018年2月湄潭县正式退出了贫困县行列,并与世界上最大的茶叶产品生产商联合利华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将湄潭茶叶引入了全球茶产业价值链网络。而四川省茶叶品牌多在省内传播,低水平同质化竞争严重削弱了四川名优茶的市场价值。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数据显示,四川名优茶平均售价尚不足浙江名优茶平均售价的3成,也仅为贵州的60%。在市场疲软的当下,如何在产能过剩情况下注重提质增效显得尤为重要[9]。

3.2 品牌意识薄弱,市场开拓能力有待提升

四川省茶企重生产、轻营销,全省茶叶原料形式销售多、贴牌生产多。茶企在对外宣传方面基本各自为阵、单打独斗、力量弱小分散。以雅安市为例,全市茶叶注册商标877 个,但知名商标、驰名商标明显匮乏,底蕴相对深厚的“蒙顶山茶”“雅安藏茶”等区域公共品牌号召力又十分有限,缺乏知名企业支撑,“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母子品牌难以协同发展。品牌建设缺乏指引性、整体性和系统性,导致川茶企业普遍呈现小、散、乱局面,茶企多存在“等客上门、小富即安”的消极营销理念,缺乏资源共享、抱团合作的发展理念。川茶在市场上缺乏较高的辨识度,在市场竞争中易引发“劣币驱逐良币”现象[10]。

3.3 茶旅融合程度不够,茶产业链价值不高

茶产品结构性失衡,茶产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全省60%以上茶叶以原料、初级产品形式外销或被外省企业在产地就地贴牌加工,茶叶综合利用价值仅40%左右。茶产业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还处于较低水平,精深加工及高价值产品占比少,加工精细及深化程度有待提升,产品附加值开发程度不高,产品结构单一。川茶品牌与茶文化、茶旅游未能有机融合,附加于茶叶产品的文化价值、旅游价值远远未能体现出来。四川省“茶祖文化”“禅茶文化”“茶马文化”“三苏文化”等源远流长,但时至今日,四川省未能较好地将其融入川茶文化、茶文艺、茶精神和茶旅游的深度开发之中,致使川茶难像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云南普洱茶那样底蕴丰厚[11]。

3.4 贸易竞争力不强,出口竞争力持续趋弱

随着欧盟、美国、日本、摩洛哥等主要目的国和地区频频对农药残留法进行修订,农残限量日趋苛刻,四川省茶叶出口难度不断升级。目前,四川省不少茶区依然存在化学农药、化肥、除草剂市场管理不规范,农药标识不明,茶农科学种茶与绿色防治水平不高,生态保护意识不强等问题,导致四川省茶叶直接出口量长期占比小、外向度低、全国排名靠后。全省茶企中有30%未制定产品质量标准,50%的企业无生产、加工技术规范,中低档茶产量比重明显偏高,高档茶和适销对路的特种茶产量比重较低。茶叶出口企业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出口意愿趋于淡薄,随着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形势下贸易环境影响的传导,川茶“走出去”战略将受到进一步打压[12]。

4 提升川茶竞争力的对策分析

4.1 提升种植效率,优化产业经营体系

四川省茶产业发展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重点的理念,积极研究市场、开拓市场、不断创新,优化产业经营体系,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当前,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市场,茶叶的产量都高于销量,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预测在未来茶叶市场中,中高档茶叶更有销路,川茶产业亟需完成由注重产量阶段向提升质量阶段的转变。因此,应在效率和质量上下功夫,树立“以质取胜”的观念。提升茶叶种植效率,通过老旧茶园改造、改进茶园管理技术、综合防治病虫害等手段,运用新技术、新手段、设备提高茶叶产量与品质,提高茶叶种植效率。规模化、产业化是茶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川茶要着力打造种植、加工、销售融合的产量链条,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支持茶农以各种生产要素参与经营主体发展产业,鼓励茶农组建、加入各种农民合作社,鼓励茶农与其他种植大户合作,实行联户经营,提高组织化水平。

4.2 發展精深加工,提升产业附加值

茶叶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有巨大的增值潜力和市场潜力,因此,应提升茶叶精深加工规模与深度,应用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等现代加工技术,瞄准薄弱环节,促进茶功能产品多样化发展,提高川茶经济利用价值[13]。推进茶叶生产设备工艺创新,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校联合研发及攻关,结合四川丘陵地区实际,对生产及加工设备及工艺改进、完善和集成创新,提高设备及工艺的通用性和互换性,满足不同茶类产品的生产需求,提高加工水平,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构建新式经营理念,促成茶饮料朝着“休闲型”和“功能型”两个方向发展,研发高香型、高鲜型、花香型等风格独特、具有较强地域风情和市场错位竞争优势的适销对路的特色川茶品类,促进茶饮市场多元化发展。在产品研发上融入巴蜀文化特色,在产品包装上融入峨眉山、大熊猫、茶马古道、古蜀文明等图形与内涵,在产品种类上,积极推动茶多酚、茶多糖、茶黄素、茶氨酸、茶皂素等提取物在天然药物、功能食品、日化用品和环保用品等领域广泛运用,鼓励茶叶加工企业生产抹茶、超微茶粉和茶糕点等加工产品,配套发展本土茶饮料产业,促进茶功能产品多样化发展[14]。

4.3 重塑川茶品牌,推动川茶“走出去”

完善川茶标准体系,以高质量、高要求为方向,以茶叶企业为主体,树立以质量求发展的企业价值观,建立川茶公共品牌和重点企业品牌标准体系,支持企业开展绿色、有机、GAP认证和ISO、HACCP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在不断稳固“天府龙芽”(“宜宾早茶”“峨眉山茶”“蒙顶山茶”“米仓山茶”等)区域公共品牌的基础上,有效推广川茶企业品牌,促进公共品牌与企业品牌协同发展[15]。支持和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市场融资、连锁加盟等方式组建茶叶生产、加工、销售集团,推动川茶产业集群集聚,促成资源共享、抱团出击和共赢共生的发展格局。支持省内茶企抱团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苏州、杭州、福建等大中城市寻找经销商、代理商或建立营销门店,构建起稳固的省外营销渠道,实现川茶在重点目标市场推介的持续化和常态化,冲出“有品类无品牌”的怪圈。同时,把握“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东茶西移”“一带一路”等重要战略契机,抢占国内外新兴茶叶市场。在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过程中,研判主攻市场的消费习惯,严格对标国外技术壁垒,倒逼四川省茶叶质量提升,支持企业按欧美、日韩、中东等国际市场消费标准生产加工,提升川茶的国际市场外向度[16]。

4.4 深挖历史底蕴,促进茶产业深度融合

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新形势,以及人们健康理念和生活习惯潜移默化地转变,川茶产业融合将表现出强劲的反弹态势。应积极发挥茶产业融合的倍增效应,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具魅力的川茶文化,筑牢茶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信心,着力提升川茶产业竞争力。在传统茶旅融合开发路径上,更加注重特色文化的植入,将巴蜀文明、古诗词文化和川茶文化更深地嵌入到茶文旅资源的融合开发中,让人们在品读茶诗、游山历水时犹如受到巴蜀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与熏陶。在深刻挖掘川茶历史人文底蕴基础上,攻克茶产业竞争中普遍存在的同质化、低壁垒和低集中度等劣势,促使川茶以一种更为开放的姿态走进市民生活[17]。

参考文献

[1]王云,李春华.四川茶产业发展现状及今后发展思考[J].中国茶叶加工,2016(3):33-38.

[2]王欢芳,李密,宾厚.产业空间集聚水平测度的模型运用与比较[J].统计与决策,2018,34(11):37-42.

[3]周林荣,关晓溪,张新.基于比较优势指数法的贵州省区域茶叶产业发展形势与竞争力分析[J].茶叶通讯,2020,47(1):128-134.

[4]许国权,陈春根.基于RCA和“国家钻石”模型对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11):38-43.

[5]王磊,陈新强.川渝黔茶产业发展经验及对广西的启示[J].广西农学报,2017,32(5):56-61.

[6]杨江帆,李闽榕.中国茶产业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25-29.

[7]胡晓云,李闯,魏春丽.2020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J].中国茶叶,2020,42(5):24-38.

[8]李书魁.浅议茶旅融合发展的意义与途径[J].茶叶,2019,45(2):93-96.

[9]茹玉,肖庆文,都静.全球价值链助推农业产业升级的创新路径研究——基于湄潭县茶产业扶贫项目的案例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9(4):51-59.

[10]蔡臣,王云,何希德,等.四川茶产业竞争力分析及对策研究[J].四川农业科技,2020(4):71-74.

[11]刘伯瑾,陈卓.基于茶文化的茶品牌建设研究——以四川蒙顶山茶为例[J].山西农业科学,2017,45(5):851-854、866.

[12]周路.四川省茶叶出口贸易优化路径的探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6(35):29-30.

[13]杜锦.新零售背景下四川茶叶营销策略研究[J].福建茶叶,2019,41(1):27-28.

[14]刘学航,梁飞越,尹华羽.四川省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8,27(4):105-108.

[15]段新友.深化形势认识 推进川茶产业转型升级[J].中国茶叶,2017,39(6):4-5.

[16]陈卓.川茶文化“一带一路”传播的思考[J].中华文化论坛,2017(12):145-148.

[17]李杰.基于SWOT分析的川西平原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研究[J].特区经济,2019(3):123-125.

猜你喜欢
市场竞争力比较优势四川省
速读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
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公告(第1号)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新时期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探讨
基于差别优势和比较优势的企业竞合效应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完善
优化供给结构对消费效用的影响分析
RFID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中小企业经济管理中市场竞争力的提升策略分析
四川省2009年主导品种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