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班级合唱能力养成的实践探索

2021-09-10 07:22潘凤英
中学生报·教育教学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班级合唱

【摘 要】音乐教育领域都应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等活动,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获益。在合唱教学实践中应针对学生的合唱能力进行培养,不断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初中生正处于变声时期,开口唱歌存在不自信、没有音高概念,集体合作不知道该用什么声音演唱,对合唱歌曲兴趣不高等现象。通过课堂教学、营造校园合唱氛围,提高班级合唱能力。

【关键词】班级合唱;合唱能力;合唱范围;每日一唱

根据新课程理念,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音乐教育领域都应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等活动,应当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获益。在合唱教学实践中应针对学生的合唱能力,不断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笔者所在的学校历来重视艺术教育,尤其合唱方面至今已有二十五年的教学经历。但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小学,各间小学的音乐教学侧重点有所不同,绝大多数学生没有系统学习音乐,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再加上初中学生正值变声期,在班级合唱中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初中生对合唱歌曲兴趣不高;没有音高概念,女生低八度、男生不在调上唱;集体合作不知道该用什么声音演唱,自顾自喊唱,不会相互倾听和合作;对歌曲演唱情感表达平淡,唱任何的歌曲都是一个味儿;开口唱歌存在着不自信的现象,表演时部分学生不敢正面对着观众,不敢表现自己。

匈牙利著名的音樂教育家柯达伊曾提出:“人声是最好的教学工具,因为它是自由而且可以接近的。”的教学理念。正常来说每个人都具备发声的工具,都具备演唱的能力,在班级合唱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状态进行调整、引导,并系统有效地训练,对学生歌唱习惯、音准概念、合作意识等方面进行合唱能力培养。对此,本人就培养初中班级合唱能力实践探索过程谈谈几点做法。

一、课堂教学中培养班级合唱能力

1.培养良好的歌唱姿势

在课堂合唱教学中,建立好良好的歌唱姿势是合唱实践的基础,如果不注重姿势,会影响以后的运气、发声和表现。很多学生往往不注意歌唱姿势,有的坐下来就东扭西歪、驼背弯腰,有的盘起二郎腿,各色各样的姿势都有。尤其初一学生,他们来自不同的小学,每个人的歌唱习惯都不同,因此,初一学生第一节音乐课开始就要让他们建立良好的歌唱姿势。

歌唱姿势要求:身体自然直立,两手自然下垂,保持自然放松,两脚自然分开与肩同宽,身体的重心要平稳,头部端正,两眼平视有神。身体各部位肌肉放松,面部要自然,嘴巴自然张开、放松 ,精神饱满、集中,表情自然。手拿谱时肘关节自然弯曲,不影响头部的端正,做到不低头、谱不遮脸。演唱时可根据歌曲的内在情感赋予适当的动作,呈现一种饱满、积极向上的状态。当然,在其他年级的唱歌教学中,同样要不断提出唱歌姿势要求,要长期练习,建立好良好的歌唱姿势,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合唱状态。

2.培养学生音高概念

班级合唱的关键基础是建立良好的音高概念。培养学生音高概念,了解每个一级的性质、音与音之间的空间距离感,而不能一味依赖钢琴,离开钢琴就跑音跑调。

培养初中班级合唱中的音高概念常用柯达伊的教学法进行培养。柯达伊教学是国际音乐教学三大体系之一,借助七种不同手势和身体前方不同的高低位置来代表七个不同的唱名,通过空间高低变化把所唱音的高低关系体现出来。帮助学生理解首调唱名体系中音级之间的高低关系、调式音级倾向。对于初一学生的音准培养,一般先从小三度、二度音程构唱开始练习,再进行分解和弦练习,根据不同内容使用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构建音高概念后再进行歌曲学习,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学生音高概念的形成不是短时间能改变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反复耐心练习、并长期地在课堂中做有效有针对性的练习。

3.建立良好的发声方法,追求声部之间和谐和统一

发声练习要求打开喉咙用假声轻声练习,位置要努力做到统一。在练习过程中要求先轻声后加强——先以柔声、长音练习,再适当放大音量,做到张弛有度。在练习中多观察学生合唱状态,避免喊叫提嗓现象,减少合唱活动的嗓音生理负担和合唱心理压力,做到互相聆听,声部之间到达和谐统一。

4.青春期合唱心理引导,消除心理障碍

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生理发育引起声音的变化,使他们不能及时适应从而产生没有自信、焦虑、不安、烦躁,甚至会怀疑自己的合唱能力从而不敢开口唱的心理。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要达到更好的合唱效果就必须有个正确科学的发声方法。

教师要在心理上给予引导,让学生知道变声期有些人的声音会出现声带闭合不好,容易嘶哑、漏气、不易控制等现象,特别是男生最为明显,声音开始低沉、浑厚,接近于成人的声音,但又没有成人声音结实,唱歌的声音也不稳定。这是一个正常的生理变化过程,应正视变声期出现的生理现象,注意保护嗓音并保持愉快的心情来合唱。甚至在学生的实践中要求用轻声高位值歌唱,老师应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引导,增强自信心,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

5.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班级合唱是以班集体为基础的,通过集体发挥每个人的能力,凝聚集体智慧,互相倾听,互相靠拢,共同完成的合作演唱。对于每个人来说,不仅要有个人能力,更要有协调合作的能力。初中生正是有个性的时候,很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集体意识比较弱,因此需要引导每个人了解自己的定位,了解自己在合唱团队中的重要性,培养全体成员做到思想意识统一、唱法统一、动作一致、配合默契,才能完成团队合作任务。

二、营造校园合唱氛围,提高班级合唱能力

1.欣赏优秀作品,培养学生合唱兴趣

目前大多数学生喜欢流行音乐,对合唱歌曲了解不多,甚至是不喜欢合唱歌曲。因此营造校园合唱氛围,普及优秀的合唱作品,不但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和共同进步的集体荣誉感,也能让学生懂得合作、相互谦让、和谐共处的良好品质。学校充分利用校园里的午间及下午广播或者校园直播系统,播放中、外当代优秀合唱作品,让学生充分感受合唱艺术的魅力,让合唱艺术渗透校园生活,让同学们耳闻目染,尽情地感受合唱、欣赏合唱、尊重合唱,培养学生的合唱兴趣。

2.开展每日一唱实践活动,提高班级合唱能力

为培养学生音乐素养,进一步提高学生班级合唱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营造“和善校园”文化氛围,建设“三声校园”,让书声、歌声、笑声荡漾于校园每个角落。我校编制了《唱响心中的歌》校本教材,按初中三年六个学期,每学期选择适合初中学生身心特点的合唱歌曲,其中二首“红歌”、二首校园歌曲。每天中午午休结束后,以班级为单位,按学校推荐的曲目,开展午唱活动。组织学生每天合唱十分钟,做到班班有歌声、天天有歌声、人人会唱歌、人人爱唱歌。

3.普及班级合唱比赛,提高学生唱歌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合作和审美能力

通过每年举办一次班级大合唱、一次班级小合唱等比赛活动,普及班级合唱,加强班级合唱能力锻炼,打造成学校特色。音乐教师推荐合唱歌曲,师生一起排练,再进行班级合唱比赛,从中锻炼学生的集体合作能力,提高学生歌唱自信,给予学生展示艺术才华的舞台,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自身对合唱的审美能力。学校重视合唱教育,普及班级合唱,进一步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通过音乐课堂教学为主培养学生合唱能力,培养班级合唱的理念,每位专职教师利用专门时间进行培养,使其成为我校文化艺术一大亮点:定时培训,定期评价,定优展览,定奖激励;响应各级号召,培养各种特长,参加各类比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促进学生艺术能力提高的主要载体,进一步提高我校音乐教学质量。

(责任编辑:周玮凌)

中山市东凤镇东凤中学 潘凤英

猜你喜欢
班级合唱
通过“班级合唱”训练,提高学生音乐学科素养的策略研究
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实践研究
整体推进班级合唱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实践的相关探讨
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研究
解决高中班级合唱音准问题的有效策略
小学音乐课程班级合唱教学实践
班级合唱教学的有效方法
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实践研究
初中阶段开展“班班有合唱”的实践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