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建霞
新時代的高等教育要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服务,必须调动校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共同着力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就要求学校统筹各类教学和管理人员实现协同育人,合力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建好高校的“四个课堂”,将有助于构建这一协同育人体系,推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四个课堂;大思政;协同育人
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等学校必须“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就要牢牢掌握思想政治工作主动权和领导权,始终把这一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当前,这一工作成效不小,但仍有一些短板和弱环,如全员育人的“大思政”体系构建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也要以问题为导向、在守正中创新,首先就要以构建“大思政”协同育人体系为破局之策。我们这里说的“协同”,来源于德国理论物理学家哈肯(Hermann Haken)提出的协同理论,可以简单理解为“work together”,它要求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共同致力于整体结构及其功能的不断优化。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课堂与课外、专职与兼职、教学与管理的统筹协调、同向同行,汇聚各种教育力量,形成协同育人体系。对于这一点,毛泽东同志曾说:“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习近平同志也提出,高校要“整体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队伍建设”。这一要求也为高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顶层设计、协同推进育人体系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和方法指引。
那么,高校“大思政”协同育人体系应该如何构建?结合多年经验,笔者认为构建有效、高效的“大思政”育人体系就要同时抓好“四个课堂”的建设: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即课外实践;第三课堂,即校园网络社区;第四课堂,即校园文化建设。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思想政治教育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首先就要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讲好中国故事,用深入浅出的理论教学来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解渴”、“疗毒”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是用好专业课堂,在专业知识技能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讲好专业故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对于新时代的高校教育工作者来说,有一点是需要牢记在心的:社会主义高校的所有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都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统领,把“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结合起来,确保各门课程同心协力、同向同行,这就是协同育人的必然要求。
第二课堂包括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课外实践、社团活动、技能竞赛等。理论来自于实践、检验于实践,并发展于实践之中。学生在第二课堂的课外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其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助于其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和提升。调查发现,当前第二课堂中指导教师的育人作用发挥不足,有“缺位”和“虚位”现象,且常有失偏颇,即:偏重技能实践训练、弱化或虚化思想政治教育。事实证明,这种偏颇是需要纠正的。从实践育人的要求来说,教师在指导第二课堂的时候,应该并且能够结合学生在实践中的现实困难和亲身体验,适时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养成奋斗的精神、求实的作风、创新的意识和合作的理念,以及参与民族复兴、助力科教兴国的理想信念。这些贴近学生实际体验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地会对他们的技能学习和人生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积极影响。
第三课堂指校园网络空间,包括校园网和移动互联平台。过去,大学生被称为互联网的“原住民”,现在他们更是成为移动互联平台的“主力军”。这些校园网络平台给大学生的学习和交往以及教育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也给各种不良思想言论的侵入和蔓延提供了可乘之机,这些年的“娱乐至死”、“佛系青年”以及所谓的“丧文化”等已经给不少大学生造成了理想信念的动摇和价值观念的混乱的问题。这些问题日渐凸显的一个原因是,教师在这些虚拟社区的“虚位”甚至“缺位”。“问题就是工作的靶的”,学校的思政工作者要勇于担当,主动深入学生的网络社区做好教育引导工作。一是要善于引领,思政工作者既要学会使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微媒体形式,又要学习使用更具亲和力的生活化和网络化语言,生动诠释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要敢于亮剑,思政工作者自觉同时代发展中层出不穷的各种不良思想和错误言论做斗争,并且注意斗争的方法和策略。在这里需注意:解决思想的问题只能是说服、而非压服,说服的最好武器就是生动的实践和科学的理论相结合。三是要顺应时代,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向“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和手段的扩展,更是理念和方式的转变。对于网络社区生力军的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立足于网络社区实际、用足用好新媒体技术,把主旋律和吸引力相结合。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校园文化反映一个学校的灵魂,展现师生的精气神,也是学校育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习近平同志指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文化育人的校园实践也表明,校园文化的育人路径可以是多样化的:一是校园设施中的物质文化,精心设计的一石一壁、一草一木都有助于陶冶学生的审美格调与和谐理念;二是教育管理中的制度文化,管理即服务的校园规章制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服务精神和规范意识;三是师生交往中的交流文化,和谐友爱的人际交往可以提升学生的健全人格和文明交往能力;四是校园与社会的活动文化,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学生锻炼自我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动手能力。另外,通过整合线上线下文化资源,积极传承和宣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合力构建全方位文化育人体系,这也是文化育人的应有之义。对于广东的地方高校来说,用好岭南文化资源、挖掘红色文化基因,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失之可惜、用之可喜。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要牢记使命、始终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要与时俱进、着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针对性。新时代的立德树人工作,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统筹推进协同育人。这就要求我们,紧紧依靠高校各类教学与管理队伍的分工合作、同向同行,重视建好“四个课堂”,积极整合显性隐性教育资源、课内课外实践资源、校内校外文化资源。也惟有如此,才能真正构建起“大思政”育人体系,切实提升全方位育人的实效性。
[1][6][7]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 新华网.习近平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EB/OL].(2016-05-17)[2020-5-1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7/c_1118882832.htm.
[3](德)H.哈肯.协同学导论[M].张纪岳,郭治安,译.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1:11.
[4]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84.
[5]人民网.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EB/OL].(2019-03-19)[2020-5-15].http://cpc.people.com.cn/n1/2019/0319/c64094-30982234.html.
[8]王晶.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文化育人的价值意蕴和逻辑理路[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0(1):113.
[9]冯荣.“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资源整合现状及优化策略探析[J].高教学刊,2020(8):14.
责任编辑 姜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