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加关
〔摘要〕近年来,朔州市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挖掘和大力弘扬桑干河文化,通过综合修复,让桑干河生态“绿”起来;保护治理,让桑干河两岸“美”起来;传承创新,让桑干河文化“活”起来;弘扬发展,让桑干河经济“热”起来;深化改革,让桑干河文化旅游品牌“亮”起来。但实践中依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如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不够、保护传承与发展合作机制不健全、保护与传承力度有待深化、传承方式和手段相对单一等。对此,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挖掘力度,实施桑干河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打造桑干河生态文化带,推进沿河文化與旅游融合发展,努力讲好“桑干河故事”,不断彰显桑干河文化精神实质和时代价值。
〔关键词〕桑干河文化;保护传承;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8442(2021)01-0101-0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桑干河是朔州人民的母亲河。桑干河流域,自古物华天宝,地灵人杰,是晋冀区域人类文明的摇篮,绵延不断的河水滋润了两岸肥沃的土地,孕育了桑干河沿岸悠久的历史文化,记载了人类千百万年进步和探寻的脚步,蕴藏着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古代文明印记。桑干河文化因创造中华文化大融合、大发展高峰而光彩夺目,也因谱写战天斗地清河史诗而催人奋进。
近年来,朔州市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桑干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为牵引,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六大工程”,深入挖掘桑干河文化蕴涵的时代价值,着力讲好桑干河故事,促进沿河流域高质量高速度发展,确保实现“一河清水送首都”的宏伟目标,努力让桑干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一、朔州市弘扬桑干河文化的实践
(一)综合修复,让桑干河生态“绿”起来
1.坚持生态立市,开展生态建设。桑干河是永定河的上游,属于海河水系,朔州市所辖桑干河的流域面积共7571.3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76%,流经里程为135.5公里。2018年6月,中共朔州市委六届六次全会决定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明确生态立市发展目标定位,以桑干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为牵引,重点推进桑干河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坚持“生态立市、稳煤促新”的战略,按照“浚河、控污、固堤、绿岸、增水、兴业”总思路和“一年治标、二年治本、三年创优”总目标,围绕“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做实功、出实招,大力开展“清河行动”,力度空前,成效显著。特别是劣V类水体和黑臭水体全部被剿除,空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2.实施清河行动,实现“河畅水清”。桑干河是全省七个重点整治的河流之一。2019年以来,朔州市把清河行动作为生态系统治理修复的重大工程,作为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重点民生事业,作为实现向首都人民安全供水的重要政治任务。朔州市全面落实“河长制”各项要求,开展了“整治入河排污口、河道清淤清垃圾、拆除河道违法建筑、提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加强工业企业监管、绿化水域岸线、严厉打击非法排污倾倒”七大攻坚战。截至2019年底,通过治污、调水、清淤、增湿、绿岸等多项举措,朔州市实现了“河畅水清”,为永定河上游水污染综合治理做出了积极贡献。
3.开展综合整治,重现时代情景。近年来,桑干河生态基流不稳定,多处河段干涸,下游永定河面临河道断流、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昔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时代情景难以呈现。2017年6月,经过各方努力,依靠引黄工程对桑干河进行引流补水,滔滔黄河水经过七里河、太平窑水库,与恢河、源子河的自留水汇合,流入了桑干河,并最终汇入下游永定河。至此,黄河与海河流域的永定河在山西历史性实现首次“牵手”。同时,通过提升和保护地下水水位、增补山泉水措施,持续保障了桑干河河道的生态基流,有效改善了桑干河水系生态环境,加快了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助力构筑京津冀绿色生态屏障。
(二)保护治理,让桑干河两岸“美”起来
1.坚持生态优先,打造“朔州绿”。2018年以来,朔州市按照“决战2018年、巩固提升至2020年”要求,加大了水污染防治力度,统筹推进了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煤矿黑水全面治理、农牧废水普遍清理、雨季降水严格管理的“四水”共治,桑干河及其支流主要控制断面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同时,桑干河河道的畅通,对改善沿河县区水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对引黄生态补水水质改善起到了净化和提升作用。2019年,全市全年累计国、省考水断面全面达标,造林绿化超任务228.6%。截至2020年低,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累计285天,比2015年增加35天,优良率由68.5%提升至77.9%。主要污染物平均浓度较2015年大幅下降,“朔州蓝”的显现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由衷点赞。
2.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共赢。山阴县和右玉县的发展是朔州统筹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缩影。山阴县高度重视桑干河生态建设,重点打造了“一带两区”三大板块,实现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形成生态+产业的发展趋势。围绕着“禁直排、清淤污、拆违建、关企业、停项目、迁村户”等内容开展桑干河清河行动,近年来累计投资了30多亿元。新中国成立之初,风沙肆虐、贫瘠多灾的右玉县,面临着沙进人退、举县搬迁的生存危机。70多年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坚持不懈地治沙造林,林木绿化率从不足0.3%提高到56%,创造了荒漠变绿洲的生态奇迹,铸就了宝贵的右玉精神。先后荣获了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荣誉称号。
(三)传承创新,让桑干河文化“活”起来
1.统筹协调,着力建设美丽桑干河。近年来,朔州市与沿河省市树立“一河共有、三市共治”的理念,把加强桑干河流域治理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通过开展桑干河清河行动,使朔州市对外宣传的影响力、知名度、美誉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桑干河清河行动为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作出了积极贡献,得到北京市政府的高度肯定。2019年7月朔州市在北京分别召开了桑干河(朔州段)生态文化旅游推介和项目招商恳谈会、永定河流域治理工作对接座谈会,共达成合作意向项目10个,总投资228.4亿元,河道综合治理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落实总投资10.7亿元。经济和生态环境治理的密切协作,极大地加强了朔州市与北京市的联系对接,全方位展示了朔州市资源、生态、文化旅游和营商环境等优势,让首都人民更加了解朔州,也让朔州更好地融入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
2.深度挖掘,传承弘扬桑干河文化。近年来,朔州市加快推进桑干河流域生态治理与修复,打造百公里桑干河———永定河生态经济带。重点发展桑干河两岸旅游康养、体育休闲、现代农业等产业,保护传承弘扬桑干河文化。市、县(市、区)有关部门加大清河行动宣传力度。多家中央、省级各类媒体对清河行动进行了跟踪宣传报道,目前市级以上媒体对清河行动重点报道510篇,大型深度系列报道387篇。2018年,中央一台推出《治水攻坚战还绿桑干河》深度报道、《山西日报》整版专题报道《为唤桑干河碧波来》;2018年12月新华网刊载了《桑干河“清河行动”让朔州这个小村庄有了大变化》;2020年以来,中央电视台连续3次报道了朔州市清河行动;山西电视台拍摄了《大美桑干河》清河行动大型纪实片和朔州电视台拍摄了清河行动政论专题片《一河清水向东流———朔州全力推动桑干河清河行动纪实》;朔州市文联组织市清河办、市作协举办了朔州市作家走进清河现场采风活动,出版了《朔风》(清河专刊),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3.通力合作,打造桑干河文化品牌。朔州市组织多部门认真研究、系统整理了沿河特色文化“六四二文化提升工程”,即6大文化名片、40处文化资源、200个文化题材内容等。山阴县依托水景观,重点打造“一带两区”桑干河生态经济带三大板块。以王家屏纪念园为中心,创办了国学教育基地,打造历史民俗文化旅游区,形成集历史文化观光、民俗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特色旅游景点,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层次、高需求的精神文化享受。怀仁市坚持以荒山、城郊、河流、干线公路等为重点,实行山水田林路系统治理,精准打造清凉山和龙首生态文化经济园区工程、桑干河沿河绿化工程、宜林荒山绿化工程等五大规模绿化工程,2016年以来,围绕着文化形象、城市定位、体育健身、科技应用等主题,通过修复“七大水系”和“三大湿地公园”,努力构筑全域文化旅游大格局。朔城区按照“一河带九区,多业兴古镇”总体规划,重点打造了全省一流文化神头镇奋斗目标,即一河是桑干河;九区是在桑干河沿岸,建设了神女山旅游区、神海湿地景观区、明清商业区、晋北民俗体验区、文化创意区、根祖文化区、醋文化产业区、马邑军事文化区、虹鳟鱼垂钓观光区,发掘和提炼、宣传和应用桑干河文化时代价值,使桑干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了独特的生机和活力。
(四)弘扬发展,让桑干河经济“热”起来
1.推动转型综改,倡导生态优先。近年来,朔州市立足于永定河上游战略位置,突出“大力学习弘扬右玉精神、坚定不移推动转型发展”工作主题,大力实施“生态立市、稳煤促新”战略,努力打造践行“两山”理论示范区,推动朔州经济迈向了高质量发展新台阶。重点构建“2+7+N”现代产业体系初步成型。2019年,煤炭产业先进产能达到73%。并网发电和在建电厂总装机容量达到1778.99万千瓦,“亿吨级煤炭、千万千瓦级电力”全国综合能源基地优势凸显。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陶瓷产能发展达到了30亿件,实现就业人数达到4万多人。新能源产业,总装机容量超过发电总装机容量的三分之一,占到全省的40%。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到9户,生产能力达到35%。
2.优化营商环境,培育文旅支柱产业。2020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市上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分区分级分类恢复经济社会秩序,疫情防控取得了重要成果。围绕培育文旅支柱产业,充分调动全市优势资源,多渠道引进人才、技术、项目、资金,强力推进招商引资、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打造出良好营商环境。2020年1-10月,累计完成投资3.7亿元。“举右玉龙头、打长城品牌、走生态之路”,全市共接待了国内外游客3201.72万人次,同比增长了21.04%,实现旅游综合总收入280.84亿元,同比增长了20.6%。
(五)深化改革,让桑干河文化旅游品牌“亮”起来
1.实现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朔州市推进涉旅文保单位“两权分离”改革,分别完成了山阴县广武段长城、平鲁城址、怀仁市清凉山华严寺砖塔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协议的签订。应县木塔、崇福寺、金沙滩、杀虎口等13个重点景区(景点)在明晰所有权的基础上,分别成立了景点运营公司,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实现了景区(景点)市场化、专业化、公司化运营,景区景点“两权分离”改革全面完成。
2.加大雁门关-广武景区整体性开发。朔州市制定了优惠政策,大力进行招商引資,引进发展战略投资者,积极推进雁门关-广武旅游景区区域合作开发项目。按照景区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推进右玉全域旅游示范区、右玉杀虎口景区、应县木塔景区、崇福寺景区、金沙滩景区、清凉山风景区等景区服务提升工程,为游客创造了舒适舒心的旅游环境。
3.积极推进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建设。近年来,朔州市先后开展了“塞上风情”长城文化旅游摄影展、“品味朔州”美食推介活动,第二届乡村旅游季暨长城脊梁、桑干情韵、生态右玉线路推广活动等,在全市范围内营造出了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浓厚氛围。2020年,全市实施文化旅游产业项目17个,总投资66.01亿元。其中,续建项目12个,总投资47.82亿元。还持续推动了杀虎口一期、金沙滩风景区、朔州电子城·数码港商业一期等6个省级重点项目建设。
4.加强顶层设计,编制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朔州市及早调研谋划,完善顶层设计,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科学编制了《朔州市文化和旅游第十四个五年发展规划》。同时,还着手编制了《朔州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朔州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21—2030年)》《朔州市文物保护总体规划》《朔州境内长城总体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确保“十四五”转型出雏型开好局、起好步,为全市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依据。
二、弘扬桑干河文化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当前,弘扬桑干河文化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弘扬桑干河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不够、沿河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合作机制不健全、沿河文化开发利用程度不高等方面。
(一)桑干河文化有待系统挖掘和研究
目前,桑干河文化开发中,关注和着眼点更多是基于旅游开发的现实层面,对沿河两岸人文地理、文化遗存、历史古迹缺乏深层次挖掘,缺乏针对时代文化需求整体性、系统性的认知和思考,尤其是桑干河文化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亟需进一步挖掘和提炼。
(二)桑干河文化资源“活”“火”化利用水平有待提高
沿河部分部门对做好新形势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重要性认识还不足,将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相促进的自觉性还不够,存在着“死保死守,保而不用”的现象。例如部分珍贵文物没有得到有效展示,展品的策展布展能力较弱;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没有得到及时发掘整理和合理利用,仅局限于节庆、会展活动中进行展示宣传,深度开发利用不够;部分文化资源面临着失传危险,文艺创作和展示与新时期要求不对接;部分传统文化元素挖掘不够,不能与发展文化产业有效地对接等。
(三)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性有待加强
部分地区不能正确处理好保护文化遗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存在着“重申报轻保护,重开发轻管理,重眼前轻长远”的现象,文化遗产遭到“建设性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地方受经济利益驱使,文物古迹在维护修缮时,不能按照文物保护规划内容的要求科学施工,使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遭到破坏,存在着文化遗迹保护与改善居民民居相矛盾的现象。
(四)保护和传承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做好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工作涉及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建设、文物、公安、工商、旅游、宗教等多部门。受部门职能分割和权限不同影响,条块、区域分割,缺乏分工合作,没有形成相互配合、齐抓共管传承保护的工作机制,相关监管工作不够有力。现行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对文化遗产保护措施规定,特别是关于经费保障、人才支持等方面的规定,刚性不够,影响了实际执行效果,常常出现“望梅止渴”的现象。基层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欠缺现象严重,缺编制、缺人才、缺经费现象普遍。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工作人员不足,更有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受自然规律影响后继乏人,存在“人走艺绝”现象。一些文化现象甚至面临着失传和消失的境地。
(五)传承、弘扬方式和手段有待进一步丰富
当前,沿桑干河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多是政府主导“办文化”现象比较突出,社会力量参与渠道不畅通,参与意愿不强烈,难以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合力。事实证明,仅靠政府力量是难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政府的职能应是加强宏观管理,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优秀文化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在传播中才能得到升华,但当前的传播手段相对单一,主要是以传统媒介传播为主,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的运用还比较少,严重影响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效力。与此同时,在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活”力不足,不能寓教于乐,无法与社会公众需求有效对接,难以调动社会多元主体参与传统文化传播的积极性,影响了传播效率。
三、传承弘扬好桑干河文化的思考和建议
桑干河流域是民族融合的大舞台、丝绸之路的北部带、军事文化的集结区、文化景点的珍珠链。朔州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创新发展理念,按照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认真贯彻落实河(湖)长制,以桑干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为牵引,大力弘扬桑干河文化,对着力打造百公里桑干河———永定河生态经济带,扎实推进桑干河生态修复治理工程,有着深远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坚持新发展理念,涵养桑干河的生态功能
桑干河是永定河的源头,也是首都饮用水源地官厅水库的重要补水水源。永定河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确定的“六河五湖”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的重要河流之一,也是京津冀晋区域重要水源涵养区、生态屏障和生态廊道。多年来,永定河下游长期处于水资源短缺、水生态退化、水环境损害的状态,出现永定河周边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情况,保障永定河上游桑干河河清水畅,加强桑干河上游水生态建设,确保首都用水安全,既对建设塞上绿洲和美丽朔州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永定河流域全线人民的殷切期盼。因此,要按照全省“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战略,做好桑干河综合保护与修复、打造绿色廊道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要切实履职尽责,搞好统筹协调,加大宣传力度,扎实攻坚推进,努力打造桑干河成流水潺潺、鱼翔浅底、绿树成荫、景观别致、人水和谐的靓丽生态名片。
(二)加强顶层设计,保护传承弘扬桑干河文化
桑干河流域,聚集着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人类文化遗址群,按时间延续有着小长梁文化—北京人文化—许家窑文化—山顶洞人文化—峙峪猎马人文化—下川文化—虎头梁文化的文化链条。风流人物数朔州有汉代才女班婕妤、三国名将张辽、初唐名将尉迟恭、忠直辅臣王家屏、巾幗英雄李林,更有民族融合之地、“胡服骑射”促交融、游牧民族建立地方政权等。要按照省委重点打造以“黄河、长城、太行”为支撑的三大旅游板块,突破传统“点状分散、线状短窄、片状不足”旅游格局,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进一步深化桑干河文化研究,既是实现桑干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沿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原则,也是保护传承弘扬桑干河文化的根本要求,更有利于讲好“桑干河故事”、推动美丽朔州更加出彩。要建立桑干河文化资源数据库,推出有影响力的桑干河文化研究优秀成果;保护和传承桑干河流域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持沿河流域建设若干桑干河文化产业集聚区,形成上、中、下游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沿河文化产业发展廊道,充分利用新技术和新平台助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三)加大挖掘力度,充分彰显桑干河文化精神实质和时代价值
桑干河文化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绝大多数非遗,如技艺、民俗,为无形的文化存在和传承,但是这些文化信息常常依托于有形的器物而留存下来。因此,我们可以借助诸多物质载体将历史文化记忆直观地呈现出来。通过努力打造桑干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发展平台,整合沿河相关高校、研究机构专家学者,成立永定河、桑干河文化研究院及相关研究机构,支持沿河文化研究会队伍建设,建立完善沿河文化研究协同创新机制和联合攻关格局。确立沿河文化研究目标方向,制定沿河文化研究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不断增强保护传承弘扬沿河文化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确立编纂出版《桑干河文化大典》《桑干河文化通史》《桑干河文化概论》等与沿河文化有关的标志性研究成果。通过深入梳理和挖掘沿河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与时代价值,使桑干河文化真正成为助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不竭动力。
(四)发挥媒体优势,努力讲好“桑干河故事”
挖掘桑干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必须做大做强桑干河文化产业,擦亮“朔州文化之魂”(一座奇塔“木塔文化”,两种精神“右玉精神、改革开放精神”,三大地方文化“长城文化、马邑文化、西口文化”)品牌。要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促进桑干河文化产业与能源、生态、体育、康养、新能源等产业共生共赢,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沿河文化产业良性发展。要利用传统媒体、互联网、手机客服端等平台,大力宣传保护传承弘扬桑干河文化的重要意义,强力营造传承弘扬桑干河文化的浓厚氛围。要通过建立桑干河文化学堂、举办桑干河文化讲座等多种方式,让桑干河文化“动”起来、“活”起来、“火”起来,不断扩大桑干河文化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步培育具有桑干河文化特色的文化创意体系,形成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参与的桑干河文化产业合力,实现桑干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五)加强区域管理,推动桑干河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开展区域协作、推动系统性保护,是保护好、传承和弘扬好桑干河文化的重要前提。桑干河流域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一些文物古迹、风土人情、建筑遗址、治河器具、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因时代久远和分散各地,急需得到系统性保护,进而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围绕文明起源、沿河治理、地质现象、风土人情、社会发展等重要遗产,加强沿河流域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广泛开展历史文化资源摸底和普查工作,开展历史文化资源的抢救、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共同打造桑干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和生态文化保护带。建立保护机制,做到统筹规划、统一保护和协调行动,充分调动各方面对保护桑干河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将桑干河文化遗产、历史资源“管”起来,为桑干河文化传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六)打造桑干河生态文化带,推进沿河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要将沿桑干河地区的长城文化、马邑文化、西口文化,以及神头海、杀虎口、尉迟敬德故居、崇福寺、金沙滩古战场、广武汉墓群、应县木塔、三代帝王师王家屏、镇守山海关总兵宋伟、峙峪猎马人遗址、右玉精神、开放精神、大同地区云冈石窟等文化资源串联起来,打造中华文明保护展示区,建设桑干河文化国家公园。要将桑干河沿河传统村落保护与传统农耕技术传承、传统农业生产工具、传统农业水利工程展示等有机结合起来,打造成全国乃至世界闻名的传统农耕文明保护区和体验区,建设成国内乃至国际知名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区。同时,通过开发“桑干河游,游桑干河”,培育以桑干河为轴线的具有影响力的旅游核心文化带,培育桑干河河道体验游、古代文明精品游、桑干河两岸民俗体验游等旅游精品线路,让桑干河文化“活”起来,充分展现沿河地区独特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魅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1(02).
〔3〕雷云贵.桑干河上游流域探究〔M〕.山西:三晋出版社,2014.
〔4〕河南省社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课题组.培根增绿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N〕.光明日报,2019-10-18(12).
〔5〕虞爱华.弘扬好淮河文化的当代价值〔N〕.光明日报,2020-01-02(06).
〔6〕王胜昔,智慧.传承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河南洛阳着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N〕.光明日报,2020-04-13(03).
〔7〕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课题组.流动的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江苏实践〔N〕.光明日报,2020-06-19(07).
〔8〕劉毅,寇江泽,潘少军.官厅水库水更清了〔N〕.人民日报,2020-06-19(18).
〔9〕王彬.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保护与建设〔N〕.光明日报,2020-06-12(13).
〔10〕王浩.精打细算,用好黄河水〔N〕.人民日报,2020-09-17(15).
责任编辑燕斌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