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丰收
摘要:问题解决能力是数学学习过程必需的一项基本素养,也由此可知其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日积月累的沉淀。对此,本文围绕小学高年级数学课程教学实际,结合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分析,就如何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做简要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1-231
广义上看,问题解决能力是由个体运用自身知识储备和认知经验,以及调动思维能力来对问题完成思考、分析和解答的过程,长时间的接触与参与,会使问题解决个体形成一种下意识思维,这便是问题解决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实际水平意味着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素养与能力成长。
一、问题解决一般性步骤
1、明确问題类型
小学数学高年级课程内容中主要涉及问题解决的有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比与比例、分数、百分数等等。不同的章节下涵盖有许多细小的知识点,而且其之间往往又具有紧密的联系。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教材编排的用意,发现知识之间的关联性,进而选择符合学生认知特征和已有经验的方式方法来为其呈现。例如,呈现图形问题中的圆、圆柱以及圆锥三个几何图形,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涉及到圆的计算公式有周长和面积,而圆柱则包括表面积和体积,其中计算表面积就需要对圆的面积进行计算。
2、梳理关键信息
准确且快速地找出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前提,确定好关键信息后还需要对其中字眼的含义进行反复推敲,以保证不会出错之后再决定选用哪一种解题方法。例如,在解决几何类问题时需要圈画出的有周长、面积、表面积、体积等字眼,这是在告诉你最终答案需要求的是什么;在分数或百分数问题中则经常会出现“谁是谁的多少”“比”“占多少”等,明确这些才能够准确判断单位“1”是谁,从而朝着正确的方向解决问题。
3、探寻隐藏信息
题目中含有隐藏信息或隐藏条件的情况多出现在分数或百分数等问题中。例如,某商品的价格降低了百分之几?这一问题其实就是在问现价相比于原价,低了多少,所以自然而然地就能够确定单位“1”是谁,而思考的过程恰恰是需要学生长时间积累所形成的一种下意识思维。
二、寻求解题思路
1、基础知识要牢靠
解决问题是一个思维与实践并重的综合性过程,学习者通过题目来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内化程度,进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不足,或是思路,或是方法运用方面等等。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其实他们已经需要开始为自己的未来而努力,所以时间的利用率应该更高,教师在日常教学结束后应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作业,来引导学生去到课下自主整理和回顾之前所学内容,或是以一个小册子的形式总结归纳,便于随时翻看,其中可以有概念知识,也可以有方法,完全按照学生自己的习惯来。当然,教师也要明白,数学复习绝不应该是抱着教材死记硬背,而是要合理有序地去通过习题来检验学生对于所学的掌握度和熟练度,以循序渐进的过程来帮助学生逐渐加深印象,真正内化,形成能力。
2、灵活的思维
问题中呈现的信息往往会与解决问题所需要用到的信息之间有一定区别,这也是问题解决能力中所要求的,即对问题进行转化,变成通俗易懂的内容,从而清晰地发现要求什么,应该做什么。作为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自然离不开数学思维,数学思维的形成又离不开日常教学中的积累沉淀。所以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去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相应思维,即面对某一类问题时能够很快地根据信息判断出该用到哪种方法,稍加思索后便可以得出答案。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发现,主要培养的应该是正推理法与逆向思维两种,前者是指根据问题中的已知条件来进行思考,得出数量关系后作答;后者则是从问题出发,去到题目中找寻解决问题需要用到的条件信息。两种方法对应的情况各有不同,而这恰恰是需要学生在日积月累中形成的一种判断思维,从而能够根据题目选择出合适且正确的思路方法。
3、方法多样化
多元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对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有一定意义,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去变换角度思考问题,在原有认知基础上多尝试使用新的思路方法来解决问题,在比较中感受不同,从而知道哪一种方法是最便捷且有效的。例如,分数问题本质上是表示乘除关系的单一式问题结构,解决过程只需通过经典算数来对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进行列式计算即可。但更进一步,解决诸如A(或B),以及A(或B)比B(或A)多(或少)几分之几,求B(或A)一类的分数问题时,就需要一定的初阶代数思维来进行思考。亦或是某一种方法在解决代数运算问题时会比较复杂,但解决方程问题就十分便捷和高效。
三、注重检验反思
检验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检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验算,是一个防止出错的有效方法,也是学习者思维意识严谨与否的体现。小学阶段,常用到的检验方法有代入、估算、求他等等,其中最常用的就是代入,即将答案结果代入回题目的未知条件中来进行计算,看看所得答案是否与问题中给出的条件相同。例如,两根电线杆埋在地下的部分都是二分之一米,而第一根电线杆裸露在地面上的部分是其全长的九分之七,第二根电线杆的总长度是第一根的七分之六,求这两根电线杆的长度分别是多少。在得出结果后,即可将答案带入到第一个条件之中进行演算,看结果是否等于题中“埋在地下的部分为二分之一米”。
综上,培养和提升小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其实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广大教师也对此缺乏一定的针对性手段。本文在此仅向广大一线教师传达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应当多从学生的实际角度出发,来寻找突破点,适合学生的才是最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张裕侠.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10):213.
[2]杨艳红.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5(29):11.
[3]杨丕信.例析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09):75-76.
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官庄坝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