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莉
摘要:在新教育理念影响下,体育作为一类锻炼个人体能、增强个人意志力的科目受到了学校的关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不仅包括一些重要的体育理论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求学生能够以正确的方式做出体育运动,全方面提升个人的体育学习能力和水平。短跑运动对锻炼学生的爆发力等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文章就详细介绍几点体育游戏在小学短跑教学中的运用,希望为体育教学提供经验和借鉴。
关键词:小学体育;体育游戏;短跑教学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1-080
引言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体育只是学习之外的一个项目,和文化课相比,体育可有可无,这种认知是错误的。通过学习体育知识,开展体育锻炼,对学生身体素质、个人修养等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体育老师要对田径这项运动提起重视,为学生构建快乐优质的体育课堂,增强小学体育课的趣味性和灵动性。
一、小学体育教学以及短跑教学现状
1.由于身体限制,学生难以开展短跑运动
受制于先天性或者后天的一些疾病影响,一些学生虽然热爱体育运动,但是不能去做一些体育运动和课外活动。比如,一些学生的体重较重,走路都有些困难,开展具体的体育活动、做一些体育动作更是难上加难。再者,还有一些学生不适合田径、足球等一些需要消耗学生大量体力的体育活动,即使学生有学习体育的热情,也被一些条件所限制。
2.体育课堂缺乏趣味性,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小学体育短跑教学中,需要学生理解田径理论知识,并且付诸于实践来感受短跑这项运动。但是,现存的体育课堂缺乏必要的趣味性和灵动性,学生难以从短跑运动中感受快乐、收获快乐。例如,在体育课堂上,老师仅仅为学生讲解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做短跑运动之前应该做什么准备工作,但是老师并没有为学生创设快乐短跑教学情境,没有利用游戏、比赛等形式为体育课堂增添快乐元素。
二、体育游戏在短跑教学课堂中的构建策略
1.创设体育游戏和比赛情境,增强学生田径热爱度
在实际进行短跑运动锻炼时,老师可以创设田径游戏情境,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在开展短跑运动训练时,老师可以根据相关的田径内容,创设田径游戏情境,通过具体的田径游戏和比赛活动,像是田径接力赛等游戏,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参与度。例如,在进行田径活动时,老师可以以短跑运动为主题,举办班级田径接力赛。这时,老师可以全班同学分成两组,小组排好队列,完成接力赛,最后用时最短的小组获得胜利。在此其中,老师要充当裁判的角色记录每个小组的得分,最后给予得分比较高的小组一些实质性的奖励,增加他们的荣誉感和获得感。因此,通过体育游戏比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增强小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由此可见,通过相应的田径游戏和比赛,能让学生感觉到学习体育知识、开展短跑运动是一件丰富、提升、充实自我的事。
2.融入快乐教育理念,实现寓教于乐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为了更好的运用体育游戏创设短跑教学的情境,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是融入快乐教育理念,实现寓教于乐。所谓的快乐教育理念,也就是老师要通过一些方法来刺激学生内心的快乐感受,这样他们也就自然而然的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去。比如,在教学短跑知识时,老师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些有关短跑运动员的故事,或者为学生播放一些短跑运动视频,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内心的求知欲,学生能够感受到浓郁的快乐氛围,学生在这种课堂环境中也能做到提升自我,锻炼自我。除此之外,老师还要为学生布置一些任务,像是让学生自己搜索有关短跑运动的故事或者实际比赛,然后根据自己查找的情况,在课堂上分享给其他同学,这样学生的视野会被拓宽,了解的有关短跑知识的内容也会增多,坚定学生学习短跑知识、开展短跑运动的信念。
3.培养小学生的体育精神
在传统的体育课堂中往往会忽略对学生竞技体育精神的培养,但是小学生作为我国体育竞技事业的后备力量,十分有必要的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体育精神。小学体育教师可以在总结活动开展成果的过程中增加体育精神的教育,讓学生认识到输赢体育竞技过程中最重要的并不是输赢,而是在竞技过程中的收获。例如在班级内组织团队合作的体育游戏时,教师可以对获胜的学生进行奖励,失败的学生则要接受一定的惩罚,让学生能够产生赢得比赛的斗志。但是教师也需要教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竞技精神,最终的结果并不是比赛的全部,比赛过程中团队的合作、同学之间的帮助才是最珍贵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增加学生对体育课堂的热爱度,构建快乐体育课堂,老师首先要在教学理念创新上下功夫,同时还要做到趣味性体育课堂情境的设置、体育游戏和比赛的开展、短跑教学中融入快乐教育理念等方面,增加体育课堂的乐趣,让小学生更能主动的参与到短跑教学中去。
参考文献
[1] 王晓伟.游戏教学法融入小学体育短跑教学的思考[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06):48-49.
[2] 王洪磊.小学体育短跑的游戏化教学漫谈[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34):34.
[3] 桓永俊.体育游戏在小学短跑教学中的运用探讨[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9(10):62-63.
义乌市苏溪镇第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