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璐璐
摘要:素质教育背景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究性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活动过程中已成为我们研究领域中不可回避的课题。此外,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兴起,也为地理教学活动的施行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因此,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地理教学,在其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可以让其课程的开展效率得到提升。为此本文主要就信息技术促进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的策略展開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
1开展微课教学,翻转课堂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意识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可以发现,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非常被动。这让学生的探究学习热情不高,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初中生的生活经验阅历严重不足,他们对地理学科中的知识点缺乏基本的认知,无法灵活地思考探究。比如我们提到人口迁移的问题,很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根本接触不到这方面的概念,对宏观经济或者国家社会形态下的人口迁移缺乏认知,自然就很难探究造成人口迁移的原因,难以探究人口迁移对国家、社会或者局部地区造成的影响。开展微课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翻转课堂的构建,让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回归,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益尝试。对于微课视频教学,我们需要做好视频课件本身的管理,并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过程进行引导。比如在以“中国的河流分布”为主题的微课视频教学中,教师用10分钟的时间,通过对网上各类纪录片的采集以及编辑,给学生展现了我国南方、北方、东部、西部、中部地区长江大河、小溪流水等的水资源情况。这个微课视频不仅提供了数据型的资料供大家了解我国河流分布总体情况;还有大量的现场视频图片,比如1998年抗击洪水灾害的照片,以及三峡大坝开闸放水的景象,还有秦淮河开展水质检测和水体垃圾清理作业的场景等。通过各种资料的汇总,让学生了解我国河流分布情况以及河流生态状况、河流对农业、对城市环境、对居民饮用水等各方面造成的影响。
在这样的微课视频教学中,为了引导大家的思路发展,实现对课程内容的精确把握,教师给学生提出了两个问题作为引子:一是如何理解我国河流分布情况和我国地势地形、气候条件等的关系?二是在各方面能够充分配合的条件下,作为主管部门,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优化河流水利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同时降低河流洪涝灾害等的影响?大家带着问题去看微课视频,并尝试将微课视频中的知识点和课本教材中的知识点结合起来,从而解答问题,巩固认知。这样的微课教学过程,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是课堂翻转的过程。学生因此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探究知识。这样一来,大家对知识点的了解才能更加清晰透彻,印象也更加深刻。
2合理调整探究式教学的重点和疑难点
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时,对那些比较复杂和系统的地理位置的形成与发展,如果教师只通过书本教材解释,学生的吸收理解会受到很大的阻碍。针对这种现象,教师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便于学生快速形成直观印象,为学生在今后的探究打下坚实基础。因此,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模拟和演示地理事物的发展进程,这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探索来分析评价问题。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国的降水》这一单元时,像中国大气分布、成因、降水的形成,温带、寒带及热带的分布,雨带的移动过程就是教学难点,学生很难对此形成直观的印象,就可以选择用动态图的方式展示,便于学生理解,巩固记忆。因此,在实际教学时,为有效改善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效率,地理教师应合理整合教学的重点、难点,掌握好教学尺度,发挥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作用,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
3用好信息技术,实现地理课堂新突破
从某种角度来讲,教育就是信息传递与传承的过程。教师将学科知识、做人的道理、生活的常识等各种信息传递给学生,而学生又带着这些信息去生活、学习、工作、成长。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信息的传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过去的地理课堂上,学生主要借助教材来传达信息,解读信息,学习和研究信息。而现在,随着4G甚至5G网络的覆盖,随着光纤宽带和无线网络的普及,随着教室多媒体系统的建立,以及网上教育平台、网上资源库、网上图书馆等的开放,信息技术支持的地理学科教育也就具备了非常充足的条件。在地理课堂上进行信息技术的融入,这符合“互联网+”教育的思维,也符合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重要挑战。系统来讲,信息技术在地理课堂中的应用主要有两大优势。一是信息技术的便利性,我们可以非常方便地应用网络教育资源、素材和各种电化设备设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各类教育资源素材的采集和应用;二是信息素材的多元化。随着越来越多的机构、人员参与网络活动中,使网络承载的信息流也越发庞大。就地理学科而言,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地区的常住人口、地理地形、气候信息、经济数据、城市开发建设情况、政府政策文件等等。这对帮助学生构建宏大的地理世界观,对地理学科知识点形成的具体认知是有积极作用的。以前只能借助课本和文字理解的东西,现在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更好的认知体验。这为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精准传达地理学科概念和知识点提供了有利条件。教育工作者要用好信息技术,将地理课堂的学科价值、学科魅力充分展现出来。这对启迪学生的学习探究热情,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4课余时间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最大的功能就是能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学生和教师的课后沟通交流。通过地理论坛、微信等网络平台,在课后为学生安排一些探索问题,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教师也可以针对学生课余时间学习反馈出遇到的疑难点给予正确的讲解,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知识的探索。
此外,教师可以使用信息技术在课前为学生准备足够的预习课件,让学生对课堂重点和难点提前做好准备,所以在后续的课堂教学时,可以适当地为学生预留一些难度系数较高的探究性题目引导学生更好地思考,对学生提升学习效率有更好的效果。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录制教学视频的方式,来解决短期内难以消化吸收的疑难点,学生可以在课后反复观看有疑惑的环节,巩固记忆,加深印象,全面提高地理学科的综合实力。
5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学校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地理学科,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地理探究性学习,这对地理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应在开展初中地理教学时,积极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满足初中生探究性学习的需要,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舒适的学习生活空间,在引导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和巩固记忆时,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孟庆学.谈信息技术促进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J].中华少年,2018(29):31.
[2]夏燕.用信息技术促进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J].读写算,2018(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