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互证教学与高中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2021-09-10 07:22朱杏枝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12期
关键词:质疑能力高中生培养

朱杏枝

摘要:高中历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环,应紧跟时代的步伐。新课改为知识创造了新的理念,鼓励学生勤于钻研,乐于挖掘。本文针对当下时兴的史料互证教学,对高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史料互证教学;高中生;质疑能力;培养

引言:培养学生根据各种历史史料进行互证的能力,首先必须要培养其对历史史料进行分类并确定历史史料的价值的能力。其次,学生需要建立史料挖掘的的基本原则,不断训练学生收集和比较不同类型的历史史料,以帮助学生提高他们进行史料互证的能力。

一、史料互证综述

史料互证包含四个方面:

(1)历史史料的收集:史料是历史的载体,也是开展高中历史教育活动的载体,是历史教学所必需的历史史料的来源。因此,在开展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集中精力提高学生对历史史料的重视程度。在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时,需要在课前指导学生收集历史史料。

(2)历史史料的分类:不同的历史史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本身就处于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因此对这部分历史的评价也应该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在这方面,学生不仅可以根据历史时间轴对史料进行分类整理,以阐明历史发展的顺序,将历史发展趋势铭记于心,理解处于同一时代的人们对不同历史事件或者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同一历史事件的看法,了解不同时代人们观念的发展变化。

(3)历史史料的辨别和分析:在组织历史教学活动时,首先引导学生使用史料互证的方法来甄别历史史料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尽可能挖掘和发挥史料应有的价值,让历史更接近真相。

(4)使用历史史料:对历史史料进行互证的能力培养,其最终目的是指导学生灵活运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历史知识来验证自己的怀疑、猜想。换句话说,在开展历史教育活动中,学生需要在互证过程中运用自己的历史储备信息对存疑的历史知识进行证实或证伪,还原历史真相。

二、史料互证教学中应注意的原则

史料互证中所需要利用到材料的真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应将教学内容与相关史料内容结合起来,对学生提有针对性的任务,以便学生在分析史料时可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质疑能力。学生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质疑学习到的一些历史事件,才能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以及对历史学习的热情。如前文所述,学生越想接近历史的真相,就更要对收集到的史料进行互证,具体的实践中,我們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互证原则。

(1)可得性。当前的历史考题都是利用历史史料创设情景,要求学生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史料的解读,以此来考察学生的知识迁移,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大量考题中,史料的选择十分冷门,是教学之外的内容,甚至有一些史料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也无法理解的。这无疑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无法找到相应的历史史料、史观来进行互证。因此,在课堂的教学组织中,教师在选择使用史料时,应对其进行初步筛选,把握这些历史史料的背景和难易程度,确保史料的内容与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有一定的联系,难度控制在学生能够阅读理解,提取信息的能力范围之内,促使学生在解答试题时,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读史料,更接近历史真相。

(2)多角度。历史是一门人文科学,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面对历史这本书时,每个学生会因为处理历史史料的角度不同,他们得出的评价、看法也会不同。考虑到这一点,教师应该选择一些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角度进行解读的史料,如著名历史学家对相同事件的不同评价。通过对这些评价不同的史料的解读,可以培养学生多视角看问题的能力,以及利用史料相互印证,接近历史真相的能力,同时,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

(3)少而精。如果盲目地向学生推送过多的史料,学生可能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研究知识背后的内涵。并且,大量的历史知识会使学生出现记忆困难,以致于学生不再关心史料的真实性,压抑了他们的质疑能力,养成一切听从老师的习惯,从而在老师的一次又一次的反复解释中,产生了厌倦学习历史的心理。因此,教师需要选择适量,有代表性的历史资料来组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关注史料,学会史料互证,探求历史真相。

三、引导学生的质疑能力措施

在课堂教学组织中,教师必须创造一个可供设问的新情境,我们可以选择史料互证的新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进行指正、提问。历史是客观的,但对历史的评价是主观的,当我们在学习历史时,我们需要联系不同立场、不同时代的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评价,通过辨别和分析史料,形成自己对历史事件的新看法。例如,在讲到近代史的内容时,会学到历史人物李鸿章。当下的教科书普遍对李鸿章的评价更多的是消极一面,在让学生思考近代地主阶级的所作所为如何致使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应在课堂中时而“落下把柄”,少许介绍李鸿章对于历史进程推进的积极作用,从而使学生对课本进行质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或者开展一场主题为“评价历史人物——李鸿章”的辩论赛,加深学生对近代史中著名人物对推进历史进程的理解。

这里以“西安事变”为例,在两堂历史课上分别向学生抛出史料——“不放一枪一炮,将东北拱手相让”以及“主张抗日,反对内战,发动西安事变”。两种评价相反的历史史料可以让学生产生警惕心理,以致于会发问“老师,您上一节课不是这样讲的”。学生对老师的史料进行相应的质疑,便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收集更多历史史料来对自己的猜想进行确证,从而丰富张学良的人物肖像,并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自身的质疑能力。

四、结束语

史料互证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着比较重要的地位,其对于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锻炼学生的质疑能力都有着极大地帮助。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善于在教学中抛出不同的历史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史料互证。这样,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会得到很大提高,对问题的探究愿望更加强烈,从而提升学生学史的质疑能力。

参考文献:

[1]赖雅慧,冯今.从“新文化运动”一课看史料互证之互证意识的培养[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1(02):75-76.

[2]赵星光.运用史料互证方法培养历史解释素养——以《百家争鸣》教学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21(01):63-65.

[3]李伟峰.高中历史“史料互证”素养培养路径研究[J].新智慧,2020(34):111-112.

猜你喜欢
质疑能力高中生培养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小学数学课要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