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培养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探索

2021-09-10 07:13:29王玮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15期
关键词:人地协调观现实困境

王玮

摘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 年版) 》中重点指出地理学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问题,建设美丽中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上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地理教师如何培养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就显得尤其重要。当前在高一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存在现实困境,学生对于人地协调观的内涵缺乏了解与重视,同时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的践行缺乏完善的外在社会条件,这些现实问题的存在导致针对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存在较强的阻碍。为此,本文将提出几点高一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培养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高一地理教学;人地协调观;现实困境;路径

1高一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培养的现实困境

1.1学生对于人地协调观的内涵缺乏了解与重视

人地协调观内涵不仅仅只有正确的环境观,还包括适度的人口观,合理的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高中生人地协调观水平总体偏低。因此部分高中生对人地协调观的学习缺乏重视,对其真正内涵缺乏了解。

1.2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的践行缺乏完善的外在社会条件

中国高中生目前的现状是从小学到高中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尤其是城市学校,缺乏接触自然,对外在环境的变化、人地关系的实际演变并没有很深刻的体会,比如说气候变暖、水土流失等现象。虽说学生课后也会从网络等途径中获取一些人地协调观的知识,但大部分还是来自课堂的授课,学生想参加环保活动却缺乏地理实践的场地和时间。

2高一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培养的路径

2.1明确地理教材中人地协调观的内容,增强开放性和拓展性

高中地理必修二中每一章均有内容利于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因此教师应先明确高中地理必须二中涉及人地协调观的内容,再有选择性地提供拓展性的教学素材。在对人地协调观的内容教学时,通过提供典型的教学案例等丰富课堂内容。如在设计《农业区位的选择》一节内容时,明确教材中农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便是人与地的关系。再与当地的农业相结合,分析当地的自然条件对农业的影响,将陌生的知识内容变得熟悉化,让学生对农业区位有了具体的认识,同时结合可持续发展等理念,既拓展了内容,也让人地协调观在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渗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让学生按着教师的要求在网络或者其他书籍上搜集相应信息,为上课内容储备足够的知识,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讨论,保证课堂知识更加丰富和开放。

2.2在地理实践中培养学生运用人地协调观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向学校申请带学生进行实地调研。在实地调研过程中,教师要制定相应的调研计划,明确调研目的、调研内容等,让学生将人地协调观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若无法实现野外实践,教师在课堂上可借助地理教学用具、地理教学软件或者地理实验室等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例如,讲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时”,可利用遥感影像,定位某一地区,展示城市化对地理环境有何影响,让学生意识到人地协调的重要性,有利于学生形成人地协调观。

2.3实施“问题式教学”

为培养高中生分析与处理人地关系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应当加大问题式教学的力度。问题式教学是指用“问题”整合相关学习内容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能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从而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学生自身素养。在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培养过程中,以人地关系问题为主线设置问题链条,开展问题式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分析与处理人地关系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素养。为保證问题式教学的效果,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问题情境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并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设计问题链条时,要确保各个问题之间的逻辑关联;第三,要注意课堂生成问题,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4全方位渗透人地协调观

一方面是在各种地理教育大会上强调人地协调观的重要性,引导教师树立人地协调观,明确人地协调观的教育价值;另一方面是针对人地协调观的渗透,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均可体现。如备课时,选择存在人地矛盾或者人地协调的案例;在课堂中,让学生针对此案例进行分析,明确解决办法;在总结时,让学生反思自己周围类似人地关系的现象。

2.5科学解读课程标准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研讨大会、教师研修学习时均可帮助教师研究解读课标,从科学的角度去理解课程标准中对学生人地协调观培 养的要求,并分析相应的教材,将人地协调观与教材内容相结合,理清教材内容中涉及人地协调观的哪几个方面,以及到达哪个层次。如第一章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本节内容涉及人地协调观的资源观、人口观,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具体案例,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资源观。

2.6联合相关单位,践行人地协调观的培养

作为一线教师深知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助于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但学校资源有限,缺少合适的场所。因此,学校可与教育主管部门或有相关资源的校友联系,取得相关单位的支持例如大型农场等,在其指导下到相关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活动。例如,学生在教师的带领讲授下去户外种植区域实地了解种植区土壤的土层结构的实践活动,实地体验农业生产过程及所造成的环境影响。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一地理教师应科学解读课程标准,全方位渗透人地协调观,多鼓励学生将人地协调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为我们的生存环境做出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张素娟.“人地协调观”内涵的解析及与教学内容的对接 [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1):21-24.

[2].陈良豪.高中地理“人地协调观”的内涵及培养策略[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7,33(4):21-23.

2020年度河南省基础教研教学课题《新高考背景下落实“课堂实践力”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立项号JCJYC20250547的研究成果)

河南省内黄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人地协调观现实困境
基于“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教学设计与实施探究
刍议原创试题中人地协调观落实途径
地理教育(2018年5期)2018-06-07 08:18:16
浅谈人地协调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基于旅行视角的人地协调观培养
地理教育(2017年10期)2017-10-27 23:27:09
人地协调,渗透在教学细节中
关于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的理解与存在问题
地理教育(2017年7期)2017-07-24 13:16:59
论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考试周刊(2016年103期)2017-01-23 16:31:31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现实困境和对策分析
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的现实困境及优化对策
青春岁月(2016年21期)2016-12-20 15:51:10
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实困境与教育路径
人间(2016年30期)2016-12-03 22: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