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贺
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孩子成材的使命。在孩子教育这条路上,教师和家长应携手同行。今年两会上,政协委员聚焦家校共育,提出很多真知灼见。
“成人”比“成材”更重要
“目前,我国有2亿多未成年人,宁夏有150多万未成年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随着社会转型加速,传统的家庭结构和功能发生深刻变化,青少年的知、情、意、行不能够协调统一,造成各种心理困扰。”杨丽委员说。
经调研,她认为目前部分未成年人的行为失当主要表现在如下四方面:认知偏差,表现为好奇心强,心态逆反、心理自卑,自我保护意识淡薄;情感不当,表现为情绪调节能力弱,人际关系不协调,表达极端;意志不坚,表现为精神空虚,理想信念模糊,三观不明确;行为失控,表现为自我意识强,思维早熟,追求独立。
在实际生活中,一些父母只关注孩子“成材”而不是“成人”,存在“重智轻德”“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的倾向。
杨丽表示,“成人”比“成材”更重要。她建议,加强家校共育融平台工程建设,打造专业的家长学习体系,以“前沿家庭教育核心理念”为指导,让家长走进家长学校、社区、企业,学习体验家长课堂,开始由浅入深地系统学习,成为“智慧的爸爸妈妈”,让父母常态化学习成为家校共育机制,形成体系化、阶段性学习的良好局面,全面推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的家校共育线上线下服务体系,切实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
父母需要不断学习
韩玉红委员目前就职于银川一中。她表示,目前全区各个中小学校(幼儿园)陆续成立了家长委员会,相较于过去,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参与度提高了很多,但也存在流于形式、家校界限模糊等情况,离真正实现家校共育还有一段距离。
韩玉红在前期调研时发现,一些家长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方式退后,有些家庭过于依赖学校和教育机构;家庭成员“421”的倒金字塔的构成模式面临诸多困境,部分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或对孩子过度保护、过分干涉,或放任自流,这都使得孩子的心理更加脆弱;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也不完善。
她建议逐步实施“家庭教育支援推进事业”:让有能力的家长为学校教育提供更多的支持与服务;全体教师应不断加强家校共育理念;加快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学校组织、家长参与、社会支持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积极构建、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网格化”建设;强力推进专业化建设,提升教师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能力;持续探索科学化发展,加快研制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评价体系;全覆盖开展新生家访、家庭教育指导计划、全员导师制度;遴选形成若干个示范中心,评定各个级别的“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使之成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表率。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共育,韩玉红建议,加大学校教育关爱力度,建立学校校长、教师联系帮扶校内农村留守儿童的机制;明确强化家庭和家长的法定教育责任,鼓励父母取得居住证的适龄儿童随父母在工作地入学。
形成良好家校合作机制
“家庭教育工作是牵手三代人的民生工程,这项工作不仅与教育工程有关,还和就业、养老工程有关,是素质教育基础之基础、和谐社会根本之根本。”文军委员说。
文军建议,建立家庭教育工作长效机制,并把家庭教育工作纳入单位考核的硬指标,形成共同关注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围;以家庭教育为突破口,创新精神文明工作、青少年教育工作、文化建设工作,借此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建议每年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家庭教育公益讲座1000场,服务家长儿童50万人次;加强对教师的家庭教育培训,借此形成家校合作的良好机制。
(来源:《寧夏日报》2021年01月30日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