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华忠
摘要:小学数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新课标的要求背景下,应明确教学目标,将数学教育从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转变为素质教育模式,在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丰富数学教学设计、改革教学方式,以达到优化和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的最终目的。提高农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素养,从培养学生灵活的数学思维、主动的思考习惯入手,培养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将“负担”、“任务”转化为“乐趣”、“兴趣”的能力;这是农村小学数学教师要做到的必要工作。本文就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素养,养成数学学习良性思维和习惯做阐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习惯;素质养成
托尔斯泰曾言:“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生对于学科的爱好往往起源于兴趣而非好学,只有从小学阶段培养出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热爱,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影响其一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数学的学习同样需要浓厚的兴趣作为积极开发点,农村小学数学老师应充分抓住这一点,从小学生的兴趣角度出发,培养小学生对于数学的素质培养,提高学生认识数学魅力所在的能力,让其主动挖掘,乐于探究,从而养成一生热爱数学、热爱钻研的好习惯。
一、从“心”出发,热爱学生的热爱
(一)从生活上给予关怀
小学生对于老师的热爱远远大于高年级的学生,因为这一阶段的学生还处于初成长阶段,很多行为、语言和兴趣都会寻找模仿和学习的对象,而小学数学老师的行为习惯和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会大大影响到学生对于该学科的学习兴趣,这是很现实也是很感性的一个命题。很多小学老师都没有意识到,仅仅将学生当做来学校接受教育的个体,而忽略了小学生的心理状况和身心发展规律。因此小学教师应就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支持、表扬、赞赏,让学生在心理上更加贴近教师,更加认可教师的人格,进而认可教师的教学,这将会对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1]。
(二)有教无类地开展教学
对于小学数学的学习,有限的课堂知识可能会让很多学生无法学会学习内容,如果不在课后进行针对性的辅导,让学习吃力的学生跟上进度,很容易造成问题堆积,最后导致学生“破罐破摔”。因此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进度加以跟踪和辅导,可以组织学生之間的互助和小组互助,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帮助解决不懂的难题;在课后作业的完成程度上,教师也应加强监督和检查,对于无法完成作业进度的学生进行及时干预和辅导。只有让班级所有的学生都学到有效的知识,跟上教师的步伐,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和乐趣,也就会慢慢喜欢上这一学科,让学生养成自己督促自己的好习惯,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改良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一)设置悬念,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在数学学习的开始阶段,教师就所学内容设置引人入胜的话题或者“悬念”,采用情景导入、实验导入、设疑导入或是演示导入的方式,抓住小学生好奇心重的特点,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挖掘热情,让学生的兴趣点陡然提升,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探寻知识,探索事情的缘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的教学效率。
如在学习“比例的认识”这一章节时,比较枯燥的比例知识,从表格、数据中进行学习往往不够直观,无法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比例的用途,教师可以引用“人体奇妙的比例”这一话题,引导学生们用软尺测量自己的身体部位长度,如:“脚长和拳头的周长比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的长度比是1:1”、“身高与脚长之比是7:1”、“鼻尖到耳根的距离与眉毛到下巴的距离之比是1:1”、“黄金比例:0.618在书报、杂志中的应用,以及臀围与躯干长度之比、上肢与下肢长度之比都是黄金比例”等等,让学生通过测量的数据对比来体会比例的神奇和精妙,进而在学习中,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比例的应用和计算[2]。
(二)从实际出发,用心体悟数学的变化
数学能力在以往的教学中都是注重做题的能力,做的题越多越对,就是数学学的越好,但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让学生学会更多数学与实践相联系的知识,让数学能够更好地运用的现实中去,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将理论“现实化”,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动态美”,而不仅仅停留在书本和笔尖[3]。
例如在学习几何相关知识时,有关“图形的运动”这一章节,教材要求学生观察时针分针的运动轨迹,公路收费站横杆的运动轨迹,即平移、旋转、轴对称的概念,这些运动方式只在脑海中进行想象不足以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其妙处所在。教师可以让学生并排沿着直线走、方向不变,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走直线,距离不发生改变的意思;让学生沿着曲线走,方向随时都在发生变化,学生小脑和大脑同时运动、思考,从肢体运动中体会到曲线运动力发生的改变和运行特征;让学生以一个中心点为基准拉一根绳子,只有当绳子的长度相同时,两人才能碰到一起,以此来体会对称的含义。
另外教师可以从农村现实情况取材,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利用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如让学生实地测量家里自留地的长和宽,进而算出土地面积,然后给出相关题目,类似于“每平方土地需要浇5升水,那么要浇透你们家里的这块土地需要多少水呢?”、“每平方土地需要施肥200克,那要为你们家里的土地施肥,需要几袋肥料?每袋肥料150元的话,大概要花费多少钱?”、“你们家里的地里一般都不止一种庄稼作物,那么都有什么农作物,每种大概占地几分之几?都是何时播种、何时收割?问一下家里大人,多少种子可以出多少粮?真的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吗?”类似这种结合实际的问题,不仅让学生切实地了解家里土地的种植、收获情况,增加学生的自然知识、动手能力,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农业生产和生活,也让学生加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数学素养,在今后的生活中也会更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的教育需要数学教师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应用数学的能力,只有从内心深处的热爱,才能让学生在枯燥的学科知识中寻找到乐趣,主动积累、主动挖掘,岂不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将兴趣转化为内在素养,让数学学习成为一种充满乐趣的探索,就是小学数学学习习惯养成最有效的手段。
参考文献:
[1]李淑红.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J].祖国:建设版,2014(1):220-221.
[2]孙卓峰.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5):10.
[3]王丽英.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8(06):12-14.
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港青学校 61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