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克拉申“i+1”理论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运用

2021-09-10 18:31张磊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15期
关键词:母语听力学习者

张磊

摘要:随着社会高速发展,社会对个人的教育水平要求越来越严苛,幼儿的家庭教育是个人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对个人的教育发展也越发重要。在幼儿家庭教育中,可以运用克拉申的“i+1”理论进行指导。

关键词:“i+1”;听力输入;语言输入

美国语言教育家、南加州大学教授,斯第芬·克拉申(Stephen Krashen)教授主要从事语言习得和语言发展研究,他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对第二语言习得提出了一系列假说。在1985年他出版的著作《输入假说:理论与启示》中正式归纳出五个系列假说: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其中输入假说理论即“i+1”理论,“i”代表学习者现有的语言知识水平,“1”代表学习者按照“自然顺序”学习并获得了有效语言输入得到的语言知识水平的进步。[1]克拉申教授认为有效的语言输入既不能是学习者目前掌握的语言知识水平,也不能远超学习者的语言知识水平,这个有效的语言输入必须在“i”与“i+1”之间。远超过“i+1”的语言输入会演变为“i+2”,学习者不能理解相关知识。远低于“i+1”的语言输入及等同于“i”的语言输入会演变为“i+0”,因为学习者已掌握了相关知识,这种语言输入不是新知识的输入。因此,“i+2”与“i+0”是无意义的语言输入,学习者的知识水平不但不会得到提高还有可能会下降。“i+1”理论的语言习得过程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一步一步进步的过程,与千年来人类在实践劳动中总结出来的道理相近,只是“i+1”理论更加的形象且更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在幼儿家庭教育中,教育者应该重视“i+1”理论,了解语言习得需要遵循的理论规则与自然顺序,从而延伸到幼儿的其它教育活动中。

一、母语习得

“语言沉默期”是指语言习得者比如幼儿还没有讲话的能力的那段时期。在这段时期,幼儿只能聆听外界的声音、人们口中发出的各种语音语调,而家长也不了解幼儿不时发出的声音是否是对听到的声音的反馈。“简化语言”是指幼儿学习母语、习得母语的过程中,为了引起幼儿注意力使幼儿接收到并听懂家长给与的母语信息而使用的简单化的语言形式,比如叠声词及删掉修饰词只向幼儿传达基本主体或主要意思的词。简化语言易于幼儿的理解和再运用。因此,在母语习得中,所有的语言启蒙都是从听力开始的,听力输入对幼儿习得母语至关重要。听力输入还需要幼儿能够理解,是“可理解”的听力输入,这样的输入才是有效的。家长给与幼儿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应该遵循“i+1”理论原则,“i”代表幼儿现有的语言水平,“1”代表母语习得时有效的语言输入部分即幼儿习得的部分。克拉申教授说:“……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在低焦虑状态下运用‘可理解的输入’。这种输入应该包括学习者真正最想听到的东西。这种方法不强迫学生的第二语言输出,但允许他们在“有准备的条件下”输出,同时认识到,语言能力的提高来自交际性和可理解的输入而不是来自对输出的强迫和矫正。”[2]长时间超过有效的语言输入会分散幼儿的学习注意力,甚至会引起幼儿学习的厌烦与恐慌。因此,家长要切實了解幼儿的语言水平,从基本的听力输入开始,采取多种渠道,在自然生活的场景下提供充足的可理解听力输入的机会。例如:用色彩鲜艳的玩具、活动的物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并向幼儿进行有目的的听力输入;每天播放一个小时的幼儿儿歌等。

交际语言教学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它是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培养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法体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交际教学法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为世界语言教学界所普遍认同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向。实际教学法其中几条主要原则是:语言教学以流畅为主而不是以准确为主,交际的最终评判标准是意义倾向的真实转达;对学习者的语言错误采取容忍的态度。[3]交际语言教学法实际是通过与人的交流沟通来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并且还通过实践证明,通过人际沟通学习的语言效果更好。因此家长对幼儿的语言输入要多采取沟通交流的方式,增加与幼儿的日常对话,多问多答。然后当幼儿掌握了一定的语言表达,可以简单表达自己的意思,家长可以运用幼儿学习道具,将语言习得从口头习得过渡到字面上的语言习得。在学习过程中教育者应注意幼儿的学习状态,尽量以兴趣学习为主,辅以奖励学习。例如在家长忙碌时,交给幼儿一本看图学说话的图书,让幼儿将认识的字用笔圈出,然后念给家长听,念的字越多奖励越高;在车上、飞机上等需要长时间驻足的地方,家长可以与幼儿互动复习幼儿已习得的儿歌、顺口溜、诗词等,或者多与幼儿交流车外、车上等的人事物,让幼儿开口表达自己,获得有效的听力输入,然后将听力输入转为可理解语言输入。

二、自制力教育

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研究人员找来数十名儿童让他们各自单独呆在小房间里,桌子上有儿童爱吃的棉花糖,研究人员告诉他们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或者等十五分钟研究人员回来后再吃,这样还可以再得到一颗棉花糖做为奖励。结果大多数的儿童坚持不到三分钟就放弃了,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儿童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兑现了奖励。米歇尔教授还对这些儿童进行后期的跟踪,发现当时等待时间越长、自制力越强的儿童,他们后来的学习成绩就越高。这个实验说明:那些能够延迟满足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更强,他们能够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的实现。米歇尔教授还找到了一个培养"延迟满足"能力的捷径:也许通过教孩子用不同方式看待“棉花糖”可以培养孩子的自制力,比如把棉花糖看成一幅画。米歇尔教授曾说过:“如果孩子们意识到学会转移注意力和思想就能实现自我控制,那么他们就成功了一大步。”他还说:“所以后天的培养很重要,就像我们学习如何使用电脑一样,要从错误中吸取经验。”[4]

“i+1”理论是一个循环机制,“i=i+1”。“i”是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即存量,“+1”是在现有的语言水平基础上的进步,即增量。比如学习者在今天的语言水平是“i”100个词语,经过一节课学习后是“i+1”101个词语,但明天学习者的语言水平“i”就是今天的“i+1”101个词语。“i”是随着学习者的习得循序渐进的。延迟满足可以借助“i+1”循环机制对幼儿开展教育培养。比如早上设定闹钟,让幼儿起床,提前告诉幼儿:闹铃后幼儿自己起床可以吃想吃的一个小蛋糕,闹铃后家长喊第一次吃半个小蛋糕,喊第二次吃小半个小蛋糕,喊第三次则一天没有小蛋糕吃并且家长会动手安排幼儿起床;告诉幼儿带他买想要的玩具,这时幼儿会不停催促家长外出,但是家长可以适当的延时,对幼儿提出个小任务,要求幼儿完成任务才能外出,并在以后逐渐增加任务的难度。这些都要家长了解幼儿的当前自制力强度,每次增加一点幼儿能承受的等待、克服困难的难度。这里,“i”是幼儿现有的自制力强度、抵制诱惑力的能力,“+1”就是幼儿等待的时长、家长给的诱惑的强度,逐步通过延时满足来锻炼和增强幼儿的自制力强度。

三、结束语

总之,“i+1”理论就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循序渐进、从量变到质变,这个理论可以运用到幼儿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但是家长不要高估“i”也不要高估“1”。高估“i”是錯误估计了幼儿现阶段的能力,比如幼儿刚习得个位数的加法,就让幼儿告诉家长1+10等于几;高估“1”是家长不要跟风、不要看别人家的幼儿今天学了什么会什么,要根据自家幼儿的实际情况认真地估量增量“1”,安排好自家幼儿的学习强度与学习顺序,一口气吃不成胖子。如果增“i+1”对幼儿来说难度过高,可以尝试“i+0.5”,如果还是难度过高,那么家长就要重新估量“i”。如果“i+1”对幼儿来说习得的比较轻松,那么说明可以尝试“i+1.5”或“i+2”,增加幼儿学习强度。

参考文献:

Stephen D. Krashe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 Pergamon,1982.

翁燕珩.第二语言习得“输入假说”评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4),142-143.

威多森.语言教学交际法.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延迟满足_360百科https://baike.so.com/doc/6825405-7042561.html.

猜你喜欢
母语听力学习者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Units 1—2 听力练习
Units 3—4 听力练习
Units 5—6 听力练习
Units 7—8 听力练习
分析母语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