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峰
德、智、体、美、劳是对人素质定位的基本准则,也是人类社会教育的趋向目标。其中,德育位列第一。初中地理德育教学能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教师要在智育和德育中找到契合点,让学生在掌握广博天文地理知识的同时,成为拥有高尚品德和具有远大理想的人。
教师应根据国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德育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方面,是人民对祖国和民族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荣誉感的统一,是人民爱好和平、勤劳勇敢、永不放弃的精神支柱。对国情的基本了解,是爱国主义情感形成的基础。初中地理教材中蕴含丰富题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将地理知识与我国的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例如,在講解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中国在世界中》这章节内容时,教师可运用图文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国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还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我国的基本国情,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祖国,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成就,激发学生对祖国的自豪感。教师还可以向学生讲解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让学生了解我国现状,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唤醒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师应优化教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德育的基础,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符合中国国情、具有时代特色的人文教育,能使学生产生对未来发展的精神动力。德育理念下,教师应深度挖掘丰富的教材内容,找到贴近学生生活的切入点。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引导学生去思考人生的目的,使学生明白人生的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中国的地理差异》章节时,教师不仅要通过教学素材展现大自然的壮阔,也要向学生展示不同国家、地区的独特风俗。通过多种方式展现这些素材,能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最终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文素质。德育教育涉及很多实践问题,如果离开教材,德育的开始、德育的最终实现都无从谈起。地理教师可以通过探究式教学方法,先给学生设立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性。教师还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合作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师应通过地理教学,将德育渗透到生活中。地理教学要坚持以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为起点,深化到“终身地理”的学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生活中各种有关因素的利用,通过实际调查引导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事件、观察生活细节,让学生能合理地将所学到的地理知识使用到实践生活中去,为自己的祖国、为自己的家乡贡献力量。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与气候》章节时,教师可以通过章节内容衍生出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环境污染。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走访调查进行关于“家用塑料制品危害”的社会调查活动,学生通过对生活的调查和计算,再结合白色垃圾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活垃圾对环境的危害有多严重,同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带动学生进行分析,思考白色垃圾污染问题。防治白色污染,不仅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的大力整治,也需要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生活做起,从思想做起,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生活调查不仅让学生学会了地理知识,也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利于培养学生拥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此外,学生不仅巩固了书本上的知识,还亲眼看到了祖国的建设,同时了解到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德育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手段。在日常地理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深度挖掘教学资源,重视德育和智育的有效结合,利用多种手段渗透德育,充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东台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