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选取贵州省内具有代表性的高校——贵州师范大学学生为调查对象,从受众对媒介接触、媒介参与使用、媒介信息理解、媒介判别能力这四个维度分析贵州省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情况,采用交叉分析、相关分析、卡方检验等统计分析方法,得出贵州省大学生媒介接触存在休闲娱乐为主的倾向,绝大部分大学生主动质疑和批判媒介信息的能力弱,容易被网络环境影响,对网络信息信任度不高,相信传统媒体并愿意从中获取信息等现象,最后提出帮助贵州省大学生提升媒介素养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媒介素养;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3-0138-03
1933年,F·R·列维斯、丹尼斯合著的《文化与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一书中提到“媒介素养”,该词最早在英国诞生,对它的描述及界定,国内外研究者有一系列的贡献。英国的大卫·帕金翰认为媒介素养是使用和解释媒介所需的知识与能力;美国的媒介素养研究中心指出它是一种能力,是受众对大众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创造与思辨等能力[1]。从1997年开始,国内学者对媒介素养的内涵作了相应的描述,如彭兰把公众媒介素养延伸为媒介使用、信息生产、信息消费、社会交往、社会协作及社会参与等六个素养[2];白传之用四个一级指标(媒介接触量、媒介知识量、媒介理解力、媒介应用力)来评价媒介素养[3]。从国内的研究者们研究内容来看,对媒介素养教育以及特殊社会群体媒介素养的研究从未间断,其中对特殊社会群体的研究绝大部分放在对教师、青少年、公务员、大学生等身上。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研究,最近的就有冯军伟、高菁两位学者就胶东地区大学生媒介素养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新媒介与大学生的学习观、价值观、生活观方面的建议[4]。如今,大数据技术发展,移动终端普及,信息大爆炸,社会呈现出媒介化进程。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和建设者,是一个特殊群体,这个群体使用新媒体尤为广泛、频繁。因此,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西南地区,贵州省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应有新的要求和新的教育指导,因此笔者选取贵州省比较有代表性的高校——贵州师范大学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调查。随机发放350份问卷,有效问卷317份,有效率为91%,采用相关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一、贵州省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
通过查阅文献,综合国内学者对媒介素养的描述,本文分别从大学生对媒介接触、媒介使用参与、媒介判断能力、媒介信息理解[5]这四个维度分析贵州省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
(一)网络带来获取信息和生活的便利,休闲娱乐与学习并行
从媒介接触维度看,网络是大学生群体日常接触媒介类型的榜首,32.2%的被调查大学生选择了网络,其次是电影,占21%,这与大学生生活学习单一性有关,除了网络外,电影能给以学习为主的单调生活增添乐趣,经访问,在贵州师范大学附近就有影院,还有的学生通过网络观看电影,传统媒体如电视、书籍共占33.1%,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之一,由此可看出大学生有深度阅读的习惯,接触极少的是报纸、广播、杂志等媒体,共占13.7%。从媒介消费情况来看,大学生每月在媒介上的花费在50~100元的人数最多,占49.84%,而该区间两端的人数各占1/4左右,可知大学生每月在媒介上的花费普遍不高,与当前宽带资费低,使用社交软件可代替即时通话有关。把大学生媒介花费情况与每月不同的生活费做卡方检验(Χ2=36.412***),结果表明每月不同的生活费与大学生媒介花费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具体地说,生活费在3000元以上的高消费大学生每月在媒介上花费基本在1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低消费大学生每月媒介花费都在50元以下,生活费的不同影响着大学生在媒介使用上的费用。生活费高的大学生在媒介上的花费要比生活费低的大学生高,说明大学生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后,会有精神需求。属全国西南腹部的贵州师范大学的学生对接触媒介的目的选择按多到少的次序是休闲娱乐、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社交沟通、科研需要,占比分别为24.9%、24.5%、21.1%、20.5%、9%,接触媒介的目的以休闲娱乐和学习为主。从媒介接触频率的相关性分析,受众每天上网时间与性别呈显著负相关,即男生上网频率多于女生;受众每天上网时间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年龄越大,每天上网花费时间越长。从媒介接触内容偏好情况分析,当地大学生使用媒介获取的信息偏向娱乐化和便利生活,主要为了获取休闲娱乐和生活服务信息的调查者居多。
(二)媒介资源利用意识强,主动质疑和批判媒介信息的能力弱
从媒介使用参与维度出发,分析受众对媒介反馈纠正能力,得到受众在对媒介信息产生怀疑时,有7.3%的人选择不予理会,想要搞清楚真相的有13.6%,有0.3%的人从未怀疑过信息真假。这说明大学生群体即使对信息产生了怀疑,主动反馈纠正的人不多,表明大学生主动质疑、批判媒介信息的能力比较弱;但加上条件“取决于信息的发表渠道”和“取决于信息的重要程度”,选择核实信息的真相就达到了78.9%。对所接触的信息产生怀疑,受众会思考信息本身的重要性和发表渠道,选择查清楚真相,表明大学生受众具有一定的质疑、分析意识,也具有理性思维能力。分析大学生媒介选择利用,有40.7%的被调查对象在工作或生活中需要帮助时会选择借助媒体,看情况选择是否借助媒体的占53.3%,完全不会借助媒体的只有4.4%,而1.6%的选择不知道。目前,主动利用媒介资源的大学生比较多,从侧面反映出大部分大学生的媒介资源利用意识强,通过媒介为自己发声,使用自己拥有的话语权,是非常值得赞扬的现象。
(三)媒介信息理解凭经验较主观,容易被网络环境影响
从媒介信息理解维度出发,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手机网民规模为9.86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7%[6]。本次调查中的大学生生活受网络、手机的影响占比高达95.3%,仅有2.8%的大学生认为手机对他们的生活没有影响,剩余的学生表示不清楚。首先,调查理解媒介信息时受哪些因素影响,有26.4%的大学生受朋友或同学的影响,凭个人经验的占26.6%,而学校教育、网络信息的影响占23.7%和23.3%;对媒介性质的理解方面,采取对大众媒介总体印象调查,有30.5%的大学生认为是有导向性的,26.9%的大学生认为是自由的,虚伪的占10.7%,真实的、全面的占14.3%、12.8%,选择其他的占4.8%。其次,针对媒体社会功能认知的调查,占比最高的21.5%为报道新闻和传播知识,引导舆论与提供娱乐占比分别是19%、19.4%,两者差异并不显著,认为以刊播广告为核心功能的人数占比较少,为13.8。最后,对媒介信息内容调查方面,在網上遇到素质较差的行为时,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是没有道德的行为,有各1/5左右的大学生持言论自由和事不关己的冷漠态度。进一步了解媒介信息对自己的影响,7.9%的大学生认为非常容易影响自己,2.8%的大学生认为没有一丝影响,51.7%的大学生认为比较容易受影响,37.6%的大学生认为不大容易。
(四)基本具有信息真伪判断力,网络信息信任度不高
从媒介的判断能力出发,先调查大学生对媒介传播信息的信任情况,34.4%的学生更加相信报纸或杂志,27.4%的学生更加相信电视,6.3%的学生相信广播,近70%的学生相信传统媒体,相信网络的仅有10.4%,都不信任的学生占21.5%,可见大学生群体对媒介传播的信息有一定的判别能力。为此,经过进一步调查大学生群体的判别能力,选择基本可判断的人占64.7%,有较强的判断能力的人占11%,不多的占20.8%,不具备的仅1.6%,不清楚自己是否有对媒介信息真伪的判断力的占1.9%,显然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信息的真假有一定的判断能力。最后了解大学生群体对媒介信息反映社会现实的强度,77.9%的学生选择基本能够反映,5.4%的选择可以全面反映,无法反映、无法肯定、不晓得的占7.6%、7.6%、1.5%,体现出具有一定知识结构的受众在认识评价媒介信息时表现出客观性。
二、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建议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贵州省大学生在媒介接触上存在休闲娱乐为主的倾向,绝大部分大学生主动质疑和批判新媒介信息的能力弱,容易被网络环境影响,对网络信息的信任度不高,相信传统媒体并愿意从中获取信息等现象。基于此,本文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
(一)养成科学的使用习惯,规范接触媒介信息
调查中发现广播对于当前大学生而言不是最重要的信息接收渠道,只用来休闲娱乐。进一步了解大学生接触媒介的目的得知,由于大学生单调乏味的日常生活,媒介在其中扮演着提供休闲娱乐服务的角色,大学生仍然以学习为主,通过媒介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大学生也不是孤立的群体,他们需要社交,从侧面折射出本区域的大学生科研意识不强,仅有少部分大学生利用媒介开展科研或工作。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社会媒介化过程中,不应靠媒介来填补枯燥无趣的学习生活,也不该让媒介信息牵制自身的主观见解。特别是在新媒体盛行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大学生的接收终端,丰富、复杂的信息占据学生的学习时间,甚至把网络音乐变成自学时的背景音乐。可见养成科学的媒介使用习惯对大学生至关重要,不要让媒介侵占本该属于大学生学习的时间,当然也不是希望大学生群体闭门造车,而应合理规范接触媒介信息,讓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有利于提升学问的、有利于扩宽眼界的信息进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可尽量少接触流行音乐、娱乐消息等,养成良好、自律的媒介接触习惯。
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具体落实:第一,合理分配学习和娱乐的时间,特别是自律性差的学生更应该制定作息表,把大部分时间用到学习上;第二,第一时间设置屏蔽,主动屏蔽垃圾信息推送,对于新闻性的信息或对学习知识、了解社会有帮助的权威媒体机构或组织可以有意向地添加关注;第三,社交有度,网聊不可无休止,特别是要避免一些不必需的、意义不大的网聊及漫无目的的刷屏;第四,建议在辅导员老师的带领下各宿舍制定相应的上网规章制度,并相互监督落实。
(二)树立正确的媒介理念,提升信息判别能力
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讯息”,在网络时代之前的确可以让人们了解信息的重要性,帮助人们了解生活和社会,信息“大爆炸”之后,受众开始产生对信息的倦怠感,但又不能放弃接收信息,信息海量,唯一能让自己不迷失的是提升自身的信息判别能力。虽然在调查中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自己对信息的真伪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但对所接触的信息产生怀疑时,大学生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不会主动质疑和批判媒介信息,除非有附加条件迫使他们去辨别。大学生应对网络上传播的似是而非的信息不理会,相信权威媒体传播的信息。大学生应是理性的化身,是网络净化器的发动机,更是网络谣言的终结者,所以树立正确的媒介理念尤为关键,不应受外界因素影响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识别真假对错的能力,将学校系统化的教育与自身的课外学习结合起来,提升对信息的判别能力。
具体实施办法有二:第一,在学校开设媒介素养公开选修课,从知识体系上完善大学生媒介素养基础理论;第二,不定期开展与媒介素养有关的主题班会,帮助学生提升信息判别能力。
(三)树立完善的媒介意识,自觉关注社会发展
本次调查中发现来自省内学生居多,达92.7%,其中70%的大学生来自农村,62.6%的农村大学生了解乡村振兴政策,但还有近四成的农村大学生不了解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知晓度调查中,42%的学生通过网络了解该政策,29%的通过在学校的学习知道,18%的是观看电视知晓,只有2.5%、4.1%和4.4%的学生是看报纸、听广播和身边的人告知,可见网络已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渠道。对大学生是否理解乡村振兴战略设置五级量表的调查方式,发现对该政策不理解的人数占总的1/3左右,将不同年级的学生与对该政策的理解情况做卡方检验(Χ2=34.457***)得到,不同年级与对该战略的理解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即所在年级越高,越了解。表明大学生群体随着年龄的增长、所学知识的不断积累,越有家国情怀,关心国家发展战略;但也存在部分高年级、高学历的大学生不关注国家战略发展的现象。提及媒体对该战略实施是否有帮助时,94.7%的学生认为有帮助,极少学生认为没有帮助,大学生群体也意识到社会媒介化过程中媒介对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性,甚至呈现离不开媒介的状态,而用好媒介却成了一门必修课。因此,树立完善、合理的媒介意识,对当前大学生群体至关重要。大学生不仅要努力学习好专业知识,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也应该关注社会发展动态,了解民意;学校可通过校园广播、多媒体显示屏及学校微信公众号等宣传、播放及推送近期社会发展新动态、国内外大事件等信息,多渠道让学生了解相关信息,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组织学生实地调研。
三、结语
本文以贵州师范大学的学生为总体,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部分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综合学者们的研究,从媒介接触、媒介使用参与、媒介判断能力、媒介信息理解等维度分析新媒体时代贵州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在媒介接触上存在休闲娱乐为主的倾向,绝大部分大学生主动质疑和批判媒介信息的能力弱,容易被网络环境影响,对网络信息的信任度不高,比较相信传统媒体并愿意从中获取信息等现象。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提升贵州省大学生媒介素养的三点建议:第一,养成科学的使用习惯,规范接触媒介消息;第二,树立正确的媒介理念,提升信息判别能力;第三,树立完善的媒介意识,自觉关注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94.
[2] 彭兰.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三种媒介素养及其关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2(3):52-60.
[3] 韩姝.农村儿童新媒介素养现状与新媒介启蒙[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10):15-17.
[4] 冯军伟,高菁.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研究[J].青年记者,2019(20):27-28.
[5] 吴娜.移动互联网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民媒介素养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20:24.
[6] 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21-02-03.
作者简介:陈荣(1989—),女,贵州黔西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新闻传播与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