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认知与成长小组”介入大一新生适应性问题的研究

2021-09-10 07:22范春宇胡勇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17期
关键词:适应性社会工作

范春宇 胡勇

摘要:为帮助大一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笔者在教师的指导下为新生开展了“自我认知与成长小组”活动。笔者在本研究中分析了大一新生所产生的不适情况及成因,小组的构成以及活动设计,评估与反思,力求在社会工作理论的指导下开展相关活动,协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

关键词:社会工作;成长小组;适应性

众所周知,大一新生步入大学后会产生不少适应性的问题,其成因,主要包括大一新生的心理正在往“成熟”的阶段转化,容易产生消极,偏激的想法,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也会存在不相适应的问题;其次,许多同学对新专业不熟悉,对未来就业感到迷茫;第三,大一的课程不多,新生易出现不知如何合理安排自己时间的情况。笔者认为面对具有共同特点的大一新生,开设“成长小组”更为合适。如果及时开展成长小组会使新生切身感受亲切感以及正确认识自己,并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理论依据

1.镜中自我理论。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他人这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正确的认识自己。时常个人是不能对自我产生准确的认知,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了解自己的行为,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能够作出正确的改变,就需要他人这面镜子。也就是说,组员的行为能够带动小组全体成员的改变。

2.社会支持理论。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在社会工作中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在成长小组中,工作员应该多关注组员所拥有的资源,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去培养组员彼此支持,增强组员对其自身所拥有资源的认识以及运用能力。进而学会自己解决所遇到的困难。

3.小组动力理论。该理论认为通过改变群体来改变个人比较容易。所以在小组工作的过程中,工作者应该建立一个和谐充满动力的氛围,通过积极的小组氛围去影响组员的个体改变,为他们带来积极的动力,增强成员之间的交往,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

二、“成长小组”的构成和活动内容设计

1.“成长小组”构成。小组是本专业开设的自我认知与成长小组。其中工作员由本专业三年级学生担任,组员人数为9人,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宿舍将大一新生进行组合。通过小组的8次活动,使组员学会沟通,表达,适应新的环境以及对未来职业有所规划。

2.内容设计。为了完成小组活动的最终目标,使组员之间形成一个小的互动圈进而适应大的新环境,设计8次不同的小组活动。通过多次的小组互动,增进了组员间的凝聚力,并提高组员之间的信任,彼此沟通交流,促进组员的成长,应对在新环境中出现的不适情况,进而加快大一新生适应新环境的时间。

三、评估与反思

1.工作员评估: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工作员运用了倾听、专注、自我袒露、真诚、同感以及同理心等专业技巧,带领组员参与整个活动过程,并且在每次活动后都会与组员进行沟通分享,询问组员对于本次小组活动的意见以及建议,并根据所提建议看情况进行采纳,并对接下来的小组活动进行调整。还有想象和现实中总是会出现一些偏差,在小组开展之前会觉得都会按照计划进行,但是在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小问题,比如有些活动效果不佳,有些觉得组员会不感兴趣的反而很感兴趣,这就需要反复征求意见,多次调整计划。其次在活动过程中理论知识转为实践活动的能力有所欠缺。最后是在带动组员进行分享的环节,快速地引导出组员对活动的真正理解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2.组员评估:通过组员在最后的评估中,可发现大部分组员达到了成长小组的基本目标,小组活动带给他们很多积极的影响,通过她们之间的沟通,交流,互助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可以有信心克服,增加组员对专业的认同感以及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加快融入大学生活。有的组员反馈说:“通过成长小组,让本人知道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相同的,在小组中,我们相互理解,做到和而不同,也让我明确了自己未来的职业计划,成长小组一次次将我的勇气培养了起来,我慢慢的敢于表达。敢于表达是一方面,而大胆又精准的表达会使我在今后的人际交往中受益无穷”;有的组员反馈说:“参加小组之前每天都是晕头转向的生活,感觉自己在荒废,又无力挽回,控制不住自己。但是自从参加了三四次之后,让我暂时忘却了这种压抑与苦恼,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慢慢调节自己的心态和生活方式,改变了许多。在小组活动期间,我也用眼睛去细心地观察人和事,用心地积极地从他人身上学习,学着改变,学着变得更加开朗外向,成为更好的自己。

综上所述,“成长小组”对于工作员和组员无疑都是一次成长,在这八次小组活动,每名组员都有程度不同的改变,他们在人际关系方面,交流能力方面,时间分配方面以及对专业和未来职业选择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笔者建议鼓励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向全校新生招募,开展成长小组活动,使其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更好地促进其自我成长与进步,并加强社会工作实务在学校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彭君芳,张彦敏.“成长小组”对大学一年级新生适应性的影响初探一以北京农学院为例[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8(1):49-51.

[2]田润怡,王静文.小组工作的理论与方法在大学新生适应性中的应用研究——以北京农学院新生成长小组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05):38-39.

[3]李晓凤.小组工作介入大学新生同伴交往问题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6.

[4]盧楚韵.小组工作方法介入大学新生人际关系适应问题研究[D].福州大学,2017.

[5]刘旭莹.高校大学生心理适应与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研究——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人民长江,2020,51(12):226.

作者简介:

范春宇(1998.11),女,汉族,北京人,北京农学院文法与城乡发展学院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青少年社会工作。

通讯作者:胡勇(1971.01)北京人,北京农学院文法与城乡发展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残障社会工作,社会保障政策。

猜你喜欢
适应性社会工作
国内外适应性学习的研究热点、演进路径与发展建议
杂交中稻新品种展示结果分析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针对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适应性的相关探究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从《孙子兵法》中的“奇正相生”联想到雕塑与环境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