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力 洪杰文
摘要: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新闻传播院校作为培养专业媒体工作者的摇篮,对学生树立新闻理想、形成新闻认知、提升理论及实践技能起到关键性作用。国内新闻传播院校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进行了积极研究和探索,但在教学体系建设及教学效果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在湖北省新闻传播院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调研基础上,从新闻传播相关专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体系建构及教学模式创新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未来新闻传播院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人才培养提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传播教育;课程体系;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5-0046-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武汉大学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研究(ZD-2)”和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8年度重大招标课题“新闻与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与评价研究(2018ZDZB06)”的阶段性成果。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我国的基本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居于指导地位,因此我国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批判吸收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基础上对新闻传播现象及其内在规律的深刻理解[3],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新闻舆论工作中的根本体现,是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定星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对培养适应当前舆论环境,能担负起党和国家新闻舆论工作职责和使命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是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行动指南。
一、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的重要性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多次在重大场合阐述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2月19日主持召开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3]。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九届理事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新闻记者提出“四向四做”要求,第一条就是“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做政治坚定的新闻工作者[4]”,将坚持政治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一切新闻工作的前提。
新闻传播院校作为培养专业媒体工作者的摇篮,在学生树立新闻理想、形成新闻认知、提升理论及实践技能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关键性的。2018年10月,教育部、中宣部联合下发《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以下简称卓越2.0意见),确立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教书育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的总体思路[5]。相较于2013年发布的“卓越1.0意见”中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表述,“卓越2.0意见”进一步要求“开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新局面,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首要任务,充分发挥高校学科和人才优势”,更加强调对新闻传播人才开展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
对于如何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以往新闻传播教育专家、新闻院系专任教师及新闻工作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进行过一些思考和研究,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聚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发展研究[6-7];第二,聚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相关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8-9];第三,聚焦师资队伍建设与完善[10];第四,聚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材及案例库建设[11-12]。少有研究从学生角度出发,探究以教学效果为导向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人才培养问题。本文将在湖北省新闻传播院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调研基础上,试图从新闻传播相关专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体系建构及教学模式创新两个方面进行探讨,进而对未来新闻传播院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人才培养提供可行性建议。
二、新闻传播院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现状
目前国内新闻传播院校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进行了积极研究和探索。各新闻传播院校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进、部校共建、行业互聘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为了解国内新闻传播院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现状,总结其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2018年9—10月,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以湖北省内76所新闻传播院校为对象,开展了一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调研。调研院校覆盖湖北省内部属院校、省属公办院校、省属公办高职高专、民办本科院校和民办高职高专等,主要通过学生填写问卷、教师深度访谈展开,调研内容涵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设置、实践活动开展情况、教学效果评价、教材使用情况、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认知与态度、师资配备、教师培训等。
调研发现,湖北高校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从收到的3496份有效问卷显示,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开设及教学方面,99%的学生表示在相关课程中接触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相关内容;超过70%的学生阅读过相关“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76.5%的学生参加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教育活动(相关讲座、网络课程等);71%的学生认为“新闻传播专業学生非常必要或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知识”;86%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新闻工作实践的指导意义具有正确的认知。
问卷及访谈也清晰地暴露出相当一部分高校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体系及教学效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从问卷调查中发现,仅有37%的学生上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相关课程。中央级部属院校得益于省部共建等政策支持,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重视程度更大,经费、学科建设、师资力量投入更多,课程体系相对完善;但其他省属公办高职高专、民办本科院校和民办高职高专情况却不乐观,这些学校专门开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的不多,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知识的主要来源,是公共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理论课中穿插讲授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相关知识。一些学校在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单独设课,但也有一些学校因为总学分限制、人才培养目标等原因仍未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纳入培养计划。当然,部分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能力不达标以及学生整体基础较弱的现状,也是制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体系建设的重要原因。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课程教学效果有待提升
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相关课程的教学效果评分参差不齐。问卷以量表的形式,从教师授课情况、课堂教学形式、学习效果三个维度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堂满意度进行评价,其中,24%的学生给了高分,45%的学生给了中间分,31%的学生打了低分。而中央级部属高校的分值明显高于其他类别院校。对于“哪些因素对接受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造成负面影响”:“内容枯燥无趣”“教学内容教条化、标签化”“强行灌输”位列前三,占到总体的59%,其他影响因素还包括“与专业知识结合不紧密”“对实践没有帮助”“教师专业水平不足”“与中国国情不符”。在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了解程度方面,仅有2%的学生选择了“非常了解”,17%的学生选择“了解”,选择“一般”的占比53%,而28%的学生如实选择了“非常不了解”和“不了解”。以上数据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的理解还不够准确和深入。
(三)课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活动类别丰富但未常态化
调查显示,各院校都在积极尝试通过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来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现实意义的理解和认识,一方面邀请行业专家到学校开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讲座,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知识与业界实际建立联系,这种形式的优势是活动开展便利,受众广,但仍然主要以主讲人灌输式教学为主,学生接纳吸收的效率不高;另一方面是与业界合作,建立“产学研实践基地”,让学生有机会走出校门,进入党媒真实了解其运作体系;还有学校在校内开展学科竞赛、专题讨论等活动,结合时事政治引导学生在线下或是新媒体平台上进行交流学习。然而此类活动在大多数院校内还未形成体系,举办频率不高,覆盖面不广。
三、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统领新闻传播教育的具体路径
(一)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新闻传播院校承担着为国家输送优秀传媒人才的重任,须以培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政治过硬、业务精湛、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精神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为培养目标,这需要高校有一个科学、系统、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静态的课程体系及其内容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后继能力结构的形成与全面素质的提升”[13]。为保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效果,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环节,均须以课程形式纳入培养方案,分层次进行教学。健全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体系需以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课为先导,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课为主体,国情教育及实践类课程做补充,课程体系具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课主要传授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与方法,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具有重要意义。对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来说,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课的学习能帮助学生以更广阔的理论视角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有助于学生积累深厚的理论素养,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掌握新闻事件发展的规律,对帮助其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到“明辨是非、顾全大局,分清主次”具有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课属于全校公共思想政治课的范畴,各学校对于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课一直高度重视,现有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课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课是新闻传播院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主体部分。新闻天然具有政治属性,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强调的就是在遵循新闻规律的基础上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的重要任务是通过传授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知识,讲授新闻发展规律,介绍新闻法规及政策,使学生理解新闻“政治属性”的实质,培养学生政治意识和纪律意识,从而掌握媒体从业人员必备的职业素养。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应始终贯穿新闻学概论、传播伦理与法规、新闻采访与写作等新闻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但同时也十分有必要设置独立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课程,全面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知识。目前国内重点新闻传播院校均已在培养方案中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放在重要位置,例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在大类基础课程中设置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设置为平台必修课程;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也在专业核心课程类设置马克思新闻观与当代中国新闻事业课程等。
形势与政策课、国情教育讲座及实践课程可作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学习的重要补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一个具有开放性、不断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在当前媒体格局下与最前沿的新闻实践相联系更能散发其迷人魅力。高校可定期邀请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研究专家及业界资深媒体人分享最新的理论成果以及最前沿的媒体资讯,此举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理论,树立媒体人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也要带学生走出去,因为只有在不断的新闻实践中强化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加深对新闻行业的认知和理解,才能更好地反哺理论学习。
(二)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创新
再宏大、科学的课程体系最终都要落地,落实到每一次的教学活动中。实践证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不仅无法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有可能使学生因概念理解偏差而出现错误。只有真正以学生为导向不断探索教学方法、教育模式创新,真正激发学生的参与感、认同感,才能达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目的。在理论课学习中加强互动式、参与式教学,在整个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过程中增加实践比重,对提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效果有着积极推动作用。研究表明,当代青年新闻工作者新闻观的形成主要分三个阶段,分别是塑造基础新闻观念的“教育塑造阶段”,新闻观念在新闻实践中不断调整的“实践调整阶段”,以及新闻观念趋于稳定后不断强化,并最终形成成熟的新闻观的“自我定型阶段”[14],在基础理论学习后,通过不断实践去反复感悟体会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有利于学生强化并最终形成正确的新闻观。
1.以学生为导向,进行教学模式创新
高校首先要做到的是在课堂上探索教学内容及形式创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的不断发展并始终联系和指导实践。在理论教学时,教师除了要介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作品外,可以结合最新业界实践案例,介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我国新闻舆论工作的系列新观点和新论断。相较于单方面接受理论概念,学生对业界案例更亲近,教师通过案例介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最新理论成果,分析案例背后蕴含的新闻规律,更能引起学生对于理论的兴趣及深度思考。
其次要注重教学形式的创新,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为参与式、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可将翻转教学引入课堂,打破原有课堂教学的时间局限,将知识点的讲解部分放到线下供学生自主学习,留出更多的时间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交流,从而使课堂效率最大化;在课堂上多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比如采取播放视频短片、H5动画等方式有效吸引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关注,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内涵的理解。
当然,能把知识点讲通、讲透,任课老师的理论素养和学术积累是基础。各新闻传播院系要充分调动教学团队的科研优势,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研究和团队建设。例如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由院长领衔,组建了以多位教授、副教授和讲师组成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团队,2018年还成立了“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发展传播学研究团队”,成为武汉大学七个马克思主义建设学术团队中的一员。中国传媒大学由高晓红教授领衔,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研究,先后承担多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相关的重大项目,为教学和人才培养提供智力支撑。
2.以第二课堂为载体,进行拟态实践教学活动
以第二课堂为载体的拟态实践教学活动,能够对丰富高校实践路径,提升学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识发挥积极效果。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拟态实践教学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调查实践、创新团队活动、理论研讨会、工作坊、专业竞赛、相关培训等,可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引领学生思想的积极作用,广泛吸纳专业教师对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指导。例如,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工作坊选派优秀教师指导学生实践创新活动,通过小范围内的师生互动,在完成创新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职业理想、理性思维和健全人格。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于2019年暑期,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为契机,组织“了解中国”国情教育系列专题实习实训活动,学生通过团队实践活动,增强了爱国热情及民族认同感,提升了团队合作能力和学术研究水平。中国传媒大学组织开展“新闻学子走基层”主题采访活动,学生前往革命老区调研国家新农村建设工作等。高校通过多种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给学生亲近生活、亲近人民,了解媒体工作的机会,锻炼他们的能力,磨炼他们的意志,点燃他们对生活的兴趣,让他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充分理解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认同。
3.充分利用专业实习,打造实践教学基地
高校应充分利用专业实习,打造实践教学基地,特别是中央级媒体作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重要阵地。作为实践教学最重要一环的专业实习,实践教学基地是学生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明确自身使命的平台,同时也承载着将学生的理论应用于实践,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帮助学生由准新闻人蜕变成合格新闻人的使命。高校应加强与业界交流合作,搭建高水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教学基地,投入一批政治觉悟高、专业素养好的专任教师,加强对学生实习的管理与指导,同时通过政策引导,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实践。例如,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于2018年出台《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关于促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教育实行办法》,鼓励学生在专业实习期间选择去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中央级新闻单位实习,对在中央级媒体实习且表现良好的学生予以保研加分、发放实习补助,增加评优比例等奖励。自文件下发以来,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显著,2018—2020年,中央级媒体的实习人数实现三连跳,学生实习结束后反响也很好。
四、结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到:“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要想完成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祖国培养政治坚定、技艺精湛、品德高尚的优秀传媒人才,高校应将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放在首位。通过对湖北省内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情况调研可以发现,完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体系以及以学生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创新,对于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质量有积极作用,新闻传播院校应在这两个方面足够关注,以学生学习效果为导向,不断加强教学研究,以更好地提升新闻传播院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效果,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200.
[2]張昆.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统领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4(13):20-23.
[3]杜尚泽.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EB/OL].(2016-02-20)[2020-12-30].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220/c1024-28136187.html.
[4]吴晶,王思北.习近平会见中国记协第九届理事会全体代表和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获奖者代表[EB/OL].(2016-11-07)[2020-12-29]. http://news.cctv.com/2016/11/0 7/ARTIwFqri1t152xbTtPMXwqX161107.shtml.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EB/OL].(2018-10-08)[2020-12-29]. http:// 201810/t20181017_351893.html.
[6]郑保卫.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贡献[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02):5-19.
[7]沈正赋.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逻辑起点·发展脉络·理论内核[J].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前沿,2018(11):77-85.
[8]丁柏铨.略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建设和其他相应建设[J].当代传播,2018(06):6-8.
[9]董小玉,秦红雨.全球传播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改革的思考[J].新闻大学,2012(03):122-125.
[10]刘卫东.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为统领完善中国特色新闻教育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6(12):19-24.
[11]陈信凌,张毓桓.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材的新探索与新趋向[J].中国大学教学,2016(12):29-33.
[12]冷爽.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实践探索———以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学实践为例[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18(02):204-212.
[13]梁纯雪,眭依凡.课程体系重构:基于增强思政理论课针对性和亲和力的调查和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8(11):63-70.
[14]胡钰,陆洪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创新思路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11):5-17.
(责任编辑:邹宇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