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圆的知识点是初中数学图形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考中占据很大的比重。在研究考查内容中发现,习题中对于圆的“隐”性考查较为频繁,但是由于学生难以充分地挖掘出隐含条件,以至在解答问题时困难重重。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分析在考试中出现的各种“隐”圆问题,并论述其特点。
关键词:“隐”圆;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5-9192(2021)06-0056-02
引 言
在初中数学考试中,圆知识点一直是重点考查的内容,且考查的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对学生学习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其中最为重要、考查力度大的是“隐”圆问题。该类问题的难点是如何快速破解题意,找到圆。因此,如何读取问题,挖掘条件,将圆化“隐”为“显”,是主要的解题方向,也是教师教学的重点。
一、借助圆的定义,构造辅助圆
例1:已知∆ABC,在∆ABC外一点D,使得AB=AC=AD,其中∠CBD=2∠BDC,∠BAC=44°,求∠CAD的度数。
简析:通过已知条件发现:AB=AC=AD,所以构造一个以点A为圆心,AB长为半径的圆,其中点B、C、D都在圆上,如图1所示。在圆A中,根据圆周角定理:在同圆中,同弧所对的圆心角是圆周角的两倍,所以∠CAD=2∠CBD,∠BAC=2∠BDC,又因为∠CBD=2∠BDC,所以∠CBD=∠BAC=44°,所以∠CAD=88°.
评析:在这类题中主要是根据圆的定义“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是圆”构造隐圆,从而将直线形中的角度问题转化为圆形的角度问题,即根据圆周角定理来进行角度的转化。
二、借助同斜边的直角三角形,构造辅助圆
例2:如图2所示,在中Rt∆ABC,∠ABC=90°, ∠ACB=30°,在Rt∆ADC中,∠ADC=90°,∠ACD=45°, 若BD=8,则AB为多少?
简析:因为∠ABC=90°,∠ADC=90°,所以A、B、C、D四点共圆。如图3所示,以AC为直径作圆,则∠ABD=∠ACD=45°,∠ADB=∠ACB=30°。如图4所示,作DE⊥BA延长线,垂足为点E,在DE上取点F,使得DF=AF,在Rt∆ADE中,∠ABD=45°,BD=8,可得BE=DE=,∠ADF =∠BDE-∠ADB=45°-30° =15°。因为AF=DF,则∠FAD=∠ADF=15°,所以∠AFE=30°。设AE=x,则AF=DF=2x,EF=x,所以DE=x+2x=,解得x=-,所以AB=BE-AE=.
评析:本题通过同斜边的直角三角形顶点共圆来构造辅助圆,运用“在圆内,直径所对的圆周角为直角;如果圆周角为直角,那么它所对的弦是直径”来构造辅助圆,然后利用圆周角定理,进行角的转化,使已知角和线段集中在同一个三角形中,再通过构造直角三角形,运用方程思想列等式解题。本题也可以用“一组对角互补的四边形顶点共圆”构造辅助圆。
三、借助圆的半径相等,构造辅助圆
例3:如图5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2,3),在坐标轴上找一点P,使得∆AOP是等腰三角形,则这样的点P共有多少个?
简析:由于本题等腰三角形的腰与底边不确定,所以需要分情况讨论。如图6所示,第一种情况:OP=AP。这种情况只需做OA的中垂线即可,中垂线与坐标轴的两个交点P1、P2即为所求的点。
如图7所示,第二种情况:OA=AP。以A为圆心, OA长为半径构造圆,圆与坐标轴的两个交点P3、P4即为所求的点。
第三种情况:OA=OP。依然采用作圆的方式,以点O为圆心,OA长为半径作圆,圆与坐标轴的四个交点P5、P6、P7、P8即为所求的点。综上所述,P点共有8个。
评析:在这类题中主要根据“圆半径相等”构造隐圆,利用“两圆一中垂线”寻找与坐标轴的交点,从而确定等腰三角形的个数。
四、借助定弦定角,构造辅助圆
例4:已知在等边三角形ABC中,AB=4,点D、E分别为BC、AC上的点,且BD=CE,AD与BE相交于点P,求CP的最小值。
简析:因为∆ABC为等边三角形,所以AB=BC, ∠C=∠ABD=60°,又因为BD=CE,所以∆ADB≌∆BEC.
又因为∠APE=∠BAD+∠ABE,所以∠APE= ∠CBE +∠ABE=∠ABC=60°,又因为∠BAD= ∠CBE, 所以∠APB=120°.
因为AB定长,∠APB=120°定角,满足“定弦定角”模型,如图8所示,易得∠AOB=120°,点P的运动轨迹就是以O为圆心,OA为半径的圆弧AB,所以当O、P、C三点共线时,CP取得最小值.
在等腰三角形OAB中,AB=4,∠AOB=120°,易得OB=,在Rt∆OBC中,∠BOC=60°,易得OC=,所以CP=OC-OP=.
评析:∠APB始终为120°,再有定线段AB,直接就由“定弦定角”构造隐圆。本题CP的最小值问题则转化为点与圆之间的最值问题[1]。
五、解题能力的培养
通过对上述四类问题的解析发现,“隐”圆问题考查的范围较广,但是在构造圆的过程中,所运用的都是圆的性质与定义。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隐圆解题能力。第一,帮助学生建立常见的隐圆模型,把握住条件中的固定形式,熟悉隐圆模型,有利于学生形成几何直观能力,快速构造隐圆[2];第二,加强圆基础知识的关联特性,抓住圆的性质、定理等内容,用整体性教学法寻找圆与直线形几何的关联性;第三,锻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题的习惯,使其注重积累。以上三点教学建议,是加强教学的重要手段,能帮助学生在面对“隐”圆问题时,快速地找到解题的方法[3]。
结 语
隐圆问题的类型还有很多,文中所列的隐圆类型是常考类型。上述四类问题,从表面上看似乎与圆无关,但如果学生能深入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善于联想所学定理,巧妙地构造符合题意特征的辅助圆,再利用圆的有关性质来解决问题,往往能起到化隐为显、化难为易的解题效果。
[参考文献]
姜黄飞.看似无圆却有圆 盘点“隐圆”那些事[J].数理化学习(初中版),2019(10):3-5+40.
马艳萍,许峰.牢记形式 不惧隐圆[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9(27):65-66.
栾菊.利用“隐圆”模型优化解题策略[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20(Z6):46-47.
作者简介:龚琼莹(1982.3-),女,福建泉州人, 石狮市实验中学九年级数学备课组长,中学一级教师,2015年在石狮市首届中学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中,荣获初中数学组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