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生活素材 促进数学学习真正发生

2021-09-10 09:18林清
名师在线·上旬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融合方法生活素材教学资源

摘 要:推动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师的普遍共识。教师要立足数学学科教学内容,从学生生活中开发可利用的各类教学素材,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设计生活活动、对接生活经验、解决生活问题等途径,实现生活素材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使数学学习真正发生。

关键词:生活素材;小学数学;教学资源;融合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04-0086-02

引  言

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加强生活素材的开发与整合,能够丰富数学课堂教学资源,拓宽数学知识应用维度,给学生带来深刻而全面的认知体验。数学学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教师要以开放的教学态度,正确看待生活素材的教学价值,根据实际学情和课堂动态生成情况,合理筛选数学课堂可应用的生活资源,将这些生活素材融入数学情境、数学活动、数学问题等多种教学载体中,打造富有生活气息的高效课堂。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应用生活素材,并不是直接明了地把这些生活素材呈现给学生,而是选择合适的内容载体,以贴合小学生学习心理和认知习惯的方式加以呈现[1]。教师在全面把握生活素材内容特点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创设生活情境,从而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素材有机融合,增强数学知识呈现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课堂学习思维,引导学生在积极、活跃的思维状态下分析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并将其抽象成相应的数学概念、数学规律。

生活情境的创设方式有很多,因而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灵活选择故事、设疑、竞赛等不同的生活情境形式。例如,在教学“年、月、日”单元内容时,由于教学内容本身的生活气息就非常浓厚,教师可直接用当天的日期创设情境,快速切入课堂教学的核心知识点,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到“年、月、日”的概念学习中;也可以根据小学生喜爱竞赛的心理特点,为学生发放日历卡教具,创设竞赛活动情境,让学生快速找出特定的日期,比赛谁找得又快又对。任何一种教学手段变得单一、死板后,都会使其教学价值大打折扣,难以发挥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意义。因此,教师针对同一教学内容,要选择多种不同的情境创设形式。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基础和学习状态灵活筛选生活素材和融合策略,增强数学课堂的教学活力和新鲜感,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活素材的教学辅助作用,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设计生活化的数学活动,提高参与效度

教师利用生活素材设计数学活动,能够有效拉近活动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消除学生学习数学新知的陌生感和畏难心理,确保学生积极、高效地参与数学活动。小学数学课堂活动多是围绕某一特定的知识要点展开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小学生容易在活动过程中偏离活动主线,慢慢丧失活动兴趣。对此,教师要转变知识本位的活动设计原则,关注教学内容中的生活场景、生活现象等素材的开发利用,为学生活动思维展开搭建脚手架,引导学生在真实、具体的生活场景中理解和探索数学新知。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包括很多与生活相关的活动项目,因此教师可结合学生学习实情,灵活调整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把更多的生活素材融入其中。例如,在学习“观察物体”小节中,学生要想建立实物与视图的转化关系,需要大量的直观观察和体验加以辅助。对此,教师收集了生活中常见的正方体、长方体纸盒并发放给各个小组,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画出同一物体从前面、右面和上面三个角度观察的大致视图。合作学习活动巧妙规避了观察素材过少、观察角度不一致导致视图差异等问题,丰富了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直观体验,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思维。对于数学课堂上的生活活动设计,教师要综合考虑课堂的时空条件,既要营造出积极的学习氛围,又要确保每名学生的有效参与。教师可以用生活物品取代一般教具来设计课堂观察活动,用生活素材激发学生观察学习的兴趣,发挥生活物體各个面图案明显不同的观察优势,进一步凸显不同视角下观察视图的差异性,帮助学生正确区分不同视图,提高学生数学知识建构的准确度。

三、对接生活经验,引导自主探究

教师对接学生生活经验进行教学,能够增强数学课堂的指向性,使数学新知的学习变得“有迹可循”,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探究数学新知,触发学生数学课堂深度学习,促使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数学知识要点。由于小学生的生活阅历较为欠缺,与数学知识相关的认知经验并不深刻,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的启发和引导,利用图片、视频等数字化资源再现生活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要将生活素材的投放时机放在课堂探究活动开始前,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探究学习课题,为学生留出必要的思维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选择的生活素材要具备典型性和适应性,尽量选择大部分学生耳熟能详的生活素材,避免教学内容与学生数学认知的脱离。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这一概念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四季交替、日升日落的视频素材,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具有“循环”特点的事例。待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后,教师提出探究问题,让学生计算“1÷3=__”“7÷9=__”等算式,观察它们的商的特点,分析总结“循环小数”的概念特点。数学概念性知识较为抽象,使得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难度。教师结合学生生活经验,用具备“循环”特性的生活现象做“引子”,能够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正确理解“循环小数”的特点设置立足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导入商为循环小数的典型例题,引导学生由生活经验的感知迁移到数学知识的建构上,提高了学生探究学习的效果。

四、解决生活问题,提高应用能力

数学学科教学不能简单地停留于知识讲解和公式套用层面上,因而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而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就是为学生提供更多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机会,促使其养成良好的数学应用习惯,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2]。教师设计的生活问题要穿插于整个教学流程中,从而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拓宽学生的数学知识认知维度。教师也可以把问题集中放置在课堂巩固训练环节或课后的实践作业活动,从而对学生进行更加系统化的应用训练,引导学生树立数学应用意识。

教师要把控生活问题的解决难度,将问题难度控制在学生的应用能力范围内[3]。例如,在教学完“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相关知识后,教师立足学生实际学情,为学生提供了“统计班级学生参加社团种类的情况”“统计小组成员体重(或身高)情况”“统计家庭一周的开支情况”等多个实践课题,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做好数据整理,制作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尝试提出自己对数据内容的看法。兼具生活性和开放性的课题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获得了预期的训练效果。该课例中,学生在课堂学习后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和条形统计图绘制,但数据分析能力稍显欠缺,可能无法全面把握统计信息背后包含的信息资源。对此,教师以基础知识巩固为主线,着重强调统计表、条形统计图的实际运用,同时关注学生信息分析能力的培养,使得实践活动主次分明,契合学生实际能力,能够促进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协调发展。

结  语

生活资源是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助力。教师要将生活素材的融合应用作为一种教学常态,有意识地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寻找和开发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理解和应用能力提高的生活素材,并将其有序地渗透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借助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活动参与效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推动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蒋仕奇.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黑河教育,2018(11):63-65.

黄丽平.问题驱动式教学:让数学学习变革真实发生[J].小学教学参考,2019(08):87-89.

戚洪祥.數学问题解决:演变、内涵及实践路径[J].上海教育科研,2020(11):88-92.

作者简介:林清(1975.12-),女,福建福安人, 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学。

猜你喜欢
融合方法生活素材教学资源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开发
新型教学资源在综合课程中的应用
新型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依托生活情境 提升数学感悟
关于电力信息与电力通信技术的融合探究
初中生作文素养的培养途径研究
生活素材在小学品德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论如何将传统文化理念融入高中政治课堂教学
数学教学生活化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