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近年来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引入了计算机课程,让学生在校期间也能与科技接轨,推动他们的全面发展。本文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自主探究;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04-0074-02
引 言
闽教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指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了解信息技术,让学生学习一些新技术理论,提高他们对信息的收集整合能力,同时开展实验课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想实现教材的预定目标,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就必须秉持以生为本的新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出新型的教学课堂,着重培养小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果[1]。
一、采用新型教学模式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身边的新鲜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对于代表新兴科技的信息技术有着很大的探索热情。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学习教材知识,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接触不多,更是第一次接触信息技术课程。对于陌生的课程,小学生往往会产生畏惧心理。很多教师采用传统的授课模式,在讲台上按照自己的讲课习惯和教材的具体章节开展教学,忽略了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性,缺少和学生的互动。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和记忆知识,对信息技术的认知停留在表面,导致学生无法产生学习积极性,甚至产生厌学情绪[2]。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开放性更强的课堂模式,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他们在探讨学习中加深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克服畏惧心理,实现深度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三)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考虑到小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比较薄弱,大部分的小学课程内容理论性强,侧重于记忆,重点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但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更加侧重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学科。所以,在教授这一课程中,教师既要进行相关理论的教授,又要引领学生进行计算机技术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3]。教师要让学生亲自操作计算机,学习一些实用性强的信息查询、收集、发送等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本质,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为他们以后的相关技术学习和实际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效果的有效策略
(一)教师深度挖掘教材进行备课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度解读,结合本班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进行合理备课[4]。教师首先要知道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要教授学生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这几个问题:采用什么方法讲授这节课的理论知识更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这节课在学生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然后,教师要对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有一个整体的了解,知道每个章节之间的联系,以及教材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从而合理设计教学内容[5]。同时,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师要从学生易学的角度出发,探究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找出小学生学习的难点,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例如,对于五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材第一课“创建演示文稿”,在备课时,教师要知道学习重点是如何创建文稿、设计模板,而学习难点是如何根据主题选择合适的幻灯片格式。对此,教师可以考虑采用演示讲解法,让学生先对如何选择并创建幻灯片有一个初步了解,然后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根据生活中常见的素材,如春节、教师节、元宵节等,自行选择合适的模板,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发挥创造力,设计出优秀的演示文稿,从而使学生熟练掌握演示文稿的相关知识和创建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二)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小学生的学习偏向于被动学习,很容易受到学习氛围的影响。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营造良好的探究学习氛围。教师可以在课前利用多媒体技术放映一些本节课要学习的信息技术的社会应用短视频,以此提高學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自主探究[6]。
(三)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实践活动
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所以教师要创造更多的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机会。同时,学校可以积极开展相关的信息技术实践竞赛,以这样的竞赛形式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这样既能增加学生的学习机会,丰富他们的课外生活,又能促使他们自主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四)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教师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在充分了解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后,进行合理分组,每组八到十人,组间实行量化制,每周评出最佳小组实施奖励。课前,教师给每个小组分配预习任务,要求他们自主分工合作完成。课堂上,每组的“主讲人”上台讲解本组的预习内容,并带领同学们实践操作计算机。讲解完毕,其他组可以提出质疑,然后组间辩论式探究,由教师评判,优者得高分。这样的课堂给予了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性,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组间合作与竞争也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探究动力,让学生在探究中深化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7]。
结 语
要想进一步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就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开发合适的信息技术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王洪亮.浅谈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科普童话,2020(08):76.
张昌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新模式的研究[J].成才之路,2015(25):72.
于伟伟.基于主题活动的小学信息技术校本教材开发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8.
徐李平.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亚太教育,2019(09):121.
黄俊平.构建小学信息技术“卓越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才智,2013(20):85.
戴雪峰.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性教学[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06):58.
吕春明.浅析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J].现代交际,2013(05):149-150.
作者简介:李新华(1974.5-),男,福建光泽人, 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