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科技进步,新媒体的发展与媒体融合的推进给纸媒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党报记者要正确认识融媒体对党报的影响和作用、融媒体对党报记者提出的新要求,从而掌握新媒体技术,适应新环境。
关键词:融媒体;党报记者;新环境
中图分类号:G21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2-0195-02
在當前媒体融合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党报开始转型,与新媒体融合,且转型效果也较理想,但是依然无法满足融媒体多元化的发展需求。党报的特点及定位增加了转型的困难程度。因此,想要促进党报快速发展,必须提高党报记者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有效适应新环境,才能将党报具有的特色体现出来,进一步促进党报稳定发展。
一、融媒体时代对党报记者素养提出的新要求现阶段,新闻媒介迭代变革的新环境对党报记者提出了以下要求:
(一)政治觉悟要高
党报所具有的桥梁纽带作用是任何人无法代替的。这要求党报记者具备正确积极的三观,政治觉悟与道德素养较高。三观对人的影响非常大,正确的三观可以引导个体正确发展,做有利于国家、社会、人民的事情,而错误的三观则会引导个体走向歧途,做出危害国家、社会以及人民的事情。正确积极的三观是对党报记者的基本要求。当前社会充满诱惑,各种信息通过网络、自媒体、新媒体等媒介传播,这些信息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党报记者的定力与判断力。因此,这要求党报记者牢记自己的使命,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理清社会上的信息,找到它们具有的内涵,然后针对信息内涵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换言之,就是考虑问题要全面,处理问题要利索,用新闻中的思想引导社会群众发展。
(二)良好的职业道德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人在社会中生存的基本法则,党报记者亦如此。首先,党报记者在新闻报道中,要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与道德良知,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传递给群众;其次,要正确认识自己承载的党和人民的重托,不断反省自己,传播有利于党、国家和人民的真实的信息,弘扬社会正能量;最后,还要用心采稿,写出高质量的稿件,促进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1]。
(三)高水准的业务能力
只有业务能力更高,才能更好地将新闻信息传递给社会群众。高水准的业务能力具体包括文字掌控力、多媒体技术操作能力、新闻敏锐度等,党报记者只有具有较高的新闻敏锐度,才能挖掘出社会信息中包含的深刻价值,以简洁明了的文字与多媒体技术快速地将信息传达到社会中。同时,党报记者要不断更新多媒体技术,确保自己掌握的技术都是先进的。
二、融媒体背景下党报记者如何紧跟时代步伐
(一)正确认识融媒体时代的党报转型发展
新媒体的融合发展,给传统纸媒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与挑战,尤其是地方党报,受到的冲击更大。笔者作为一名党报记者,能够明显感觉到新媒体环境下党报新闻传播的不足,也明显体会到媒体融合是党报最有效的发展策略之一,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融媒体时代的党报转型发展。
第一,党报以后是可以作为一个传统长期存在的,传统报纸媒体尤其是党刊党报,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就像毛笔书法一样,随着电脑的问世和发展普及,毛笔书法的作用越来越小,但是其却以传统艺术的形式而长期存在。同理,党报党刊也可以以传统阅读形式而长期存在,在融媒体环境下,党报与新媒体共存。就像“书”一样,尽管其书写载体从简牍发展到丝锦直到现在的纸张,但“书”一直以传承文化的载体这一形式而存在,不会随着电子阅读的发展而消失。
第二,融媒体的发展,不是消灭一种载体而发展另一种载体,而是多种载体有机融合,共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党报、党刊、党台、党网等主流媒体必须紧跟时代,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加快融合发展步伐,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对此,党报作为主流媒体,更要跟上时代步伐,不能落伍,也不能退出。不管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要在融媒体平台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也正是当前社会所呈现的媒体形态,在竞争与合作中实现螺旋上升。
(二)与改革发展思路相结合
在现阶段融媒体发展的大环境下,党报媒体必须创新与改革,这也是发展大趋势。比如《芜湖日报》,一直在积极与新媒体融合,通过深化报台的供给侧结构改革,打造移动智能、共享跨界、互动开放的媒体矩阵,融合效果非常好,并建成了集采、编、发一体的“中央厨房”平台,形成了“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传播”的采编模式。如芜湖日报报业旗下的《芜湖日报》《大江晚报》等,都从平面纸媒转型为立体融媒,发布渠道也变得更多元,所报道的内容更丰富,为群众提供的服务更到位,群众的体验与感受更丰富,多元化、差异性等需求得到了有效满足。对此,党报记者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主动加入“五项革新”,树立全媒体思想与理念[2]。
(三)积极掌握现代传播新技术
党报记者的工作量都很大,但即便如此,也要留出时间学习新媒体技术,如VR、直播、音频、视频、机器人等,都是融媒体记者必须掌握的技术。面对互联网中大量的碎片信息,党报记者要提高自己的数据处理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纷乱的碎片化信息中找到最有价值的信息。要继续开展“传帮带”教育,让年轻党报记者向经验丰富的老记者学习采访技巧与写作经验,同时,年轻记者也要教老记者使用新媒体技术,如无人机技术等,在互帮互助中实现共同提高。
(四)巧用“四力”,提高“内力”
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一项就是不断增强“四力”,即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党报记者作为主流媒体的“主力军”,更要不断增强自己的“四力”,这不仅是党中央对党报记者的要求,更是有效服务引领受众的“内力”,只有这样,才能服务大局,明辨是非,才能在日新月异的媒体改革中立于不败之地,立足于时代,采写出贴近受众、服务受众的好作品[3]。
其一,脚力。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即使在科技如此发达的现在,好的新闻也是一步步走出来、问出来、调查出来的,记者靴子上的泥土就是新闻价值的体现。因此,党报记者走基层,不仅要走进工作一线与田间地头,更要与工人农民同吃同住,这样不仅能够观察受众的现实生活,更能够切实感受到受众的生活所需,这样的新闻才会立足于受众、服务于受众。如安徽省蒙城县,在全省首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两卡制”,但其文件内容术语较多,晦涩难懂,过于专业,很多受众并不明白何为“两卡制”,致使“两卡制”推行缓慢,难以奏效。对此,党报记者不仅下乡采访,并且诚邀医生,向其请教,虚心学习,在走村入户之时,边走访,边拍照,边向村民解释“两卡制”,探索村民不懂“两卡制”的缘由,最终用受众的语言、生动的图片,报道了新闻《“两卡制”促公共卫生服务“三方共赢”》。
其二,眼力。真理就存在于我們身边,只是我们缺少识别的慧眼。党报记者深入基层之后,需要通过对事件的观察,才能够抽丝剥茧,探知真相,进而辨别是非,用新闻事实讲道理。因此,眼力对于党报记者而言至关重要。如某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学生突然增加了2500多人,是因为农村打工人的集体失业?还是因为农村当地的政策改变?党报记者以此问题为引导,深入当地的工厂、企业、学校等相关部分,了解到突增的2500多人是因为当地的教育政策引导优质资源进入乡村学校,城乡教育趋于平衡,很多外出打工的村民选择把孩子带回原籍进行教育,既能够节省教育经费,又能够安心打工赚钱。与此同时,当地县政府招商引资,工业企业大量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在种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党报记者用眼睛观察世界,了解民众生活,用事实说话,这是增强“四力”的关键。
其三,脑力。融媒体时代的到来,让部分党报记者开始恐慌于自身本领,他们虽然作品不少,却少有精品。这是因为他们或多或少不愿意“多思,多想”。对于党报记者而言,增强脑力,就是指他们在面对新闻事件要勤于思考,并将复杂的新闻线索整理成具有逻辑的新闻,要做到这一点,党报记者的心中既要有大局观,又要对各种知识有所涉猎,这样才会以自身丰富的知识自觉从大局观出发,立场也会更加坚定。与此同时,党报记者在面对新闻素材时,不是“笔记”“脑记”,而是要多思、多想,由此形成自己的脑力。
其四,笔力。党报记者的撰写风格,要远离空洞、呆板的文字,这是笔力的要求。在融媒体的大环境下,党报记者不仅要采集到好的故事,更要把它写成文字,让受众欣赏到更好的故事,享受最好的新闻产品。与此同时,创新是时代发展的核心。因此,创新也成为了党报记者笔力的另一项要求。如《安徽日报》推出的“勇立潮头看江淮”系列报道,寻找历史人物,再现历史场景,将一些老照片、老资料整合编辑、革新创作,形成了有文字、照片、影视、解说的笔力十足的党报新闻。
三、结语
融媒体时代对于党报记者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由此,党报记者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政治理论修养与业务素养,这样才能宣传好民众的点点滴滴,做好党报新闻报道。
参考文献:
[1] 范静.党报记者怎样紧跟融媒体发展的步伐?[J].新丝路,2019(18):163-164.
[2] 谌贻照.淬炼指尖上的功夫——一位传统媒体记者的融媒体转型突破[J].新闻战线,2019(19):92-93.
[3] 王洋.浅析媒体融合背景下党报记者如何向全媒体记者转型发展[J].新闻研究导刊,2017(18):190-191.
作者简介:陈义山(1971—),男,安徽滁州人,本科,记者,研究方向:新闻阅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