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赞科夫说过:“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在小学这一基础教育阶段,因为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所以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积极地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本文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展开论述,以期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优化数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04-0042-02
引 言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而许多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因而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因此,如何利用应用题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思考和研究。在小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
一、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小学数学应用题往往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很大的关联,因而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找到很多教学素材,拉近应用题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并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确保应用题的形象性与生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2]。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应用题主要是为了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但其内容往往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所偏离。因此,教师可以对应用题的题目进行适当的改编,使题目的形式更加丰富,更加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饱含兴趣地解决问题[3]。比如,有这样一道题目:“五年级三班的学生秋游去爬山,登山的时候用了2小时,下山时候的速度与上山时候的速度比为3∶2。那么,学生下山的时候用了多长时间?”由于学生基本都爬过山,这样的应用题会促使他们积极地进行思考,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数学知识对生活的指导作用,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数学核心素养。
二、设计习题练习,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教师必须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能够灵活地运用数学思维,才能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建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然而,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并非朝夕之间就可以实现的。在日常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地设计数学习题,引导学生细致、认真地分析和思考习题,从而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系统化培养,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4]。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能够发散学生思维、具有探究性和趣味性的课后习题作业,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进而优化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比如,有这样一道应用题:“甲、乙两辆汽车分别同时从A、B两地开出,相向而行。4小时之后,两车相遇。甲车每小时可行驶50千米,乙车每小时可行驶60千米,求A、B两地之间的距离。”在教学这道应用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采取不同的解题方法求得答案。通过思考,有的学生直接列算式求解,有的学生列方程求解。之后,教师可要求学生比较不同的解题方法,并根据自身的知识掌握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此外,为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生活化的数学习题,如要求学生测量自家客厅的长度和宽度,计算出客厅的面积,再计算出地板砖的面积,从而计算出客厅中的地板砖数量。这样的作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三、鼓励学生参与应用题的设计和改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应明确认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将课堂归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小学应用题教学中,为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以采取“学生出题”的方式來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5]。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教师可为学生出示某一例题,让学生根据这道题的思路对题目进行改编,也可以要求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合作出题。作为出题人,学生自然会更加关注题目的分析方法、解题思路和考查意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得到有效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比如,有这样一道应用题:“公园的道路长104米, 现在要在道路的两侧栽树,每两棵树之间的间距为8米,道路两侧一共需要载多少棵树?”在学生完成了这道应用题的解题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整个计算过程说出来,然后要求学生对这道应用题进行自主改编,以此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做出了如下题目改编:(1)如果道路的一端或两端都不栽树,那么一共需要载多少棵树?(2)只在道路的一边栽树,一共需要载多少棵树?(3)如果最少要栽12棵树,那么这条道路至少要多长?通过对题目进行多元化的改编,学生不断发散思维,逐步提升了分析能力和质疑能力,实现举一反三,并学会在日后的应用题解题中对题目进行仔细的分析,从而找出正确的解题思路,准确地解答题目。
四、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共同提升
小学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并根据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来调整教学进度,确保数学课程安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在教学应用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体能力的差异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并为学生设置与其能力水平相适应的课后作业,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就更具有针对性,更加容易获取成功,建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并对未来的数学学习充满期待。比如,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确定自己的竞争对手,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
结 语
总而言之,应用题是小学数学的重要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应切实做好应用题教学,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胡国新.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9,13(26):14-15.
岳衍玲.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9(06):169.
钟翔.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研究[J].中外交流,2018(41):296-297.
赵玉娜.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研究[J].速读(上旬),2018(08):216.
郑婷.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探讨[J].中外交流,2018(36):290.
作者简介:林秀芝(1972.4-),女,福建邵武人, 大专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