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品词析句,与文本进行充分对话,让学生发自内心地与文本作者的思维、认识、情感产生共鸣,体会作者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从而深刻理解文本,受到更深层次的人文教育与情感陶冶。
关键词:品词析句;理解;体会;精彩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04-0036-02
引 言
品词析句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表情达意的主要途径。叶圣陶先生曾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道出的便是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的重要性。教师选择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总是匠心独运、巧妙构思,使学生既轻松理解文章的重点词句,又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情感。下面,笔者就浅谈在课堂教学研究中常用的几种方法,抛砖引玉。
一、朗读感悟,再现情境
朗读是学习语文最朴素、最实用的方法,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文章的重要手段,是最感性、最直接接触语言文字的方式[1]。“三分文章七分读”,有些文章无须教师过多的讲解,学生就可再现文本中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情感。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应讲究策略。例如,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一文行文洒脱,时而写景,时而叙事,情景交融。文章中叙述“浇菜”的片段,将儿时萧红的自由快乐、无拘无束、无忧无虑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教学该片段时,笔者先设置悬念:“小小的‘我’在祖父面前是无拘无束的,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信不,我们瞧瞧去!”笔者随即出示片段让学生朗读,接着问:“‘大喊着!’怎么喊?谁来试一试?”学生跃跃欲试,有的作高兴、欢呼样喊;有的作淘气、捣蛋状喊;还有的呼喊时做出一副陶醉样。笔者见状,趁热打铁引导全班同学齐读。学生情绪高涨,声音欢快、活泼。笔者顺势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十五自然段最后两句话,继续问:“萧红喊:‘我好快乐’,对面的土墙呢?”学生心领神会地回答:“对面的土墙也喊:‘我好快乐!’”“萧红喊:‘我喜欢园子!’”学生继续呼喊:“我喜欢园子!” 笔者接着进行小结提问:“此时,你们觉得这园子还是祖父的园子吗?”学生立马否认,有的说这是萧红快乐的园子,有的说这是萧红自由、幸福的园子。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学生深深地感受到萧红在这园子里的自由、快乐、无忧无虑,体会到文章字里行间所流淌的作者情感。
一般而言,抒情色彩较浓厚的文章适合通过朗读进行学习。“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反复诵读,自能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传达的情感,习得其重点词句。
二、联系上下文,水到渠成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是语文教学中应用广泛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品析词句,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一课时,笔者很好地应用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当学生学完课文所介绍的有关闰土的四件事后,笔者问:“通过这四件事,你觉得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有的学生回答聪明能干,有的学生回答勇敢,还有的学生回答见多识广。这时,一名细心、见解独特的学生说:“老师,我反对他们的说法。闰土生活在农村,只能说农村相关的知识比较丰富。他到了城里,对于城里的很多知识就不了解了。”笔者肯定了他的想法,并抛出另一个问题将教学推进:“你们再读读这句话(出示课文第十六自然段第二句话),你们又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有了上面的铺垫,有的学生很快就回答:“‘我’往常的朋友都是城里人,闰土知道的事他们并不知道。”还有的学生联系闰土和“我”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回答:“‘我’是少爷,‘我’往常的朋友可能也是少爷,经常都是宅在家里,所以见识有限。”还有的细心学生能根据单个字词说出自己的体会,说:“从‘啊’字我感受到,课文中的‘我’对闰土充满了崇拜!”学生不仅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还能从单个字词中体会作者所传递出的情感。
三、对比揣摩,事半功倍
对比有利于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对比的教学方法,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对比不仅可以是句子的对比,还可以是整段、整篇文章的对比。不管哪一种对比的教学方法,都是为了凸显作者所描写的事物,突出作者表达的情感,促进学生对句子、课文的理解。例如,在进行《慈母情深》一文第十九自然段教学时,笔者出示以下两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揣摩。
(1)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2)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
五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分析和理解能力,他们通过对比揣摩很快地发现句(2)表达啰唆,语势上也略为平淡;而句(1)则有层层递进的效果,表现了作者看到劳碌的母亲转过身来时的惊讶和酸楚,将“我的母亲”特意置后起强调的作用,传达出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感激之情。
在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列数字、做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作用时,可以运用对比的教学手段,既简单明了,又能使学生印象深刻。例如,在教学部编版五年级上册《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一文時,笔者出示以下两句让学生进行对比。
(1)流星体运动的最大速度能达到250,000千米/小时,是火箭运动最大速度的6倍多。
(2)流星体运动的速度非常快!
学生对比揣摩,深刻感受到第(1)句使用列数字、做比较的说明方法,能将流星体运动速度介绍得更具体、生动;而第(2)句完全没有此效果,句子表达平淡、乏味。
四、资料补充,加深体會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文质兼美,但一些文章讲述的故事内容、人物、事件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遥远。教师单凭空洞的说教,只会让学生体会不佳、印象不深刻,所以教师要适时引用资料,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例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中,仅凭课文介绍,学生对圆明园的规模、园中的景色、珍宝无法产生明确的认知,也无法深刻理解课文中的中心句。对此,在教学时,笔者播放了录像《圆明园》,让学生了解到圆明园面积有5200余亩,方圆20里,鼎盛时,其文物不少于15万件。学生受到了震撼,从而对课文内容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五、练笔延伸,深化阅读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适时插入一些写的训练,不仅可以实现读写训练目标,还可以拓展文本,使阅读进一步深化,将学生对课文重点词句的理解引向深入。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一文的结束句是“一个是她丈夫,一个是他儿子”。学生读到此处,都被一位老共产党员崇高的品质折服,心中感慨万千。此时,笔者设计了一个练笔:“第二年清明节,你捧着一束鲜花来到老支书的坟前,会对老支书说些什么呢?”有的学生写道:“老支书,你舍小家保大家,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群众架起了一座生命之桥,你是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的好支书!”还有的学生写道:“在生死存亡之际,老支书您想到的是广大百姓,唯独没有想到自己,甚至连亲生儿子也不在考虑之中。您高风亮节的品质,在我们的心中筑起了一座永不倒的精神丰碑!您可贵的精神将在我们心中永存!”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走进课文,与课文人物进行对话,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从而对文章内容和思想情感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结 语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适用为贵。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深谙学情、巧妙构思,才能选择合适的策略引导学生品析重点词句,演绎出课堂的精彩。通过教师的有效教学,学生能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及语文核心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窦桂梅.听窦桂梅老师讲新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江小英(1978.4-),女,福建福清人, 本科学历,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