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静瑜
摘要:任务驱动教学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而在采用此方法的教学中,任务的设计是关键。本文结合教学中的实例,探讨如何设计任务,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中上机任务的有效性。
关键词:任务驱动;任务设计;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2-355
1.教材分析
本节是粤教版普通高中课程《信息技术(必修)》的第3.3.4节的内容,根据教材教学安排的课时分配,本节内容要用1个课时完成,主要以“革命先驱——孙中山”多媒体作品为例,讲述图片的合成技术、文本信息的选取与加工、动画的构思与制作,如何利用恰当的工具软件处理和加工文本、图片、动画等信息,并完成作品的初步创作。教材围绕多媒体作品制作的基本过程而展开,不仅有思想方法的提练,也有具体工具软件的操作和使用。利用恰当的工具软件处理呈现主题及表达创意,是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几种基本方法之一,也是信息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
2.教学目标
2.1知识与技能:①能够根据表现内容的需要,加工或组织素材,以符合主题表达的需要;
②掌握图片的处理与合成技术,合理运用图片提高多媒体作品的表现力;
③掌握文本信息的选取与加工的方法,实现图文混排;
④掌握在PPT中加入动画的方法,通过巧妙的构思安排,达到好的效果。
2.2过程与方法:
以合理的形式表现作品主题,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观摩作品的制作过程,自行完成多媒体作品制作。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优秀电子作品的欣赏,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3.教学重点:PPT中图片的合成技术、文本信息的选取与加工、动画的构思与制作。
教学难点:根据表现内容的需要,加工或组织素材,以符合主题表达的需要。
4.教学方法:任务驱动、自主探究、讲练结合
5.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学生机
6.课前准备:①图片素材、文字材料素材下发到学生机电脑;
②教师机、学生机、教学广播系统的调试
7.教学过程
7.1 引入(5分钟):
同学们,在上一次课中我们了解到:我们为什么要制作多媒体作品?以及一个完整的多媒体作品应该包含哪些元素。(播放PPT课件,控制学生机,提醒学生观看大屏幕)想要通过你的多媒体作品准确、清晰地呈现你想要表达的内容,同时带给观众视觉上的愉悦感受,怎样来做到这一点呢?当我们决定为台下的观众准备一道丰富的PPT动画大餐时,我们需要准备什么材料呢?图片、文字、动画、视频等等……但是,我们绝对不能这样!要么,幻灯片上全是密密麻麻的文字;要么,全是让人眼花缭乱的图片;或是将文字和图片杂乱地堆放在一起!把所有的内容杂乱无章的呈现给你的观众!下面看组实际案例,这样的画面是否出现在你制作的PPT中?(学生观看幻灯片)那么,让我们来解决问题。
7.2 下达上机任务:请同学们利用所提供的素材模板制作课本P63 图3-29的“人物”版面。(5-10分钟)
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协作完成,教师巡视观察学生在制作作品中出现的问题,并选取1—2个同学的作品进行展示分析,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
7.3 教师精讲:教师总结学生在制作作品中遇到的问题,并演示“人物”版面制作过程
(10分钟)
步骤一:使用文本框,把文字放在合适的位置(文本信息的选取与加工)
整个版面总共四个文字模块,主要是围绕孙中山这个人物,以“他是一位伟人”为内容线索,将孙中山简介和“伟人故里”作为相互关联的重点内容,再通过他身边伟大的女性宋庆龄,以及毛泽东等人对他的评价,进一步凸显孙中山的伟人形象。
文字的选取与加工的关键是要如何围绕重点精选材料,体现设计意图。另外,还要根据媒体表达形式的特点,在有限的版面中使得内容表达更加丰富、深刻。
注:选取文本材料时要注意把内容精简,还要检查是否有错别字。
步骤二:插入图片并加以修饰,进行图文混排(图片的插入与处理)
为了作品看起来图文并茂、色彩丰富,我们要根据设计要求和画面效果来插入图片素材并进行处理,此外还要跟作品中的文字素材进行匹配,进行图文混排,达到更好地表现效果。
注:所选的图片最好大小合适,如果确实需要改变大小的,只能改小不能改大,因为把图片改大之后会使图片变得模糊,影响使用效果。
步骤三:加入动画效果,突出层次感(动画的构思与制作)
在多媒体作品中,对于事实的描述仅仅依赖文本和图片等形式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在有限版面中呈现大量不同层面的信息,我们需要创作动画素材,以提高作品的表现力。PPT中所提供的动画效果,虽然只是一些非常基本的操作,但是通过巧妙的构思安排,仍然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展示最终完成的多媒体作品,要求学生通过观摩自行动手制作作品。
7.4 学生完善作品:根据教师讲解进一步完善课本P63图3-29的“人物”版面制作,并通过学生端将最终的作品文件上传到教师机。(10—15分钟)
7.5 学生作品點评:巡视观察学生制作作品的情况,选取制作较好的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并进行总结。(5分钟)
课后反思: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往往是按照先下达上机任务,然后老师演示操作方法、学生进行观摩练习、最后再总结点评这样的环节在进行。在本次教学设计中,将教学环节做了一个小小的改变,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之后让他们先动手做作品,然后通过巡视观察总结学生遇到问题,再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这样就能做到学生会了的就不讲,学生普遍不会的就精讲,接着让学生根据老师之前的讲解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完善,最后进行点评和总结。这样要比先讲后做的效果要好,真正做到了“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学教结合”,个人认为这也是本次教学设计的创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