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宁生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核心素养成为课程改革的新关注点,同时,受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实施的影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改革备受诸位同仁关注。在此背景下,改革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势在必行;且《道德与法治》与初中学生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并直接影响初中生的行为规范。所以,将生活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必要的,如此不仅可以促进学生道德法治观念的提升,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道德与法治》是初中政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长期的教学中,《道德与法治》多以理论说教为主,造成了《道德与法治》与中学生日常生活的脱节,且有的教师教学观念相对落后,盲目的采取填鸭式教学,进而导致学生无法感悟《道德与法治》思想精髓。无论是方法的落后,还是观念的滞后,都会影响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牢牢立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个出发点,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切实将课上学习用于指导生活实践,进而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一、从生活中提取素材,引发中学生道德共鸣
目前,我们现行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编订坚持“贴近学生生活”的理念,其中的一些理论和案例都是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所以,教师不要在课堂上一味讲解,可要将学生的生活与教材相联系,从学生的生活中去发掘和寻找《道德与法治》的依据和原型,让学生感悟《道德与法治》对自己生活有用,进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上举例可以从学生生活中提炼各种素材,延伸学生的学习资源,整合优势教学资源,化解《道德与法治》中的抽象原理,用直观、平实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道德与法治》的相关知识,引发学生思想与生活素材的共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比如,在引导学生遵守社会规范时,教师可以从学生日常乘坐公交车下手,先设置问题情境“我们乘坐公交车时应该注意什么”“我们答应朋友的事没有实现,怎么办”等,让学生依次回答相关问题。然后,请学生讲一下自身经历的一些类似事例,分享自己在社会规范中是怎么做的。最后,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当中,引导学生真正去把握《道德与法治》理论精髓,让学生切身体会到《道德与法治》的有用性,进而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二、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道德法治思维的形成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其心智和思维都处于一个发展的关键期和高速期,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任何未知事物都有很强的探索欲望。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思维方式绝对不能僵化守旧,更不能停止不前,这样很容易打击学生的探索欲望,甚至会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进而导致学生无法形成正确的思维导向。所以,教师思维要做到与时俱进,积极发挥现代信息教学技术的优势,营造有利于激发学生挑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学习环境,进而让学生积极全面的进行道德与法治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观念。
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某重点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世界喜剧大师卓别林帮助别人实现愿望的影视材料。进而组织学生讨论,朋友们为什么尊重卓别林,而卓别林又有什么值得别人尊重的呢。最后,教师则引用学生中经常出现的“起外号”“嘲笑别人”的现象,让学生自我反省自身有没有这样的行为,如此引导学生更好地改变自身的不良行为。这样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还为学生树立了一个良好的道德典范,同时,自己身边经常发生的素材,更有利于学生认真观察,反思自身,进而提升学生的道德法治意识。
三、开发有效课外时间活动,强化学生道德感悟
《道德与法治》毕竟属于理论课教学,即使课堂上学习再认真,考试分数再高,也不过是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所以,教师必须架构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之间的桥梁,只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和道德修养。另外,教师不要只重视《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还要将《道德与法治》引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与学生一起进行课外实践活动,进而在实践中加深法治道德的认识,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法治修养。
比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奉献社会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奉献意识后,可以利用周六日与学生一起到福利院和养老院,为孤寡老人服务,也可以与学生到公园进行环境保护活动,或者到城市交通繁忙路段协助交警疏导交通等。这种学生亲身参与的实践活动,是在正确理论知识引导下进行的,非常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与自身实践活动相结合,进而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加深学生的法治道德感悟,最终提高学生的法治道德素养。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生活化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教学方法,其不仅可以充实教师的教学素材,还能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而且还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指导自身实践,让学生的法治意识、道德修养得到提升。同时,将生活化用于《道德与法治》教学,还能够通过生活化的场景以及实践中的问题案例,使学生切实体会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进而为其具备正确、健康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法的应用[J].吴卫君.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2)
[2]生活化教学法引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理论分析[J].王明亮.课程教育研究.2018(46)
[3]以史为鉴 建设法治国家——以《罗马人的法律》为例谈家国情怀的教学策略[J].程昱.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8(10)
[4]以家国情怀教育为抓手,培养高中生的积极情感——以《建国以來的重大科技成就》教学实践为例[J].赖立新.中学历史教学.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