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羽
【摘 要】提高小学生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是世界各国小学数学教育的共识,也是我国小学数学领域关注的重要方面。问题解决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考查的是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课堂上和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关键能力之一。
【关键词】小学数学 农村 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1.167
培养小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环节之一,通过对小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的探究,可以更好地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将数学思想渗透在整个教学环节中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一些如数形结合这样的基本数学思想。这些数学思想能够很好地指导学生对一些最基本的数学问题进行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思维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桥梁。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不能生搬硬套,而要对数学思维有深刻的理解,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处理自己的数学问题。如何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培养数学思想是关键。数学思想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只有注重数学思维的培养,才会自觉地强调其重要作用,学生才能感受到运用数学思维的重要性,并在日常实践中主动尝试解决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运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二、积极推进小组合作是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些学校从三年级开始使用小组合作的探究性学习方法,但总体来看,只有少数学校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这间接说明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也说明当下对问题解决教学没有系统的指导。毕竟让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贯穿于小学生数学教学的整个学习过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小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其合作意识和交际意识的培养在一开始就非常困难。在教学中我们发现,高年级学生的小组合作比低年级的小组合作要成熟得多,但班与班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不重视小组合作,自然就无法为问题解决教学提供系统、科学的指导,学生也缺乏合作意识和沟通意识。从这个角度来看,学校需要加强对问题解决相关教学的系统指导,重视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意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重视反思评价是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助推器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评价与反思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反思与评价的习惯。当学生养成了反思与评价的习惯后,教师仍然需要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指导,并尽可能地提供机会让他们得以锻炼,毕竟学生一直处于学习的阶段,评价与反思的能力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评价与反思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低年级就开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梳理思路。比如“你是从哪个方面考虑的呢”“你在思考的过程中提出了哪些假设”“最后如何判断这个方法是正确的呢”等。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充分利用课堂上的宝贵学习时间对自己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进行评价与反思。对于一些经典题目和学生容易做错的题目,应该鼓励学生整理到本子上,随时翻看,回顾解题过程与思路,鼓励学生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讲解,既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也有助于学生交流能力的提升,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养成问题解决之后马上进行评价与反思的习惯。
四、营造民主课堂氛围是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外部条件
学生放松的情绪有助于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一些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学生长期处于紧张、抑郁的状态下,其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会受到相应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营造民主、和谐、宽松、师生关系平等、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言论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氛围影响下,小学生的思维更加轻松,更有利于积极思考、自发探索、敢于提问。这种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也是教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当学生提问时,教师的态度应是鼓励、表扬的,因为不同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当学生提问后,教师给予正面反馈,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就会增强,下次会更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教师给予讽刺、嘲笑等负面反馈,无疑会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他们不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他们也会因为害怕被教师嘲笑,将来也不愿意勇敢地表達自己的观点。教师只有树立正确民主的教学作风,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鼓励和尊重,才能在课堂上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提出问题。
五、创设情境是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
数学学习离不开情境的创设。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创设数学情境是引导学生获取信息、寻找知识源泉、产生思维的开端,良好的数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
据调查,部分农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少创设情境。课堂教学是师生合作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一个好的数学情境不仅应该是课堂的开始,而且还应该贯穿于课堂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数学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品质。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和课堂内容的具体设置,如创设悬念式问题情境、开放式问题情境、游戏式问题情境、实践性问题情境等。
例如,在《圆的认识》一课中,教师展示了央视《加油向未来》的视频,我们生活中的车轮都是圆形,学生自然会思考,为什么不能做成其他形状呢?带着这个疑问,学生从视频中寻找答案,学生看到做成三角形、方形和椭圆形的车轮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前提是该视频经过教师的处理,在引起学生兴趣还不扰乱正常的课堂教学进程的情况下,视频中用实物车向学生展示和解答了他们的疑问。接着教师再从生活出发设置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这样学生更容易提出问题。教师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发现一些自己以前没有注意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