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爰元
【摘 要】大学课程引入思政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思政教育与知识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发展成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质量人才。但当前各高校的思政建设存在诸多缺陷,教师思想认识不到位、制度保障的缺乏等现象都成了制约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向前推进的阻碍。本文将从这些问题出发,分析其深层原因,并提出大学思政建设的目标以及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大学课程 思政建设 目标 对策 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1.006
一、高校課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1.部分教师对思政育人工作认识不足。进入新时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于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许多新挑战和新要求,教师作为一线人员,其教育教学水平直接影响人才的质量,因而承载了更多的关注与期待。这样的外部环境压力使教师忙于教学科研或是职称评定,没有多余的精力顾及课程中思政教育的展开。加之在日常的培训指导课程中,思政教育多是扮演次要角色,未受到过多强调,大多流于文件或口头,这使部分教师认为思政工作相对来说不是那么重要,自己只需专注于本专业的教学,思政教育由辅导员或是思政课教师完成就好。
2.部分课程对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充分。信息时代下,学生接触外界信息的渠道增多,容易受不良思想的影响,久而久之容易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教师需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时常对学生加以引导,而思政课内容的优劣及其深度都将直接影响思政教育的结果。当前,部分高校的部分课程中存在对思政元素挖掘不充分的现象,究其原因,可归结为以下两点:
第一,教师缺乏对本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敏感度,对元素的运用及讲授方式等信息了解程度不深;第二,教材内容的滞后性不利于教师挖掘其中符合当下教学需求、与学生实际情况较为匹配的素材。又由于思想认识存在不足之处,现实教学中部分教师只照本宣科,没有深刻挖掘其中的内涵,不利于思政教育的推进。
3.思政课堂的教学成果差强人意。对于理科及工科课程而言,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各种复杂的公式、理论知识以及严谨的实验操作技能,与思政教育的联系较少。教师比较习惯运用理性思维去设计课程内容,对其中是否存在可挖掘的思政元素、思政教育是否适合理科和工科的日常教学持怀疑态度。相比较之下,文科类课程能挖掘的思政元素更多,具有更强的社会意识形态属性,但若不能合理整合利用,将其与思政教育进行有机结合,也会造成“貌合神离”的尴尬局面。当前,需要各课程任课教师对这个问题作深入研讨,得出解决方案,由此才能有效推进思政教育科学合理地渗透到各个种类课程的日常授课之中。
4.缺乏完善的评价考核制度。评价考核制度的缺失主要体现在:其一是教师思政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缺失。这将不利于教师完善自我、补齐自身短板;其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评价体系的缺失。课程中的思政教育通常是一笔带过,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考核机制,导致教师无法获取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效信息;其三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评价体系的缺失。高校未对教师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建立起专门的工作小组。因此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力量较为零散。且建设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未能获得及时的反馈,无法知晓实施效果究竟如何,有什么不足,因此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普遍较低。
二、大学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及对策的研究
1.大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有生力量。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思想政治水平等各方面素质,都会影响我国未来发展的质量。因此,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阵地,必须要将“立德”“育人”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的生命与灵魂。重视大学生思政教育,以课程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立起科学完备的高校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帮助大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高校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计划制定思政教育目标,确保思政教育的大方向不偏离“立德育人”的主轨道。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为例,人才培养计划中强调要培养全面发展且具有深厚文化功底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专业高素质人才,则该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就该围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这一核心展开。制定课程思政目标,还要将课程性质及其教学内容列入考虑范围,使其与课程教学目标相匹配。
2.大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对策。首先,强化高校教师的德育意识及能力。教师作为育德树人的主体,与学生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思想的广度及深度和教育教学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思政教育的质量。因此,要提高高校的思政教育水平,加快构建完善的思政教育教育体系,首先要从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觉悟入手,通过定期培训学习,教师深刻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领悟党的精神,积极把专业课的教育教学与对学生的价值引领进行有机融合,创新思政教育方式,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了解国家大事和相关政策,学习新思想新观念,灵活运用读书分享交流会、学习座谈会等形式,不断提升教师的政治素养。其次,学校应将教师的思政能力列为绩效考核的重点,并将其作为职称评定、岗位聘用时的参考,从而促使教师自觉学习,切实提升自身思政水平。第三,高校要加强宣传,充分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将优秀思想传递到教师心中,不断营造提升教师思想政治水平及育人能力的浓厚氛围。
三、完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及形式的设计
首先,在教材内容的筛选上要把握好价值导向。青年学生的思想及价值取向尚未完全成熟、定型,在面对一些扭曲甚至是错误的观念时不一定能形成清晰准确的判断和立场。加之青年学生又处于青春热血的阶段,极易受到居心不良者的煽动、蛊惑而去做出一些错误的事。因此,需要通过教育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材无疑是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教育部门要对其内容进行严格筛选,让教材真正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而不是成为某些反动分子煽动恶性事件的工具。
其次,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强化课程的育人导向。备课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发掘、梳理本专业课程中存在的思政元素,并思考如何将其与专业知识的讲解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思政教育效果。例如,教师可增设专题讨论、课堂分享等形式丰富的教学活动,提出专业知识背后蕴含的思想政治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分享想法或感悟。从而在彼此交流、相互启发的氛围中,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四、建立完善的评价考核机制
除了制度的保障以及学校教师的共同努力,提升大学课程思政建设水平还需要激励评价考核机制为各个项目、各个环节的进行提供内在动力。首先,各高校要落实相关政策及文件,为教师提供参与思政教育工作的平台,通过课程示范、教学沙龙等形式,促进教师思政教育水平的提升。其次,将教师日常工作中的思政教育活动进行量化,建立起完善的激励考核机制,由此激励教师参与思政教育工作的积极性。第三,高校也要建立起相对应的惩罚措施,例如可由教师团体推选成员组成专业监督团队,对态度不认真、不积极落实思政教育的授课教师以予惩罚。
五、结语
大学课程思政教育建设绝不只是一家之事,而是需要教师、学校、教育部门、社会等多方面的协调配合。教师作为立德树人第一线的人员,首当其冲要提升自身政治修养及思想道德水平,从而达到春风化雨的境界。另外,要做好教材内容的选取以及课程内容的设计,深挖思政元素,并通过多种渠道引导学生学习、感悟。而学校要建立起相关机制予以保障,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建立起科学全面的思政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崔在元.大学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及对策研究[J].智富时代,2019(10):232.
[2]陈启权.专业课思政目标的设定及体验性教学实践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45):62-64.
[3]汤苗苗,董美娟.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637):54-5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