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小学生主体作用,提升数学课堂实效性

2021-09-10 07:22何建华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26期
关键词:学生主体作用小学数学

何建华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小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愈加受到重視。这就需要教师优化教学理念,让小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以促进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所以,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手段,让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才会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实效性;学生主体作用

前言:

小学时期,是提高思维能力的黄金时期。小学数学教师优化教学思路,让小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得到更多发挥,会让其思维水平、能力,得到极大限度的发展。教师要积极引导小学生互动,不断丰富教学方式,促使小学生深入思考、深度学习,才会有效提升数学课堂的实效性,使得小学生更好发展。

一、转换师生角色,让小学生充分互动

数学是小学阶段十分重要的课程之一。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互动,使其主体作用更好发挥,才会让数学教学的实效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小学生由于年龄原因,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为了更好促使其互动,教师可以转化教学思路,引用让小学生充当“教师”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对相关知识加以讲解后,让小学生依托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去重新讲述课程知识。不仅可以有效带动小学生互动,让其十分活跃,还会使小学生更加高效理解、消化数学知识,提高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也会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

比如,在《扇形统计图》的数学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在讲解完扇形统计图定义、组成、及统计方法后,提出不同数据,鼓励小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到讲台前去讲解例题。并且,让其他小学生分别就其讲解的过程、效果,进行挑错或是表扬。之后,再让其他小学生轮流担任“教师”角色,去讲解例题。在此过程中,会有效促使小学生互动,并将自己当成是课堂的主人。通过讲解例,会有效帮助小学生梳理相关知识点,同时还可以锻炼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小学生在演说的同时,会有效促进思维运动,从而使其对如何统计数据、如何绘制比例等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相比教师直接讲解例题授课,教学效果会有明显的不同,还会有力促进小学生思考,让他们的反应能力、心理素质得到更好发展。

二、开展合作学习,促使小学生积极思考

合作学习模式,主张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探究,对知识加以理解和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数学知识为载体,提出问题,让小学生先去进行预习、探究,之后再对相关知识点加以讲授。不仅可以有效发挥小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还会使其积极、深度思考,并让学习能力得到良好促进。需要注意的是,小学生的思维水平正处在启蒙时期,教师开展教学过程中,需要制作动态课件,来辅助小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会让小学生在受到启发的同时,有效提升合作学习的信心,并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比如,《多边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中,需要让小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熟练掌握。教师在教学前,可以提前整理多张符合要求的图片,并且将其加以处理,用虚线标出多边形中包含的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图形,将其制作成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具体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小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学习小组,并让每个学习小组,参考教学课件先去对相关知识点加以学习。此后,教师再提出问题:“一处平行四边形的实验田,面积是360平方米,它的上底是23米,高是15米,问这块实验田的下底是多少米?”。让小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去计算出正确答案,并写出相应的计算公式。此后,教师再让每学习小组选派一名代表,来论述解题的思路和答案。并且,让其他学习小组,对其进行评价。以此,会有效调动小学生的思维,并引导其深度思考。最后,教师再就每个学习小组的答案加以评价、分析和指导,找出小学生所存在的不足,会让小学生有效提升对相关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与此同时,教学的实效性也会随之快速提升。对于小学生而言,不仅对知识掌握得更加深刻,其学习、分析、合作能力等,也都得到了更多的发展。

三、注重实践教学,有效丰富教学方式

丰富的教学方式,不仅会让小学生增添许多新鲜感,还会使其注意力更加集中到课堂上,积极动脑思考数学问题。传统教学方式,通常是教师讲解,学生学习和练习,对于学生学习热情调动效果不大。对此,教师可以针对教学方式,加以优化,将理论教学优化为实践教学,为小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和机会。不仅会有效促使小学生越来越活跃,还会让其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水平有效加深。同时,还可以有效调动小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让其更加积极动手实践。与此同时,会让小学生更好运用数学知识,有效提高知识内化程度。

比如,《比例》这部分知识,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就可以转变以往语言讲解的教学方式,提前准备竹竿、米尺,通过测量树影来让小学生充分掌握比例这部分知识。开始教学时,教师可以先与小学生互动:“同学们,你们清楚学校操场中,大树有多高吗?”。当小学生回答:“不清楚”后,教师再说:“那要如何清楚呢?”。一些小学生会回答教师:“爬到树上去测量。”。此时,教师再引入“比例”知识,并与小学生交流:“有一种方法,既可以快速测量大树的高度,还不需要爬到树上面,同学们想学习吗?”。以此,就会有效调动小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之后,教师再带领小学生来到操场,并拿出课前准备的竹竿和米尺。指导小学生将竹竿立在大树的旁边,接下来,再让小学生去动手,分别测量竹竿的实际高度,及竹竿影子的长度。此后,教师再引导小学生计算两个数据的比例,得到竹竿与影子的比例。然后,再让小学生去共同应用这一原理,对大树的高度加以测量。通过这样的方式,会帮助小学生快速理解比例知识,并灵活运用,从而明显提高教学实效性。

总结:

不断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实效性,是小学数学教师不变的教学目标。为了让教学目标得到良好实现,教师要注重提升小学生在课堂上的活跃程度,并有效引导其积极思考。同时,教师要不断丰富教学方式,让小学生的知识运动能力不断提高,才会更好促进小学数学课堂实效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薛红科.小学数学生本课堂的构建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1):215.

[2]刘艳梅.如何打造以学生为主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华夏教师,2020(09):70.

猜你喜欢
学生主体作用小学数学
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探究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乐学 会学 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