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运用恰当策略使学生获得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经典阅读;教学策略
小学课文《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历史已随长江之水滚滚东逝,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久远的、神秘的、深不可测的。阅读历史小说,体会历史人物形象,对小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草船借箭》这样一篇传统课文如何在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上发挥积极作用呢?
一、还原历史场景,开阔阅读视野,初探神秘面纱
在阅读历史小说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尊重作者的个人见解,同时也要指引学生站在历史的烟尘中去审视,多角度的、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评價历史人物。这就需要学生首先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有一些了解,对历史人物有一个浅显的、初步的认识。于是,我在课前向学生简单介绍了“草船借箭”发生的历史背景,文中人物之间的关系,组织开展了《三国演义》原著中部分章回的阅读、讨论,还带领学生观看了几集电视剧版《三国演义》。然后,学生自主预习课文《草船借箭》,写出自己初读感受,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为进一步的理解课文,体会人物形象做铺垫。
二、穿越历史时空,对话传奇人物,体会非凡形象
本文的四位主人公——周瑜、诸葛亮、鲁肃、曹操,都是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也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角色。他们都曾站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如今出现在小学生的课本中依然光彩夺目。我们要研究怎样让这些平面文字中的人物丰满鲜活起来,帮助学生走进历史的滚滚洪流中,亲眼见证他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再带着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他们做心的交流,进行思想的碰撞。
诸葛亮是《草船借箭》中着力赞美的人物。课堂上,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中四位主人公形象的基础上,我的教学致力于引领学生与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展开多角度、有创意的对话。
(一)一环多能,巧用词语
上课伊始,先听写四个词语“妒忌、私自、丞相、神机妙算”,用这四个词语引出与它们一一对应的四位主人公——周瑜、鲁肃、曹操、诸葛亮。这一环节旨在促使学生建立起人物与形象一一对应的关系,初步感知人物形象。接着,学生浏览课文,把这四个人物形象串联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一环节再次巧妙运用了四位主人公的形象,帮助学生回忆文章的主要内容,旨在教给学生一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新方法。然后,由老师的过渡语引出周瑜的仰天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二)前后勾连,巧设连环
“神机妙算”是诸葛亮借箭成功的直接原因。首先,学生根据自学提示默读课文,按“借箭前”“借箭时”的顺序,找出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语句用直线画下来。接下来在交流讨论环节,我引领学生自始至终运用“前后勾连”的阅读方法学习课文,重点体会诸葛亮通天文、识地理、知人心、用奇谋的人物形象。
这种“前后勾连”的阅读方法是学生初次尝试,理解、运用起来有一定难度,我采用“教、扶、放”的策略,帮助学生不断领会这种阅读方法带来的学习成就感,体验阅读乐趣,进而掌握这种方法,能够在平日的阅读中能够实际运用。
理解诸葛亮的“笑”是难点。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运用恰当策略使学生获得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在课前预习自主质疑时,部分学生就对诸葛亮的“笑”提出了疑问。抓住学生的这一学习需求,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性学习。学生小组学习时,老师进行巡视,相机点拨,参与到小组讨论当中。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是为了帮助学生潜心探究,还是为了引导学生很好地解决问题,提高探究性阅读的效率,更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性阅读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因为对于探究性阅读来说,探究过程往往比探究结果更重要,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将平面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立体鲜活的人物形象,让诸葛亮笑盈盈地从文字中走出来,走到学生的眼前,走进学生的心中。同时,点拨学生转换对话视角,穿越历史时空,将自己置身于草船借箭的场景中,成为其中的一个历史人物,与诸葛亮促膝而坐、谈笑风生,读出自己心中的诸葛亮。
三、激发阅读兴趣,推荐相关书籍,分层设计作业
学习临近结束时,我借助板书小结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使学生对诸葛亮这一人物有个相对完整的认识。然后再次引出周瑜的慨叹,与前面的教学环节相呼应。此时,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了,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了,自然而然地读出了周瑜对诸葛亮的敬佩、叹服之情。我在此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利用学生的这份阅读热情,马上推荐阅读《三国演义》。鉴于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学习能力不尽相同,推荐他们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的版本进行阅读,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有所提高。这种分层指导的理念同时也体现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喜欢阅读的同学,可以读《三国演义》;喜欢表达的同学,可以将《草船借箭》的故事讲给家人或朋友听;善于思考的同学,可以尝试自己解答综合本上的问题,然后再提出新的疑问。
学习结束了,但是很多学生还意犹未尽,仍然沉浸在精彩的历史故事和精妙的语言文字中。他们有的追着我探讨问题,有的围拢在一起交流着各自的观点,久久不愿散去。课后,一些学生找来《三国演义》原著进行阅读,还有的学生因为受到古典文学魅力的吸引,又找来其他名著阅读。一时间,班内掀起了一股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的热潮。我又相机指导他们把课上所学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
从古典文学中走来,又向古典文学走去,这来来回回之间,积淀的是厚重的历史文化,久远的中华文明。愿我们的学生能将这一份厚重,这一份久远,带到他们未来的生活中,人生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7.
[2]郭丹.构建精准的“问题链”,助跑语文阅读教学[J].广西:教育观察,2018(24).
作者简介:魏晓琳(1981.2-),女,籍贯北京,一级教师,小学语文学科。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附属青年湖小学 北京市东城区 1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