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2021-09-10 07:22:44李露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3期
关键词:有效教学

李露

摘要:陶行知先生认为:“有了疑难,就是成功的一半。”先生认为老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保护学生好问的天性,培养学生学会提问,让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才是课堂的主角,从而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激发灵性;学会质疑;善于提问;有效教学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而恰恰好问,好奇,质疑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探索未知领域的摇篮。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质疑,说明他肯动脑筋,并具有一定的分析,综合,判断,归纳信息能力。在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专门锻炼学生的提问策略,以落实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保护学生好问的天性,培养学生学会提问,题好问的语文教学素养。

笔者所带的四年级学生中,成绩中上等的同学,在听课过程中,他们习惯性的举手,目的是想让老师给予他们发言的机会,让学生学会质疑,可是有一部分学会还未能掌握提问的要点,没领悟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角度及方法。

一、有效提问的原则

1.整体性与启发性相结合

整体性就是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其量少而精,但给学生的思考空间大,使得学生需要综合处理某些范围内的全部信息才能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尽量创设能统领整堂课的问题情境。

2.开放性与思辨性相结合

开放性就是一个问题的提出后,能给学生提供一个极为广阔的空间,可以鼓励学生不拘泥于书本,运用自己平时的积累见解来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时,教师不能简单的给予对或错的评价,而要给予一定的引导,点拨学生的思路,但是,问题的开放也不能为开放而开放,为发散而发散,否则,学生将迷失学的方向,这时,应该强调思辨性,即提问引导学生对多种答案进行比较辨析,分出异同或优劣,对其中的让学生感觉矛盾的观点,让学生展开讨论,最终让学生在共同的讨论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某些规律性。

提问要有目的性。一个好的问题绝不是漫无目的,信口开河的。应该是目的明确,与课文学习密切相关的有意义的问题。提问要有明确的动机意识,设计问题时我们做到“三问”:为什么提问?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样提出问题?

为什么提问?是针对问题提出的目的的。教师要领悟语文课程理念。从能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否符合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否有利于建设开放。动态的语文课程审视问题的开放性等方面考虑。

为什么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是针对问题的内容的。这里有一条总的原则和标准.那就是要根据课程目标和内容来确定问题的主要内容。

为什么这样提出问题?是针对提出问题的方式的。高超的提问应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需要有提问的艺术性。

二、善于质疑,把提问的方法教给学生

“授之于鱼,仅供一餐,授之于渔,可享一生。”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同时根据不同对象选择不同的方法。不断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1.在课题的题眼处提问。题眼是课题中的关键词,有表情达意的突出作用。例如《蝴蝶的家》的“家”,可提问:“蝴蝶的家在哪里?”“蝴蝶什么时候回家”提出解决这个问题,文章的中心思想,表达的情感,学生就领略无余了。还有《呼风唤雨的世纪》的“世纪”、《找骆驼》的“找”等值得质疑的地方,学生能抓住这些题眼来质疑、学文,就是跨出了自学的一大步。

2.在课文内容看似矛盾处提问。有些课文里看起来似乎有“自相矛盾”的地方正是作者着力刻画之处。引导学生在这些地方提问,并解决疑难,可以把握住文章的精髓,把文章理解得更透彻,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一次一次锻炼。《爱写诗的小螃蟹》中,小螃蟹第二次哭作者描写的是“小螃蟹又哭了,不过这次他哭得很开心”,哭都是伤心地哭,他怎么会开心得哭了呢?这种“自相矛盾”的文句,造成了文章的转折不同。教会学生在这些地方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课文内容看似与常理不符处提问。有些课文,作者为了强调某个内容,某种情感,往往虚晃一笔。这些地方也是引导学生提问、分析、体会作者情感,训练学生思维的极佳之处。例如《只有一个儿子》最后老爷爷说“哦?有三个儿子?我只看见了一个儿子啊!”文章里有三个儿子,为什么老人说只看到一个儿子?原来是为了说明,只有这一个儿子是关心妈妈,孝顺的孩子。

4.在课文内容对比处提问。有些课文,前后对比明显变化。可引导学生在这些地方设问、质疑。《爱写诗的小螃蟹》中,小螃蟹的三次问都不一样,课思考:为什么会问得不一样,带着问题读下文,学生明白了小螃蟹的心情发生了变化。

5.在课文内容的关键处提问。好问题往往要问在文章的点睛处。一节课的教学目的,-般是围绕课文的重点而制定的。如《陀螺》,课文的最后一句这样写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提问:“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中体现了这句话?”引导学生由中心句辐射全文深入讨论。教师要时常鼓励学生抓住文章的鼓点一关键词句进行质疑,一些推动情节的词句、内容结构照应的关系句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句子、中心句等都是可质疑的关键词句。抓住了这些词句,就等于抓住了学习的关键。

6.问题的分割。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效的提问还可以将大的问题分解成小的问题,将小问题解决后,大问题便迎刃而解,如在课文《梅兰芳蓄须》的学习中,可以将大问题“本篇课文表达了梅兰芳怎样的情感?”分解成:“课文记叙了哪几件事?”“从这些画面中谈谈你自己的感受?”“通过这些画面,我们可以看出梅兰芳有怎样的名族气节?”最后回归到原来的提问“文章表达了对梅兰芳怎么样的情感?”,通过这总分式的提问即将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乐于质疑,把提问的乐趣分传给学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孩子们体验劳动的欢乐和为自己的劳动而感到自豪。”对于小学生,能提出一个问题,并非易事。因此,要让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就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看到自己有能力提问,提好问题,并能解决问题,得到肯定。

1.从评价中得到鼓励。教师的评价和鼓励是激励学生不断前进最强的动力。

巧妙的评价、正确的引导,定会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主动性,越问越勤、越问越精乐趣无穷。

2.从寻找中得到乐趣。提出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更是要带着学生去一步步寻找答案,当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并解答出来时,这种成功的喜悦就像藏匿的寶藏被自己亲手挖掘出来一样。在这样的提问与解答之间,学生锻炼的不仅是质疑的能力,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不断提升。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努力学习陶行知的伟大教育思想是义不容辞的事,把他的教育思想运用到实际教育教学中去,又是自己的责任。学生在学习上的进步,就是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中得来的。因此,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老师的激发引导,“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上海市宝山区月浦中心校 上海市 200941)

猜你喜欢
有效教学
薄弱初中学校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研究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6:16:30
学情分析: 有效教学的核心和关键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2:36:13
浅述初中英语的有效教学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1:42:20
试议初中语文的有效教学
南北桥(2016年10期)2016-11-10 16:32:00
有效开展初中数学教学的几个小妙招
南北桥(2016年10期)2016-11-10 16:23:54
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
走进农村课堂 实施有效教学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9:14:18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