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迪
摘要: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的现实背景,纵观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历程结合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的观点及统计分析的手段,对影响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在“变”与“不变”中辩证把握主要矛盾。
关键词:新时代 美好生活需要 不平衡 不充分发展
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历程
社会主义矛盾理论从思想萌芽到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再到理论的不断深化,历经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1952年底,当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特别是土地改革在全国完成后,国内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国外是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中共八大提出“这个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指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为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要以阶级斗争为纲,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3]邓小平在理论务虚会上针对党以前“左”的错误对主要矛盾做出新的概括,“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4] 1981年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强调,“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我国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5]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6]从上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论及,以及我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探索来看,十九大报告关于主要矛盾的新论断,不失为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探索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二、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变化的主要依据
(一)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提高
回顾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历史实践,表明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对于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解决所处历史阶段的主要问题,对于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顺利推进都具有重大的意义。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工农业生产能力大幅提高,220多种主要工农业产品生产能力稳居世界第一位,一些产品甚至出现大量过剩。因此,我国长期所处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再继续讲落后的社会生产显然不合时宜。
(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丰富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反映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和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殷切期盼,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庄严宣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五年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人民对“物质文化需要”已经升级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报告中关于“美好生活”一词提到多达14次。“人民群众的需要在领域和重心上已经超出物质文化的范畴和层次,只讲‘物质文化需要’已经不能真实全面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10]
(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有两个核心内容,从需求侧来看,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供给侧来看,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变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也是我国人民追求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而言也是如此,综合国力不取决于发展最好的那个领域,而取决于发展最差的那个领域。因此,要全面提升中国的综合国力,就必须解决领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三、在“变”与“不变”中辩证把握主要矛盾
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方法与现实分析方法贯穿在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与不变的始终。矛盾分析法是理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与不变的理论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理解社会主要矛盾变与不变的现实依据。
十九大报告中“不变”指的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变”指的是,是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社会发展中具有不断变化的新特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社会主要矛盾、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这 “三个没有变”,十九大深入分析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判断。
四、结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当前中国社会所处的历史地位及阶段性的特征进行了科学的研究,精准判断中国进入了新时代这样一个历史方位的判断。这个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充分理解,有利于更好解决我国发展中出现各种问题,有利于更好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更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年谱( 1949-1976) 》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99页
[2]中國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G].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毛泽东年谱( 1949—1976)》第5卷,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152 页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7]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79
(西安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西安 71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