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静
摘要:西路军,是一个短暂却响亮的番号;是一支悲壮却勇毅的部队;有一段需要我们不断还原的历史;有一份值得我们学习与传承的初心。今天,站在建党一百周年的时间节点,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西路军更不失为一堂生动而深刻的党课。结合西路军将士们的回忆与自述,回望西路军那段曲折而沉痛的历史,更加深刻地感悟西路军创造的不朽革命精神。
关键词:西路军 悲壮历程 回忆 失败原因 革命精神
1936年 11月至1937年4月, 2.18余万西路军英雄将士在河西走廊的浴血奋战和悲壮失败, 距今已经有85周年。他们为了执行中革军委“建立河西根据地”、“打通国际路线”等战略决策,血战河西走廊,歼灭敌军2万余人,策应了河东红军的战略行动,推动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扩大了党和红军在河西的影响,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做出了极大贡献。他们在零下三四十度的河西走廊地带与敌殊死血战,流血迸冰,终因敌众我寡,力量悬殊,弹尽粮绝,血决祁连,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最悲壮的篇章。
一、西路军的“前世今生”
提到西路军,我们总会将其归为红四方面军的一部分;而提到红四方面军,又自然会联想到西路军这一支以大别山走出的红四方面军为主要组成力量的英勇部队。
虽然西路军中的战士大多出自川陕,但领导干部大部分都来自大别山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以将军县金寨县为例,开国将军中就有徐立清、方子翼、丁世方、李家益、马琮璜等12位,还有廖允和、卢富贵、张怀礼、王德祥、王东汉、廖赤健等等。在徐向前元帅《历史的回顾》中,有一段感人肺腑的话:“我是西路军的主要指挥者,这支部队的两个主力军(九军、三十军)又是我和其他同志从鄂豫皖带着发展起来的。西路军的失败,长期使我愧悔交加,余痛在心”。将士中,有的参与创建并壮大鄂豫皖苏区,有的参与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有的参加过多次反围剿战争。可见,这本就是一支在党的长期培养教育下成长起来的、经历了血与火考验的英雄队伍。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结束长征后,依照中央军委命令,红四方面军三十军、五军、九军和总部机关陆续从虎豹口西渡黄河,旨在打开北攻宁夏之门户,进一步执行“宁夏作战”计划。而此时国民党军队占领了黄河东岸重要渡口,阻隔了河两岸红军的联系,宁夏战役被迫停止。于是中革军委提出作战新计划,其中过河部队组成西路军,以“创立河西根据地。直接打通远方”为任务,从此便有了“西路军”的全新番号,也开始了他们孤军西征的艰难历程。
河西走廊一马平川,人烟稀少,再向西去的祁连山脉更是杳无人烟,加之冬季气候凛冽严寒,夜晚平均温度零下三十几度。而这支从鄂豫皖和川陕边过来的战士大多是南方人,没有经历过西北的严冬,穿着夹衣甚至单衣,在孤悬河西的艰难处境下,可以说是饥寒交迫,又孤立难恃,最终寡难敌众,留下了可歌可泣、极其悲壮的一页。
二、解构重读西路军之“悲壮”
当下的我们,对西路军的番号及其斗争历史早已不陌生,对其评价与定位也都非常明朗,西路军的“西进”、“滞留”、“东返”都是在坚决执行党中央的决定。我们常常用“悲壮”一词来概括对西路军的“刻板印象”,而对于西路军“悲壮”的认知,我们往往停留在这两万多铁血将士在孤立无援中鏖战、在弹尽粮绝后被俘被杀、与“张国焘逃跑路线”等同起来被世人所误解所诟病,上到我党我军的高级将领,下到流落民间的受难战士,都遭到许多不公正的对待。
西路军问题,同张国焘退却逃跑路线捆绑在一起历时已久,盖成定论。而本人认为最悲壮的,是由于当时战势瞬息万变,导致西路军中的大部将士以为自己随军渡过黄河,是因为张国焘借口执行宁夏战役计划,背着党中央私自命令的,目的是西进逃跑。有些高级领导还将“西路军”的正式命名表述在西渡黄河之前。如时任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委员、西路军政治部主任的李卓然同志在《关于西路军的回忆》中就写道:“中央是否撤销了宁夏的计划,我们没有接到任何电报和命令……陈昌浩同志传达中央及军委的电令,命四方面军的三十军、九军、四军、五军组成西路军过黄河”;时任西路军三十军军长的程世才同志在1945年的回忆材料中,在分析西路军失败的主观原因时,就把“张国焘机会主义错误路线”列为首要原因,他写到:“张国焘不执行中央的正确路线 ……他想独立地搞块地盘,扩大自己的力量,自称霸王”。
试想,这些军中重要领导都会有这些深刻的疑问,以管窥豹,可见之前这对西路军的误解不可谓不深。
如果将士们明确了解,西路军的组建是党中央的战略决策,他们可以像其他受到错误批判的将士一样,选择“横眉冷对千夫指”,不会怕政治上受到歧视,不会纠结于处境上步履维艰,不会畏惧被打成“叛徒”而被监督劳改、而他们却更带着一种悔恨、一种自责、一种哀怨、一种没有勇气面对战友与乡亲的无助!我认为,在当时这才是更加残忍的精神折磨。
三、积极汲取西路军精神养分
到如今建党100周年,我们早已拨开历史的迷雾,西路军也被认可、被敬重、被追忆。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甘肃省高台县烈士陵园瞻仰西路军纪念碑和阵亡烈士公墓,向革命先烈敬献了花篮并参观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这是新时期对西路军革命历史的莫大肯定。总书记说:“我心里一直牵挂西路军历史和牺牲的将士,他们做出的重大的不可代替、不可磨灭的贡献,永载史册”。
他们有着坚贞不屈的理想信念。面对复杂多变的斗争局势,面对优势敌人的围追堵截,面对无日不战的惨重伤亡,面对孤立无援的绝望境地,战士们始终保持着坚贞忠诚的气节、与敌血战的意志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就算陷于绝境,他们仍坚定致电党中央“我们坚信胜利前途,绝不灰心,准备战斗到最后一滴血”;就算建制被打散,被俘被侮,身陷囹圄,他们仍以“留胡节不辱”的气概与敌斗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是他们参军以来不畏强敌、不怕牺牲的根本精神支撑。
他们有着听党指挥的军魂意识。在党史瞬息万变的战场上,中革军委依据敌我形势,多次临时调整战略任务,造成军中许多将士的不理解党中央的决策,对上级命令产生诸多分歧。但是面对时而西进、时而东反、时而驻守、时而分散、时而开进的命令,全体指战员坚决服从党的指挥,叫打就打,叫停就停。他们坚信党的领导,坚决听党指挥,坚持以大局為重,坚定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步调。
他们有着百折不挠的战斗作风。在西路军与马家军的鏖战中,我方不仅兵力悬殊,有耗无补,而且敌方有当地群众的支援,有充足的弹药补充,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在这样的绝境下,西路军将士仍然消灭了2.5万余敌人。哪怕处于劣势,战士们拿着大刀、长矛、石头,也要与敌奋力搏杀。高台县城攻守一战,五军将士更是战斗到最后一人!正是凭借这种不怕牺牲、英勇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才创造了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斗奇迹,出色地完成了战略牵制与战略策应任务。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革命理想高于天,党的历史就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今天,在建党百年的党史学习教育中,我们再从西路军的征程中汲取营养和动力,把牢思想之舵、补足精神之钙、高扬信仰之旗,方能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奋发的状态,明确初心,坚守使命,更加坚定地将革命先辈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董汉河.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七十周年祭——西路军的形成、失败及其价值和意义[J].甘肃社会科学,2007(1).
[2]徐向前.历史的回顾[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5:203-504.
[3]陈铁建.论西路军[J].历史研究,1987(2).
[4]董汉河.西路军将士在全国解放后处境的变化[J].甘肃理论学刊,1992(2).
[5]石仲泉.西路军血战河西的历史反思[J].军事历史研究,2016(3).
安徽金寨干部学院(金寨县委党校)安徽 237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