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科研的实施方法与途径的研究

2021-09-10 20:39马杰
高考·上 2021年4期
关键词: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发展新课程改革

马杰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展开,如何落实核心素养成为当前迫在眉睫的问题。有效进行校本教研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之一。本文基于核心素养的落实,对校本教研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与实践,深入分析校本教研的基本策略,为同仁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与借鉴。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核心素养;教师专业发展;校本教研

要实现理念向行为转化,必须引领教师投身于研究活动中,切实关注操作层面的具体问题的解决,将教学理念转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既是新课程实践的需要,也是新课程顺利开展的制度保障。为此,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我校以解决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为重点,从教师的需求出发,以课题研究为依托,探索行之有效的校本教研策略,通过改变教研工作方式和提高研究内容的针对性,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和将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能力[1]。

一、植根课堂教学是校本教学研究的生命

(一)总结典型案例,自我反思,提升自我

“积淀就是文化”,每一所学校都积淀了不少隐性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这些隐性的教育思想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主流意识,影响着每一位教职员工[2]。所以,我们非常重视引导教师总结教育教学中的典型案例。如:要求每位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将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教学心得,有意识地写成案例;每上完一节课,随笔写点教学后记,最后将收集、整理的这些实践素材放进个人的教研资料册里,以备学期结束后进行有深度的理论总结,从中提炼出某种共性的、规律性的东西,逐渐升华为自己富有个性的教学论点。为了激发教师总结典型案例的积极性,我们努力为教师创设总结反思的交流平台,以《聊城二中名师工作室简报》为主阵地,不定期地发表教师的教学体会,自己的观点、看法和认识。满足教师“说”和“写”的需要,体验教学反思给自己和别人带来的快乐,更有效地指导课堂教学。

(二)专项研究与互动性研究相结合,促进教师在同伴互助中发展自我

1.开展专项研究,帮助教师过教材关

课改实验中,教师最渴望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课改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而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教材,则是实现转化的中间环节。学期初,我们首先以年级、学科教研组为单位,进行新教材培训,重点帮助教师理清知识的前后联系,找到知识的生长点,整合教学内容,重组教学单元;其次,建立集体备课制度,规定每位教师每周要有固定时间用于备课组的集体教研,共同确定下一周各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以及强化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策略等,落实每一节课的教学要求。

2.开展互动性研究,形成团队意识

在教材研究的基础上,我们采用抓研究课、公开课,进行再教尝试等方法,改变课堂教学面貌,实现教研方式的两个转变——变单兵教练为集体研讨;变明星展示为群星璀璨。通过抽签上课的方式,督促各教研组重视研究课的准备过程,使全组教师在集体备课中共同提高。精彩的课堂源于集体的智慧,使每一个学生受益。再教尝试、抽签上课,为每一名教师提供了展示才能的舞台,这种“互动式”、“参与式”、“实战式”培训受到教师们的热烈欢迎。

(三)组织教师研讨优秀课例,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完善自我

检验以校为本教学研究的实际效果,主要看课堂教学的质量如何;而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又检验了校本教学研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我们遵循“一切理论要在课堂中看得见”的理念,要求各年级备课组,围绕学校的教研主题“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加强校本教学研究。

二、建立健全学校制度和机制是校本科研的保障

(一)健全旨在推动校本科研开展的各项规章制度

近几来,在原有一系列教科研制度的基础上,我们又进一步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如《教研组长职责》、《备课组长职责》、《教育科研活动要求与考核办法》、《教育科研课题项目管理办法》、《教育科研奖励条例》等,使校本研究处处有章可循、规范运行。同时,从保障机制上,我们做到了时间保障、经费保障、技术保障、资料保障,把校本研究纳入教育教学工作常规,真正形成有利于校本研究的机制和氛围。不仅如此,对于每一项校本活动我们都建立严密的制度进行保障。比如我们学校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校本研究时,根据课题特点,结合2004级师资状况,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研究组织机构---综合实践活动课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刘士泉校长任组长,副校长李学奎、邱培英任副组长,年级主任刘庆代、副主任孙新奇、王书林负责协调,魏清泉老师负责具体布置和统一管理.其中,李学奎副校长进行全程跟踪指导与监督。保障了课题的有序有效进行,并保障了课题的全程监控。

(二)确立集体备课等与教学密切相關的校本科研制度,将研究工作与教学工作紧密联系,并能及时的“研以致用”

我校从1996就形成了各学科教研组每双周开展一次教研活动、各年级学科备课组每周都定时进行集体备课的制度,并且每学期常规检查教研组教研活动记录和备课组集体备课记录。每次集体备课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中心发言人,既有主题和中心发言,又可各述己见探讨与教学相关的各种问题,是校本科研的一种好形式。近几年,学校坚持每学期定期召开教学科研会、专题研讨会,研究解决教学与科研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使校本科研源于教学又服务于教学。

教师课后反思是又一种校本教研的好形式,教师通过课后反思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是否科学完善,反思教学方法和师生互动是否合理得当,反思课堂中问题情景设计、解题方法、问题延伸、突发问题处理并加以记录,可以不断优化教学,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在教案设计与检查中对课后反思作出了明确要求。

(三)建立激励教师主动进行教育科研的评价机制和奖励政策,促进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提升

校本科研的主体是教师,开展校本研究的过程中,一方面学校要有校本研究的组织形式,通过专家引领、科研培训、相互交流等方式促进教师研究方法的掌握和研究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更需要充分调动教师个人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教师主动的研究,才是最有意义最有成效率的。为了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结合实际多强调教育科研对教育教学指导的重要性和现实性。二是注重了解广大教师的科研需求,邀请教师参与学校教育科研计划的制订和研究课题的确定,使研究成为教师的需要,激发教师们主动进行研究的积极性。三是学校要求和鼓励每个教研组、备课组和教师个人都结合教育教学确定研究课题,并且把教育科研纳入教研组、备课组和教师个人的工作评价机制,科研在教师量化考核中占15%的分数。四是学校依据对校本研究进行奖励的常规制度,每学年都评选优秀教研组、优秀备课组、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优秀教育教学论文、优秀教案设计,对富有成效的课题研究进行奖励,对教育科研成果进行奖励,对发表或获奖的教育教学论文进行奖励。魏清泉老师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综合评价指标的关联分析》一文荣获聊城市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谭登坤老师被评为水城名师,王书林、魏清泉、刘玉华老师被评为东昌名师;魏清泉荣获山东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省优质课一等奖;于会增荣获山东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省优质课二等奖。本年度全校共有30多人(次)的教育科研成果或论文受到了省市区以及学校的奖励。

三、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是进行校本教研的有效策略

教研组可以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开展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是教师在“教学问题一教学设计一教学行动一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展开自己的教学工作。教师在提出或解决问题时,个人经验是有限的,往往需要与其他教师合作。当教师在集体备课、说课中借鉴同伴经验或智慧以解决教学的基本思路与方法问题时,这种教研组的备课或教学设计活动就是校本教学研究所倡导的以“研究”的意识来强化教学设计活动。在问题解决之后,需要将问题提出和解决的整个过程进行“叙述”。无论是“笔述(写作)”或“口述(说课)”,都要叙述出来,以便于公开讨论。教研组则是教师、“叙事”并为自己的教育行为做合理性辩护的主要场所之一

四、与课题研究和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是校本科研的源泉

(一)大力扶持教育教学课题研究

鼓励教研组、备课组和教师个人结合教育教学大胆创新向学校申报教育科研课题立项,申报的课题既可以是事关教育教学发展的大课题,也可以是仅解决教学中某个环节、某个问题的小课题,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必须有参与研究的课题,并对校本科研重点课题给予经费资助和过程指导。学校对所有申报的课题进行初审,大多数确定为校级立项,优秀的课题推荐参加省级、市级立项评选。2003年以来,我校教师共承担国家级立项课题《阅读教学的课堂结构改革》一项,省“十五”教育科研规划立项课题《研究性学习与学生学科能力发展研究》等三项,市、区、校级立项课题近23项,形成了省、市、区、校四级课题格局和人人参与课项研究,个个有主攻方向的局面。这些课题研究有效地引导教师进入教育科研的状态,广大教师立足课堂,从教学实际出发,围绕立项课题,边实践、边研究、边整合。学校也积极为教师创设一种宽松的研究氛围,保护尊重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肯定和承认教师的研究成果,增强教师的职业信心,鼓励教师上出“自己满意的课”,写出“自己满意的文”,走出“自己成功的路”。

(二)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学校十分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国家高中新课程计划的实行坚定了学校深化课程改革的信心,也为学校完善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我们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和《国家普通高中新课程计划方案》,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完善“素质学分制”课程体系,充分利用好新校各类课程资源,研究开发和完善了多门真正富有学校特色和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

一是增设了研究性学习课程,每天一次的《知识博览》既为新教材研究性学习内容的落实提供时间和空间,又有效解决了教材内容与课时计划的矛盾。我校的“心理辅导”必修课,也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亮点。

二是在高二学年度增设了基本能力和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的校本选修课,实行因材施教,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事实证明,这四类选修课的开设既促进了教学质量提高,又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还极大地提高了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在校本课程的实践和研究过程中,老师们编写了多本校本课程教材,如《研究性学习教材》、《星河杂志》、《基本能力探究》、《知识博览》等校本教材得到了專家和同行的一致好评。

三是加大了校本课程研究和管理的力度,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选修课任课教师职责》、《选修课学生管理条例》、《选修课课程评价指标》等,使校本课程务实、求真、高效。校本课程的开展,为教师进行校本科研又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有的老师深有感触地说,校本课程真是教育科研的一个好的实验基地。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J].教育研究,2003(04):53-58.

[2]魏清泉.教学意图与教学效果的非线性关系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4):126.

猜你喜欢
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发展新课程改革
技术支持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专家评价对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影响的叙事探究
提升校本教研品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让农村初中校本教研更接地气
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有效问题情境创设校本教研的探讨
利用云录播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研修平台
微视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
新课改下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活动组织研究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