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落实,课堂教学也呈现出以“学生为主”的特点,在这一形势下,教学方法也自然随之更新,以此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问题教学法作为初中数学教学的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意识,帮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因此,本文以初中数学为切入点,对这一教学法的应用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教学;兴趣;学情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333(2021)11-0016-02
作者简介:黄海(1979.3-),女,广西忻城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从事初中数学教学研究.
问题教学法的关键在于“问题”二字,这一教学法体现出“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理念.此外,在这一教学方法的引领下,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为学生的帮助者,其角色的作用旨在引导学生主动感受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然而,教师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颇深,只注重了知识是否传递给学生,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这样不仅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开拓,还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初中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挖掘问题教学法的优势,并将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这样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使学生对新问题与旧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
一、问题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特征
1.自主性
问题教学法是促进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学习的一种手段.而自主性则是问题教学法的核心特征,这一特征不仅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还需要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者,以解决问题的方式实现自我思考与创造.同时,由于问题教学法具有自主性的应用特征,因此,这一教学方法能够充分发挥出其本身的价值.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养成一种积极探索问题与主动解决问题的习惯,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凸显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提升.
2.合作性
问题教学法的真正价值在于“问题”,教师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也能够使学生在积极探索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智力与非智力的提高.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得每个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产生不同的效果.基于学生的这一特征,教师需要在学生深入研究数学知识后,组织学生合理分组,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此外,通过小组合作的过程,使每个学生提出新颖的解决方案和建议,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每个学生在小组讨论研究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其自身的合作精神与团结意识.
3.创造性
创造性是数学研究得以实现长期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教师实施问题教学法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应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将这一方法真正作用到实际教学中,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并引导学生探究不同的研究方法,以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突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这样既能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总结问题的能力,还能够使学生在探究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创造能力.此外,问题教学法的这一应用特征恰恰与素质教育观念相契合,既突出了这一教学方法需要达到的真正目的,还与初三学生思维发展的高峰期相契合,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问题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结合学情,提出问题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想要更好地应用问题教学法,首先应学会如何提出问题.而问题的提出需要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数学知识掌握的程度.因此,教师在备课中,首先需要梳理将要讲述的重点和难点,把握好教学目标.其次,教师还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找准学生感兴趣且合理的问题,将其渗透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活动.最后,教师还需要在恰当的时候营造教学情境,这样既能够使学生的心理操作更加倾向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还能够加强学生对问题的深入理解,从而使学生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掌握新知,完善知识结构.
以“一元二次方程”为例,笔者在备课环节,首先找到本节的教学重难点,即:判断一个根是否为方程的根;由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出根后考虑这些根是否符合实际问题.然后结合学生的探究兴趣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运用多媒体屏幕展示以下问题,并在展示的过程中,以文字和图形作为展示的内容,即:一个长为10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米,那么梯子的底端距墙多少米?一个面积为120平方米的矩形苗圃,它的长比宽多2米,则苗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这些问题能够使学生结合已有知识进行解决,并能够按照实际问题作为导向,建构数学模型,得出结果.探究的结果也能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和衔接.随后笔者沿着新知识的教学目标,设置问题,如:抛开实际问题,问题一有其他解吗?问题二有其他解吗?这些问题能够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区别于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因此,在设置课堂问题前,把握好教学目标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助于学生对所探究的知识产生兴趣,还能够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使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2.巧设活动,激发兴趣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首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了学习的兴趣,才能够使学生有探究下去的可能.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课堂教学活动展开的前提.而趣味化的活动能够带给学生轻松愉悦的感受,进而使他们产生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巧设教学活动,如:在讲授完一个知识点后,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展开相关的活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够使学生从活动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还能使学生产生更多的问题,此外,这些问题的解决也有助于学生更加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
以“圆的有关性质”为例,为了加深学生对圆的定义的理解,并掌握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笔者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木条演示圆的形成,再用圆规演示圆的形成,目的是总结归纳圆的定义,在归纳的过程中,学生发现新问题,即:形成圆的过程需要在一个平面内吗?在此基础上,笔者演示“不在一个平面内画圆所形成的结果”,学生直观的看到在这种情况下圆是否能够形成,引发了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并对圆的定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随后,笔者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并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使他们进一步发现了“圆心、半径”等圆的组成条件.因此,通过小组探究活动的方式,既使学生感受到了探究问题的乐趣,还充分发挥出每个学生的能动作用,从而使问题教学法发挥出了本身的价值.
3.鼓励提问,耐心评价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之间的智力和非智力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这些特点,导致在课堂中,有的学生爱问问题,而有的学生不喜欢提问.此外,还有一些学生产生偏科现象,对喜欢的科目表现出积极的状态,对不喜欢的科目却表现的较为消极.数学作为初中阶段的主要科目之一,是提高学生问题意识的主要途径.想要提高学生提问的能力就需要教师以“鼓励”为主.由于学生之间的理解能力不同,有些学生提出较为简单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能打击他们的自信心,而需以耐心的方式回答学生的问题,其次,教师也应把握聆听的方式,在遇到学生回答错误的时候,教师也不应打断学生的回答思路,而是要聆听完学生的答案,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除此之外,当感到学生的回答较为新颖或者较为合理,教师应以无声语言的方式表示认可,进而鼓励学生说下去.因此,在运用问题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应以“鼓励、耐心评价”的方式为主,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提问的自信心,还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增加学习的自信心.
综上所述,问題教学法作为一种适用于数学课程的方法,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首先应做好备课,并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有效的问题,使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与“问题”建立有效联结.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与学习自信心为主,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此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促进他们创造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伟雄.问题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大世界(旬刊),2016(6):74-75.
[2]周颖.用问题引领思考——谈问题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7(2):249.
[3]杨光敏.浅谈初中数学问题教学法[J].南北桥,2018(14):93.
[责任编辑:李 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