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成区黑臭河道治理难点分析及措施探讨重点探寻

2021-09-10 15:39沈振亮
家园·建筑与设计 2021年4期
关键词:解决措施

沈振亮

摘要: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渐凸显,尤其针对城市建成区黑臭河道,形成其因素较多,短周期内从本质层面消除黑臭问题,是城市相关管理部门需攻克的重难点。本文主要通过现下黑臭河道治理南难点分析,并提出行之有效措施,为黑臭河道治理相关部门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城市建成区;黑臭河道;治理难点;解决措施

生态环境污染日渐加剧,尤其是水环境污染,国家为积极缓解该瓶颈,要求省会城市建成河道需在20120年前完成黑臭河道治理。為进一步贯彻国家相关政策方针,各地方政府十分重视,采取一系列措施投入大量资源给予支持,构建完善的长效机制,部分区域内还增设相应社区、街道等志愿者。由于黑臭河道整治任务时间紧,任务量大,技术措施缺乏一定完善性,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部分技术重难点。有必要掌握现下河道治理难点,采取针对性解决措施,改善水环境促进生态平衡。

一、城市建成区黑臭河道治理难点分析

水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影响我国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水体黑臭是污染核心形式之一。截至2018年年底,根据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督平台显示,全国范围内已经认定城市黑臭水数量高达2100条,其中已经完成治理为1745,处于治理过程中为264个,制定相关治理方案包含91个。但已经完成治理的河道若无法获取长期维持,仍存在再次恶化风险,其实际治理过程中,难点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

(1)建成区雨污分流难以达到彻底,控源任务十分艰巨。合流制管道在城中村、老居住城区内十分普遍,短时间内难以拆除,雨季截流大幅度增加,形成河道污染,水质质量显著下降,污染较为严重区域内影响可超过一个月。此类老城区进行雨污分离难度较大,存在大量雨污河流系统。由于治理范围较大,且难度较大,多个阳台污水、厨房污水等并未进入污水系统中,而是排入雨水系统,最终导致水体污染。针对现下建设管网进行调查分析,其质量结构存在不足较多,污水管道输送力不足、管道堵塞等,致使污水接入雨水系统内。

(2)建成区箱涵问题多,截污、清淤工作难度较大。现下建成区内黑臭河道中包含大量箱涵,其由于初期建设用地面积不足,在其上方建设建筑物,若想达成管控,打开其难度较大。通过实际调查分析,其中多个箱涵出现堵塞,垃圾堆砌,污染源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管控难度增加。处于旱季可增设相应闸门对其污水进行收集,雨季会溢流进入下游河道内,造成黑臭水体。

(3)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缺乏成熟度,实施难度较大。海绵城市建设需耗损一定时间,为实现海绵建设区域,地表径流污染易进入雨水系统中,即便增设相应的调蓄池,但调蓄措施如何高效减少地表径流污染,仍是现下需考量问题。合流污水系统选取调蓄措施,其后续管护措施实施仍存在一定问题,面源污染负荷对水体影响并未明晰。

(4)内源污染治理难以精准控制,河道淤泥处理成效难以保证。首先,内源污染不容忽视。污水入河、地表径流污染均是内源污染核心因素,其实际治理过程中仍存在部分瓶颈,清淤方式、控源截污并未具有相应的实施方案。其次,内源清理不干净,亦或清理方式不科学,会进一步加剧水体污染,且恢复至原有状态耗损较长时间。最后,河道底泥面广量大。现下市场调研状况分析,优良处理方式缺位,主要以简单脱水之后运输至空旷区域内堆放,少数资源被利用[1]。

(5)长期积累,水动力问题难以短期内解决。城市已建区域内由于原有建设开发缺乏一定合理性,填埋大量原有水系沟通河道,即便控源截污工作全面落于实处,也难以从本质层面消除黑臭。为便于水利工程调度实际需求,通常建成区域内河道水动力不足,以及生态系统缺乏完善,进而难以消除河道黑臭现象。

二、城市建成区黑臭河道治理措施及建议

截至目前河道治理缺乏成熟经验,由于河道污染因素十分复杂,若对其现状未进行深层次调研、顶层设计、纠偏措施等,难以满足良好的预期成效。为进一步获取良好的治理成效,需遵循因地制宜选择措施组合,进而达到预期成效,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需加强雨污分流,实施动态化管理

控源截污作为治理黑臭河道治理基础保证,雨污分流作为控源截污核心构成,全国范围内城市均在雨污分流工作,难以从本质实现分流。雨污分流区域内,需全面将其贯彻于实处,避免污水入河,且注重相关措施有效性;目前缺乏一定条件的区域,应配备相应管理措施和应急措施,如岸上处理措施等,增设相应的匹配保障举措。针对已经建设区域内未考量污水排放房屋,一般可将现下存留的管道作为污水管道,将原有立管方向予以改进,将其与污水系统衔接,增设雨水通道。多个实践项目表明,多个区域内河道治理工作完成之后,水体环境并未具有良好的改观,主要是未系统性掌握管网系统存在不足,造成多个治理措施无序化。管网普查应优先,方可保证控源截污有效性,做好管网普查工作,可掌握其实际功能及薄弱点,消除雨污混合接入现象。

2、箱涵慎重处理,遵循因地制宜原则

控源截污作为河道治理前提条件,箱涵问题是控源截污核心构成,全国范围该瓶颈工作处理难度增加。若打开存在矛盾冲突问题较多,如时间、产权等,不打开难以保证控源截污难以保证,水动力无法有效解决。拥有经济条件的区域内,建议结合城市建设打开箱涵,恢复原有水面,改善生态环境。缺乏良好条件区域,建议每隔一段布设相应的维护窗口,为后续管养提供便捷,涵洞出口部位应增加截污措施,保证旱季不进入下游河道,雨季采取旁路处理措施[2]。

3、面源污染应结合海绵城市建设,保证控制成效

一方面,针对地表径流污染,可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有效初期雨水调蓄解决;雨水管道沉积物污染可依托增加疏通频次,以及在排口前增设相应处理装置,垃圾污染可布设相应的垃圾收集区域解决。另一方面,养殖污染需布设相关装置进行处理,种植产生污染可变更品种,采取生态缓冲带等措施实现。落叶污染可通过种植落叶较少品种改善,干湿沉降可通过构建生态系统,达成水质净化目标。

4、河道底泥科学处理,避免二次污染

对其河道底泥进行系统性分析,制定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若污泥中含有重金属,应将其清除干净,若需种植水下森林,建议保留一定的底泥,为提高种植物存活率奠定良好基础,应谨慎应用各类化学药剂,以免破坏原有生态平衡。此外,应将清除河道底泥妥善处理,选取合理处理方式,做好环评工作,以免出现二次污染[3]。

5、解决河道水动力问题,应立足城市层面考量

根据实践经验分析,控源截污和内源污染治理之后,若未从本质层面解决水动力问题,无法消除黑臭现象,易造成反复现象。水动力问题形成,与流域存在密切相关,为从原有解决水动力问题,应立足城市整体层面考量,采取行之有效措施予以解决。现下全国范围内多个城市已有成功经验,可积极吸取相关经验,结合实际项目状况,解决城市建成区河道水动力不足问题。

结束语

河道黑臭形成因素十分复杂,其作为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作,若对其未进行综合性调查,做好各方面因素考量,难以达到良好治理成效。因此,需积极掌握治理中存在难点,结合水域实际状况,有目的性、有针对性采取治理措施,保证河道黑臭现象从源头消除。

参考文献:

[1]丛阳,张维佳,李欣华,等.城市河道水质恢复技术及发展趋势[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30(8):99-102.

[2]王旭,王永刚,孙长虹,等.城市黑臭水体形成机理与评价方法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16,27(4):1131-1340.

[3]徐祖信,张辰,李怀正.我国城市河流黑臭问题分类与系统化治理实践[J].给水排水,2018,44(10):1-5.

上海市城市排水有限公司白龙港污水输送分公司 上海 201210

猜你喜欢
解决措施
如何加强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制度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方式方法研究
会计电算化审计风险的成因与应对措施
浅谈城市道路设计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电力内网的信息安全技术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当前建筑企业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分析
长螺旋钻机动力头振动原因分析与解决措施探讨
谈谈如何杜绝矿井测量事故
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