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问题是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灵魂,也是学生数学课堂主动学习的引擎。教师应关注数学问题的有效设计,探索“问学”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应用,借助情境支撑、实践探究、交流质疑、拓展应用等多种数学课堂教学方式,为数学问题的课堂渗透提供有力支持,用问题引导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进行深度学习,塑造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学”教学模式;课堂教学
中圖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11-0057-02
引 言
数学问题是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领域数学概念剖析、数学方法讲解、数学思想渗透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学素材。利用数学问题打造“问学”教学模式,能够强化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意志,增强数学课堂的启发性、生成性。数学问题的课堂渗透讲求方式方法,情境支撑、实践探究、交流质疑、拓展应用等都是教师开展问题教学的有力抓手。教师应开阔教学视野,以问题为中心,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究热情,让学生更好地完成数学知识建构和能力生成。
一、情境支撑,激活问题意识
创设问题情境是配合数学问题提出的常用教学手段,能够给学生营造更真实、生动、直观的数学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激活学生的数学探究思维,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问题思考。教师要积极探寻数学问题与学生已有知识、认知经验、生活实际等多方面的教学切点,丰富情境创设手段,用灵活多变的情境内容设计,增强情境教学的趣味性和新鲜感,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1]。
教师选择情境教学切点,要立足不同学段小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避免情境内容的选择超出学生的认知范畴,使问题情境的难度保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例如,教学“圆的认识”第一课时,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切入情境创设,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井盖、轮胎、方向盘等应用圆形特点的生活物品图片,再展示这些物品变成长方形、三角形等其他图形时的图片素材,启发学生思考:这些圆形物品变换图形后,还能发挥原来的功能作用吗?该问题是大部分学生之前在生活中从没想过的。要想解决该问题,学生要深入研究圆形的图形特点,认真思考这些物品的功能作用与圆形特点的契合点在哪,从而更加自然地切入本节课的核心知识探究学习活动。
无论情境内容选择还是数学问题设计,都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也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紧密联系,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使学生主动投入对数学问题的分析、解决中,层层剖析圆形具备哪些图形特点,从而完成生活经验到数学新知的迁移学习。
二、实践探究,增强问题体验
数学学科学习强调实践性和探究性,教师应积极组织各类数学实践探究活动,把数学概念性知识融入操作环节,使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对数学概念、数学定理等知识建立更多表象认知,增强学生的数学问题体验[2]。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实践探究活动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循序渐进地探究数学问题,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教师要减少对实践探究活动的不必要干预,用课堂留白的教学设计为学生开展自主探究留出充足空间,使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教师要通过数学实验操作,让学生认识到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厘清长方形边长与圆柱底面周长、高的对应关系。教师紧抓实验教学主线,要求学生运用教师提供的圆柱教具展开实验探究,解决问题:圆柱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图形?该图形的边长与圆柱的哪些长度一一对应?有了实验驱动问题,学生实验操作的目标性更加明确,配合操作后的圆柱展开图,主动思考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的关系,认识到展开后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对应底面圆形的周长和圆柱的高,从而顺利突破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
在该实验活动设计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没有对学生的实验方法、实验操作过程进行太多干预,只是要求学生自主完成实验,根据实验操作感知来解决课堂问题,体现了数学驱动问题的启发性和引导性,加深了学生的实验学习印象,促使学生自主完成课堂重点知识的准确建构。
三、交流质疑,发散问题思维
一节高质量的小学数学课堂必然会不断出现师生、生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交流质疑,引导学生围绕数学问题发散思维,在思考和探究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印象。教师要善于为学生的交流质疑搭建平台,多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组织学生共同探讨这些个性想法的可行性和正确性,从而锻炼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学生通过交流质疑活动,能够从不同维度对数学问题展开剖析。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状态,进行恰当的问题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发散方向更具合理性。例如,在教学“倍数和因数”章节内容时,教材罗列了倍数、因数、质数、合数、奇数、偶数等多个数学概念,学生难免会在学习众多概念时出现混淆、遗漏等情况。教师要在完成概念教学后有意识地投放一些特殊数字分类的数学问题,如在教学“质数”概念后,教师提出问题:“1、0是质数还是合数?”在教学“奇、偶数”概念后,教师提出问题:“0是奇数还是偶数?”从而用数学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质疑,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在数学概念性知识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深入把握这些数学概念的本质内涵,正确辨别不同概念间的异同点。教师在概念教学中提出一些特殊数字的归类问题,能够让学生在现有认知基础上對这些特殊数字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探讨,发散学生的问题思维,使其找到自己认知理解的短板,完成查漏补缺。
四、拓展应用,提升问题成效
在数学课堂的总结环节,教师要引领学生整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形成更多新的领悟。教师应重视课堂总结环节的思维诱导,用层次性的数学问题启发学生从数学知识表象认识中深入思考,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拓展应用性问题要体现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巩固性训练题,围绕课时教学的核心知识,加深学生的数学学习印象;第二个层次是拓展性训练题,旨在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广度和深度,实现“以问催新”。
教师在课时教学最后投放层次性问题,要从巩固性、拓展性两个层面精选数学问题素材,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例如,在“圆的面积”课时教学的总结环节,教师先围绕圆的面积公式投放巩固性数学问题,分别给出圆的半径或直径,让学生计算圆的面积大小;或给出圆的面积大小,让学生计算圆的半径、直径长度,以加深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考查学生对圆的面积公式的正向、逆向应用能力。拓展性的问题设计则是给出圆的周长大小,让学生计算圆的面积,综合考查学生对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整合应用能力。
“圆的面积”是北师大六年级上册“圆”单元的最后一节,教师先用基础性问题强化学生对圆的面积公式的理解、应用,再对接之前学习的圆的周长相关知识,利用综合性数学问题考查和巩固学生的所学知识。这既是对课时教学核心知识的巩固提升,又增强了学生数学解题思维的综合性和灵活性。
结 语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问题为中心,实施“问学”课堂教学模式,以问促教、以问促学,从而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活学生问题意识;组织实践探究活动,能够增强学生问题体验;开展交流质疑,能够发散学生问题思维;设计拓展应用,能够提升学生问题成效。教师根据班级学生实际学情,灵活选择数学问题的投放时机,提高问题教学的切合性,使其更好地为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高志兴.例析“问学课堂”的操作模式[J].教师,2018(11):36-38.
杨祝新.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J].读写算,2021(01):147-148.
作者简介:黄素萍(1974.8-),女,福建浦城人,专科学历,一级职称,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