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泽婧
[摘要]媒体融合是现代科技期刊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通过分析科技期刊数字化、集群化、平台化的融合发展路径,结合上海建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版的三本科技期刊的运营经验,从期刊矩阵、期刊内容、多重媒体互动融合和多元服务等方面,深入探讨全媒体时代科技期刊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之路,以期科技期刊全媒体格局的进一步构建。
[关键词]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实践探索
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要坚持一体发展,坚持移动优先,坚持科学布局,坚持改革创新,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意见》虽然面向的是主流媒体,但其指出的用互联网思维建设新兴传播阵地的思路,也为我国为数众多的科技期刊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笔者以上海建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建科传媒”)为例,就传统科技期刊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进行探索和研究。
一、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的必然性
(一)媒体融合是传统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
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以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为主要特征的全媒体时代已经来临,媒体融合发展已经势不可挡[1]。传统媒体依托单一的媒体形式进行信息传播的方式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必须主动迎接挑战,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以顺应新时代的瞬息万变。除了保留原来的媒介形式,传统媒体需综合运用全媒体方式,加强与新兴媒体在内容、思维、服务、传播方式等方面的全面融合,实现传统纸媒突破载体形式,运用立体化营销方式,与读者和作者进行全方位互动,并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以满足不同需求,形成全媒体、融媒体发展态势。
(二)媒体融合是科技期刊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
新媒体的发展给科技期刊的转型发展带来挑战。当前,受众的阅读习惯和方式已然发生变化,而受到传统期刊办刊理念、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国内科技期刊迫切需要寻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转型发展道路。科技期刊单纯依靠纸媒这一种形态,虽能继续发挥其专业、学术、严谨等传统优势和特点,在专业领域内达到一定的传播效果,但其传播专业化科技信息的功能在持续弱化,传播知识的优势和影响力在持续下降。全媒体时代,科技期刊需要借助媒体融合来打破这一局限,新媒体的强大表现力使传统科技期刊的出版可以在内容、形式、传播维度等方面从静态转向动态,从单一转向多元,这是科技期刊走出发展困境的现实选择。
二、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的路径
(一)数字化
国内科技期刊大多仍以纸质印刷出版为主,大部分科技期刊所谓的数字化只是将期刊的电子文档提供给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大型数据库,供读者检索和下载阅读,甚至有些科技期刊虽然开通了網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但其发布的信息基本是论文的电子版等单一内容。科技期刊这样的数字化对大都以手机为阅读终端的现代读者而言,其推送力度显然是不够的,达不到即时化、精准化传播的要求,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媒体融合[2]。数字化大大地改变了科技期刊的传播生态。因此,科技期刊的纸媒、网站、新媒体平台应是优势互补、互融互通的全媒体形态,其在内容上互动,在形式上互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全覆盖。
(二)集群化
科技期刊编辑部一般规模小、实力不足,多为单打独斗的分散经营,无法形成合力[3]。许多成功的国际科技期刊出版集团,旗下的诸多期刊都是由统一的机构管理进行运作的。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整合内、外资源,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道路,逐渐形成了以出版单位、统一管理、专业内容、网络平台为依托的科技期刊集群发展模式[1]。国内科技期刊同行逐渐形成共识,建设期刊集群,打造集约化知识服务平台,是科技期刊壮大竞争力的发展出路。专业科技期刊集群可以服务于不同学科,其所具有的很多共性可以使之在不同的学科刊群中复制运营,进而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为平台,打造集群化的科技期刊全媒体形态。
(三)平台化
长期以来,受制于纸质载体形式和办刊理念,我国大部分科技期刊比较重视学术论文内容刊载,而也仅仅成为科研论文和研究成果的展示平台,其发展受限于狭小的空间,阅读量、影响力和传播力均有限。全媒体时代,科技期刊应该打开思路、放眼长远,借助于科技期刊自身贯通行业上下游,囊括行业上下游企业乃至人才的优势,构建全新的媒体生态秩序,打造一个行业性、全过程的平台[4]。只有立足行业和专业领域,科技期刊发挥媒体特质,把作者、读者当成用户,主动适应用户,满足用户需求,才能实现科技期刊的可持续运营和长远发展。要打造这样的平台,单纯依靠纸媒这一载体形式显然是不够的,科技期刊应充分利用网站、微信、微博、小程序、长短视频、B站等各类新旧社交媒体,探索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的出版模式和新路径,提升科技期刊的知识传播力和行业影响力。
三、建科传媒进行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2007年,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传媒编辑部,将《建设监理》《绿色建筑》《建筑科技》三本科技期刊整合在一起进行出版、管理,并于2017年出资成立了上海建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由此,上海建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进行了一系列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一)以期刊矩阵为基础,形成媒体融合的组织秩序
建科传媒的主体是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三本科技期刊《建设监理》《绿色建筑》《建筑科技》。其中,《建设监理》创办于1990年,记录了我国建设监理行业发展壮大的全历程,主要刊登建设监理、项目管理、施工造价、工程咨询等内容。《绿色建筑》专注于绿色、低碳、可持续建筑,主要报道建筑“四节一环保”,即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等专业领域的领先技术。《建筑科技》则是一本相对综合的建筑类期刊,面向工程建设与城市建设领域,传播先进的建筑理念、技术与产品[4]。三本期刊各有分众基础,在各自专业研究领域中均有一定的行业影响力和传播力,同时,在建科传媒的统一管理和运作下,每本杂志的目标群体范围进一步扩大,逐渐形成了覆盖建筑全行业的媒体矩阵。
媒体的融合发展关键在于融为一体。这三本期刊在经营管理上很早就开始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也建立了一整套运行机制,但仍存在融而不合的情况,其融合的办刊模式仍处于探索与实践阶段。在建科传媒成立后,其体制机制的改革赋予了这三本期刊发展的更多活力。建科传媒统一人力资源、财务管理、业务流程,三本期刊不仅整合共享了办刊所需的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更在办刊思路、编辑流程、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深度融合。三本期刊坚持一体化发展道路,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既发挥各期刊原有的优势,并不断往纵向深度发展,又充分融合各刊的共通之处,运用好三本期刊现所拥有的600多家理事单位的行业资源,实现了期刊群的共融互通,进而形成一个推进传媒公司全媒体发展的组织秩序。
(二)以期刊内容为核心,开展媒体融合的整合运营
科技期刊的内容是纸媒永恒不变的主题,是科技期刊的生存之本。而科技期刊有品质、有深度的内容往往意味着其持续的传播力和权威的学术力,并以此吸引目标作者和读者,增强读者的黏性,也能吸引更多广告客户或理事会客户关注,同时让科技期刊所举办的活动更具参与热度,扩大期刊的行业影响力。
努力探索和实践以内容为核心、以活动为辅助的整合运营方式,是建科传媒三本期刊能够不断拓展生存空间,找到盈利模式,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在内容方面,这三本期刊注重提升期刊的内容品质,推出具有原创性、引导性的高水平文章。《建筑科技》和《绿色建筑》改变以往科技期刊单纯刊登科技论文的形态,开辟了系列专题策划、企业人物专访、行业资讯报道等内容,很好地弥补了以往期刊出版周期长、传播内容单一、文章专题散乱等不足。同时,其将期刊内容进行二次开发,不断推陈出新,使创新后的内容资源更适合全媒体形态的传播,并实现多渠道同步传播。这两本期刊的微信公众号以其内容的原创性、高频度的传播力和精准的传播效果,在行业内颇受关注,形成了一定的行业和专业影响力。在活动方面,这三本期刊各自打造了自身的论坛品牌。如《建设监理》已连续6年举办“建设监理创新发展交流会”,与会参加人数逐年攀升。2020年该论坛参会人数突破700人,论坛品牌上升势头强劲,《建设监理》的期刊知名度、美誉度提升明显。2021年起,《建设监理》还新辟了另一论坛品牌—“监理咨询行业融合发展研讨会”,该论坛以“价值重构,资本赋能”为主题,吸引了350多位行业专业领域的人员参会。与此同时,《建设监理》的该论坛品牌运用新媒体对论坛全过程进行视频直播和图片直播,论坛内容预热和总结环节及时到位,实现了线上线下的同步传播,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好评。
(三)以多重媒体互动融合为根本,构建媒体融合的立体传播体系
媒体融合是多重媒体优势互补的媒介生态,是各种媒体共存共荣的全媒体形态,是不同媒体扬长避短的高效手段[5]。新媒体形式的不断丰富,需要科技期刊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新旧媒体互相融合,构建多渠道、立体化的传播格局,是科技期刊转型发展的方向。这意味着科技期刊不仅要办好已有的纸媒,更要积极搭建涵盖图文、网站、微视频、社交媒体、直播等多种媒体组合而成的融合传播矩阵平台,形成全媒体平台布局。
构建媒体融合、增强协同效应是建科传媒成立以来大力推进的事项。《建设监理》除拥有自身的期刊网站外,其还较早地申请了微博,尤其是2014年其还建立了微信公众号,每天更新微信公众号内容,每次推送4-5条信息,目前其粉丝数已经超过22万人。其利用全网多平台的互动推送,搭建了媒体融合的立体化传播体系。《建设监理》的微信公众号除了推送期刊征订通知、征稿启事、行业资讯等内容,同时也发布期刊核心文章、企业专访、监理实操与知识、行业热点与难点等信息,并辅以多形式的粉丝互动及活动,整体内容与期刊本身形成了良好呼应。比如,2016年江西丰城电厂冷却塔施工平台坍塌事件,“建设监理”微信公众号于事件当天便报道了这一消息,并及时请行业专家进行事故分析解读,其连续数天的文章内容阅读量都超过10万人次,收到留言上千条,受到了业内的广泛关注[6]。甚至在接下来的数年间,“建设监理”微信公众号还持续跟进了事件的后续,及时发布事故调查报告、警示、相关方处罚结果和法律裁判文书等内容,为行业企业和从业人员提高警示并持续专业领域讨论创造了条件。科技期刊所运用的各媒体间的互动与合作,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各类信息的共享与整合。
(四)以多元服务为扩充,实现媒体融合的延伸发展
科技期刊不同于主流媒体,其是为科研服务的传播媒介,受限于内容专业性、受众特定性等特点,其媒体融合发展不能照搬大众传媒的融合模式。科技期刊需结合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尝试多元化、互动化的传播模式,为受众提供更多的延伸服务,寻找融合发展的增長点,探索适宜科技期刊的媒体融合发展之路。
《建设监理》利用其纸媒和“建设监理”微信公众号的行业影响力,精准抓住了监理专业及其行业领域既有人员招聘的需求,又有从业人员参加职业培训的需求,还有项目合作的需求,因此,《建设监理》于2019年创办了“建设监理人才网”,同步设立了“建设监理人才网”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开启面向监理行业的垂直人才招聘业务;同年,《建设监理》面向全行业开办了两次持续时间各一周的“全过程工程咨询”培训班,有百余人次参加该培训,由此,《建设监理》已经把期刊原本的受众真正转化为用户,为之提供更多的服务,而不仅仅局限于纸媒内容的单向传播。此外,建科传媒还申请创办了“上海建筑发展”微信公众号,充分利用其三本期刊涵盖建筑全行业的优势,将期刊的精华内容进行深度、有效地推进,并以微信公众号上受众所反馈的信息促进其纸媒内容的生成,进而呈现更加丰富、灵动的出版秩序。另外,建科传媒还开拓了平面设计与制作、视频创作与拍摄、展会设计与搭建、会务策划与执行等服务业务,这些服务与期刊的衍生服务互补互融,形成了“1+1>2”的良性循环。近年来,建科传媒产值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递增,人均产值、发展速度等均高于传统科技期刊。
四、结语
当前,科技期刊要主动把握全媒体时代发展的机遇,转变思路并有效实践,才能赢得美好发展的未来。科技期刊的融合发展之路才刚刚开始,成效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文章主要从建科传媒的实践出发,从期刊矩阵、期刊内容、多重媒体互动融合、多元化服务等方面,深入探讨全媒体时代科技期刊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之路。随着新旧媒体的互动融合加速,期刊通过媒体融合发展所拥有的资源进一步汇聚,科技期刊的转型与升级及其全媒体格局的构建值得我们期待。
[参考文献]
[1]杨红梅.全媒体时代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策略[J].出版参考,2020(10):78-82.
[2]齐烨,郑雨田,李娜,等.科技期刊在新媒体时代融合发展模式的探索[J].天津科技,2018(08):87-91.
[3]孙协胜,史海英,高凌杰.全媒体时代科技期刊融合发展研究[J].天津科技,2020(09):98-101.
[4]黄蓓华.浅谈科技期刊的市场化运营[J].科技期刊发展与导向,2018(00):28-31.
[5]董潇潇.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的转型发展策略研究[J].新媒体研究,2020(20):92-94.
[6]黄蓓华,陈浩.微信公众平台在科技期刊中的应用—以《建设监理》为例[J].科技期刊发展与导向,2016(00):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