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的图书校对质量保障措施探讨

2021-09-10 07:22柳亚男
传播与版权 2021年4期
关键词:保障措施

柳亚男

[摘要]校对是保证图书出版质量的一道重要工序,是对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文章在简述校对基本内涵的基础上,针对近年来图书编校质量所面临的挑战,分析影响图书校对质量的因素,探讨新形势下图书校对质量的保障措施,以期为广大图书校对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图书校对;校对质量;保障措施

校对是图书出版流程中的一道重要工序,是图书出版质量保障体系的关键环节。校对人员与编辑人员共同构成了图书出版编校质量的责任主体。

我国古代将校对称为“校雠”或“雠校”,《文选·魏都赋》中对此曾做阐述。早期校对的功能主要是“校异同”。原国家出版局与中宣部于1980年公布的《出版社工作暂行条例》规定:“校对工作应对原稿负责,消灭一切排字上的错误。发现原稿有错漏和不妥之处,应及时提交编辑部门解决。规定的校次,不要任意减少。”

近代校对以“校异同”为主要功能,以“校是非”为辅助功能。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出版社书稿介质电子化,传统校对的两个客体—原稿和校样合二为一,同时,排版差错和原稿差错也合二为一。校对人员所进行的书稿校对工作实际上是进行“无原稿校对”操作,通过“是非”判断来发现并改正原稿的错漏。

现代校对以“校是非”为主要功能,以“校异同”为辅助功能。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于2005年发布的《图书校对工作基本规程》规定:校对的基本功能有“校异同”和“校是非”。“校异同”是指校对人员应对原稿负责,比照校样和原稿,要消灭排版过程中出现的差错。“校是非”是指校对人员通过对原稿内容的是非判断,发现并改正原稿可能存在的差错。上述这些文件规定既是对校对工作的职责界定,也是每个校对人员应该严格遵循的工作原则。

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图书的编校质量面临挑战。2019年年底,国家行政出版主管部门对出版社“三审三校”制度执行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检查发现一些出版社内部质量控制存在问题,有关人员缺乏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三审三校”制度未能贯彻落实或落实不到位,甚至流于形式,这对图书的内容导向和出版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1]。因此,如何解决校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切实保证和提高图书出版质量,成为当前出版社及其校对人员所关注的焦点。而积极分析影响图书校对质量的因素,并探索和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以切实保证图书校对质量乃至图书出版质量,这在新时代出版业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影响校对质量的因素分析

影响校对质量的因素大致可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

(一)主观方面的影响因素

1.认识上存在偏差

部分校对人员对校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出现消极对待工作、责任心不强的现象。有的校对人员认为校对工作只是一种谋生手段,其校对书稿一味追求完成或超额完成校对数量,以多获报酬,常常忽视校对质量;有的校对人员过分强调“对原稿负责”或“编校分工”,把原稿出现的错漏归为是作者和编辑的责任,不予以关注,甚至听之任之[2]等。

2.素质上存在偏差

目前,从各出版社的校对人员情况来看,在岗从业的校对人员绝大多数是大学本科毕业,其整体文化基础是扎实的,但受限于新上岗,部分校对人员的出版积累和经验不足,出版专业技术掌握不熟练,出版专业素质及其技能有待提升。同时,在出版业转型与发展的新形势下,部分校对人员没有及时更新和充实自身专业知识,提高出版技能。这都不利于校对工作的有序高效开展,也不利于图书校对质量的提高。

(二)客观方面的影响因素

1.出版社对校对的重视有待加强

目前,部分出版社存在“重编轻校”的现象。一些出版社未按照合理的比例配备校对人员,从事校对工作的人员数量存在缺口。出版社对校对人员的出版技術继续教育和培训力度不足,重视程度有待提升,不利于校对人员队伍的稳定和发展。出版社在人力管理方面,尤其是针对校对人员,亟须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员激励机制。

随着我国出版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各出版社的出版物规模和品种均出现大幅度增长。与此同时,图书出版流程加快、出版周期缩短,在图书出版校对环节上,一方面,出版社现有校对人员超负荷运转,难以有效保证图书校对质量;另一方面,出版社外聘的校对人员受限于自身出版专业技术水平和技能、出版经验不足,也无法有效助力图书校对质量的提升。

2.编辑审稿和加工质量有待提高

当前,基于图书出版流程加快、出版周期缩短,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图书校对质量,甚至图书出版质量。同时,在出版的编辑审稿环节,部分出版社疏于“齐、清、定”发排要求,甚至存在边校对、边定稿等现象。这样一方面加大了图书出版校对环节的工作量,不利于编校工作的分工合作,无法保证校对工作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这也是造成编校差错率,尤其是校对差错率居高不下的原因,影响图书校对质量。

3.书稿介质电子化增大校对难度

目前,出版社书稿介质普遍电子化,部分编辑对电子稿件的审读和加工比较粗放,使得电子稿的编辑留错率较高。在这种情况下,校对人员必须采用“校是非”的方法来发现校样中的差错,校对的难度系数和工作强度增大。同时,电脑排版差错率超过出版规定标准的情况也更加突出。以图表、公式和符号居多的理工类图书尤其如此,甚至还存在改样漏改、错改情况,在版式调整过程中有可能出现文件丢失和内容错乱等问题。这些都会对校对内容和校对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二、图书校对质量的保障措施

通过分析,为了保障和提高图书校对质量,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保障措施。

(一)从出版社层面来讲

1.重视校对工作

列宁同志曾经指出,最重要的出版条件是:要保证校对得很好[3]。长期以来,结合我国出版业发展情况和相关管理实践,国家行政出版主管部门和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在法律法规、政策指引上都持续对出版物校对工作做出明确规定,强调了校对工作在保证图书出版质量上的重要作用,强化出版社对校对工作的权责及相关措施,在图书的“内容质量”和“编校印装质量”上对出版社提出了量化的考核指标。可见,图书出版质量是重中之重,图书校对质量不可忽视。为此,出版社应提高政治站位,增强责任意识,充分重视在图书出版环节中校对工作的重要性,加强校对人员的队伍建设,科学合理进行校对人员配备。此外,对外聘校对人员,出版社要注重其从事校对工作的专业资质,以保证图书校对质量。

2.完善校对管理制度

结合国家出版主管部门发布的有关制度和法律法规,出版社应健全和完善校对管理制度。

(1)责任校对制度

在图书出版校对环节,出版社应明确责任校对制度。各类图书都应按规定由一名专职校对人员担任责任校对,由责任校对全面负责校样的文字和技术整理工作,并对图书出版内容每个校次的质量进行监督和检查。同时,出版社要明确责任校对在图书出版校对环节中最后一个校次的校对工作,并要求责任校对对付印软片或PDF付印文件进行读校,使其切实担负起“责任校对”的职责。

(2)“三校一读”制度

出版社要切实执行“三校一读”制度。按照规定,在图书出版校对环节,对图书内容进行的校对应不低于三个校次,并保证“一读”的落实,尤其是对重点图书、工具书等大型或难度系数大的出版物,还应相应增加对图书内容的校次。同时,出版社要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规范和明确校对人员职责,保证校对人员能够按照规定的校对质量标准和校次开展图书校对工作。

(3)书稿校对调配制度

出版社要编制科学、周密的出版进度计划,对图书出版环节进行统筹安排,并根据出版需要,制定相应的书稿校对调配制度,对具有特殊出版要求和重点出版的图书,及时组织校对骨干力量进行相应校对工作,确保校对质量。需要强调的是,为保证图书出版质量,校对人员按规定应履行的校对次数不能随意减少。

(4)建立激励机制

出版社应完善激励机制,明确规定校对人员的工作量定额、各個校次所应达到的质量标准及其相应的奖惩办法,并相应加强对校对质量工作的检查和考核。出版社通过对校对差错率低于一定标准的图书校对人员进行奖励等办法,有效发挥校对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为保证图书校对质量,乃至图书出版质量而努力。

3.科学控制图书出版

图书的选题质量是提高和保证图书出版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在综合出版业务发展和出版选题规划的同时,一方面,出版社要把社会效益放首位,兼顾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出版社要充分考量图书出版选题数量及其执行应与编校人员配备相适应,将编校人员的数量作为确定选题(出书)数量的制约因素列入选题通盘考虑,进而保证图书校对质量。

4.注重校对人员培养

校对人员的专业素质与图书校对质量呈正相关的关系。出版社应注重对校对人员的培养。(1)制定校对人员的短期培训和长期培养规划,科学、合理、有序进行校对队伍建设。(2)面向编校人员,定期组织业务学习,请资深编校人员和出版专家学者讲授编校业务知识、传授编校经验。(3)定期开展工作交流和研讨,组织校对人员对校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讨,总结工作的共性问题和校对规律,不断提高校对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校对水平。

(二)从校对人员层面来讲

1.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强责任意识

(1)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校对人员作为图书校对质量的“把关者”,要时刻保持自身的政治敏锐性,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在校对工作中始终保持对政治性、政策性以及其他敏感性内容的高度关注,为保证图书内容和编校质量尽职尽责。

(2)要有敬业奉献的品德。敬业奉献是对校对人员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校对工作的专业性、专注性、周期性等特点都决定了校对人员要保持一份对工作的执着,具有敬业奉献的品德。只有这样,校对人员才能切实做好图书的校对工作。

(3)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观念。校对工作在图书出版环节中的明确定位决定了校对人员在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职责。校对人员应努力培养自己的“工匠精神”,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观念,并将这种精神和观念贯穿于校对工作,切实保证图书校对质量。

(4)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图书出版环节中,校对工作的内容及其专业性要求校对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如具有较强的忍耐力,要静得下文字心,耐得住流程往复,经得起内容推敲,同时,避免懈怠和疏忽大意的心理。

2.刻苦钻研业务,提高校对的准确度和工作效率

首先,校对人员必须熟悉出版业务和编校业务,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各种校对方法,最大限度地消灭校样中的差错。其次,校对人员在校对工作中要刻苦钻研业务,善于总结校对经验,不断提高消灭校样差错的能力。最后,校对人员应树立现代校对理念,积极探索书稿介质电子化的校对方法和技术,学会并熟练运用新型校对工具,提高校对的准确率,保证校对质量。

3.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文化素质

当今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后,校对工作发生巨大变化。在校对工作中,校对人员不仅要对书稿内容的版式、文字等进行“校异同”,更肩负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进行“校是非”的职责。为此,校对人员应该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和不断自我提高的学习习惯;要结合校对工作实际,阅读一些相关或相近的参考书籍,勤查字词典,正确掌握常用的字词、成语用法;要了解和掌握国际、国内时事政治、各地的风土人情、流行网络语言等内容,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以保证图书校对质量。

4.正确处理编校关系,建立“编校合作”的质量保障机制

编辑和校对作为两个相互独立又不可分割的工作环节,在图书出版过程中,两者所担负的职责是不同的。编辑的工作重点是审查书稿的内容和出版价值,鉴别书稿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等方面是否达到出版要求,并对书稿进行修改和文字加工等工作。校对的工作重点则如前文所述,经历了一个由“校异同”到“校是非”演进的过程。当前,在校对工作中,校对人员既要承担“校异同”的职责,更要担负“校是非”的重任。为此,校对人员应树立现代校对理念,加强与编辑的协调和配合,逐步建立起“编校合作”的质量保障机制和“编校相长”的理念。

三、结语

校对工作是图书出版中的一道重要工序,对保证图书质量,尤其是编校质量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从出版社层面来讲,出版社应切实重视校对工作,科学合理配置编校人员,健全和完善校对管理制度,注重校对人员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从校对人员层面来讲,校对人员应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扎实的业务技能以及敬业奉献的精神品质,同时也要刻苦钻研业务,提高校对的准确度和工作效率,加强自我学习和自身文化素质,正确处理编校关系等。只有这样,出版社及其校对人员才能不断切实保证图书的校对质量,进而促进图书出版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军.出版单位“三审制”重在落实[J].出版科学,2020(04):1,21.

[2]崔庆喜.制约图书校对质量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出版科学,2006(02):29-31.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猜你喜欢
保障措施
分析企业管理会计的应用策略
基于数字化管理的架构来探讨社保档案的管理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及关键问题研究
经济类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原因及对策
网络通信技术在信息安全保障中的作用
网络通信中信息安全的保障措施
毕节试验区耕地污染治理与轮休改革对策及思路
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的保障措施研究
天津市地表水资源保护保障措施思考
浅谈在校大学生兼职权益侵权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