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朝升
摘要: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的言行、习惯、品行、学习意识等对孩子的直接影响,他影响孩子一生的各个方面。家长是孩子终身的引领者,是孩子的第一任及终身的老师。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6-259
作为农村教育工作者,了解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及其对学生的影响,采取相应的对策,对改善家庭教育,提升学生素质是极其重要的。笔者二十多年一直在农村学校一线任教,为解决工作中的困惑,从十几年前就开始研究农村的家庭问题。经研究现阶段的农村家庭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一、“留守儿童”多,家庭教育角色缺失,孩子心理不健全。
农村学校,特别是欠发达学校“留守儿童”很多,由于父母外出打工或做生意,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管带的现象非常普遍。这种隔代教育存在着许多弊端:过去家庭条件差,当时的父母极少宠爱孩子,现在祖父母把那一份宠爱加倍地给予了第三代,造成了溺爱。有些祖父母在带孙子孙女时担心出差错,所以对孩子百依百顺。过分的溺爱和迁就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遏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影响孩子个性和优秀品质的形成。
在外的农村父母们为了生计长年奔波在外,他们忽视对子女的教育。家长片面地认为,只要满足了子女对金钱的需要,孩子就会好好学习,自己也尽到了责任。可他们不知失去的家庭教育是无法用金钱弥补的,孩子被扭曲的心灵和形成的孤僻、任性、倔强的心理很难矫正,“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我对爸妈不重要”等思想观念在孩子的大脑中萌芽,要靠金钱、溺爱来补偿给子女只会适得其反。
二、家长文化低,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落后。
家长文化水平低,教育观念滞后是造成农村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几乎脱节的根本原因。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父母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注意言行,行动鲁莽,语言粗俗,在孩子面前没有表现出家长的风范,受父母影响,孩子慢慢也滋长了一些不良的想法并体现于言行举止上。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在农村家长的大脑中根深蒂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绝对权威,家长主义、命令主义等落后陈旧的思想观念,严重束缚了家长的教育思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怜天下父母心”,天下没有不疼爱子女、不期待子女成才的父母,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的家庭更是将一切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期待他们能跳出“农门”,光耀祖宗。他们是想让孩子学好,但没有具体的行动,平时对孩子的学习情况很少过问或过问方法不对。家长素质低、习惯差,家庭缺乏文化氛圍,对孩子成长负面影响。农闲时沉湎于搓麻将、打扑克、喝酒,很少看书读报。目前农民的住房及经济条件提高很快,但对精神文明投入太少,有的是一片空白。因此,孩子的作业经常完不成,孩子也容易犯错,一旦孩子犯错,家长则严加管教,轻则痛斥一顿,重则狠打一顿。家长对子女的关爱、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可以理解,可他们对子女的爱、期望、教育与时代不合。
三、家长与孩子、学校缺乏交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同步。
家长缺乏与孩子的交流,缺少对孩子正确的思想教育。同时,农村家长与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不能配合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父母与孩子心灵的沟通是实施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础。许多家长认为,他们的任务就是提供孩子吃穿,学习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许多家长认为把子女送进了学校就等于送进了“保险箱”,教育属于学校的事,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学校,培养和教育孩子属于学校的应尽之责。家长不主动与学校沟通,将孩子交到学校之后不闻不问,致使学校教育工作很难取得成效。
家庭是人才的诞生地,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的成败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未来的发展。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 “父母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放任自流,是一件‘悲哀的事情’”。只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协调发展,才能让孩子拥有一个成功的未来。针对以上问题应采取如下措施:
一、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留守孩子成长的良好氛围。
农村留守孩子问题已成为关系到我过国社会转型时期综合发展的一个特殊问题。温家宝同志任国务院总理时指示“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要求各级人员都要关心流动和留守孩子。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亲子活动,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生活趣味,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使他们成长为身心健康的一代新人。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留守孩子成长的氛围,应争取通过政府部门和一些社会组织,开展关注留守孩子的专项活动,让他们能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关爱。当父母的照顾与关心缺失时,适当地补偿留守孩子情感方面的需要和接受道德教育的需要,加强对留守孩子的家庭和对其监护人的教育指导和培训工作。
二、举办“家长学校”,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
举办定期的家庭教育讲座,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识的培训,把家长希望子女成才的迫切愿望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帮助家长形成“理性的”、“关爱的”、“民主的”家庭教育方法,使家长重视孩子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培养,促进家庭形成良好教育环境。增强家庭的文化教育氛围,要求家长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经常查看孩子的作业,帮助孩子形成自觉学习的态度。改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认真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做好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使孩子在家庭中愉快、健康地成长,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三、加强家校交流,建立互通机制。
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没有家庭配合的学校教育不能完成教育任务,两者相互促进,密不可分。可以通过适时召开家长会或让教师家访,向家长通报学校的工作和班级情况,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加强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加深家长和老师之间的理解。在家长没有意识到两者配合协调的重要性时,学校有责任主动和家长联络,从学校走出去加强和家长的交流,共同致力于孩子的教育。学校应该制定一个具体的和家长交流联系的方案,形成学校制度性的决策,将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作为学校的一项日常工作来抓,将学校的温暖、教育理念带给学生的家长,以共同完成对孩子的教育。
农村的家庭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只有这样三位一体的教育环境,才能为孩子的健康发展和农村的和谐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安民.家教家风家训 ——对新时代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提升的思考[J].中外交流,2019,(9):318.
[2]杨进喜.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成才之路,2020,(10):40-41.
山东省宁阳县鹤山镇王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