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翔辉
摘要: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想和行为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对他们的言行进行良性引导,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引导学生养成正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懂得独立自主探究的必要价值。对此,本文也将以小学阶段的学生成长为切入点,从数学课堂的设计出发,列举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培养的方法和措施,希望能够给相关教学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参考和帮助,构建更加生动的现代化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兴趣培养;方法分析
引言:
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兴趣,是个体在探究事物或者是从事某种活动中表现的心理倾向,以事物的探究和分析为前提,能够推动个体产生分析真理的内在驱动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学习动机的生成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重要内容,首先是学习的目的性,其次是认识的兴趣性。在这其中,兴趣就是引导学生展开一系列活动的动力源泉。数学作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基础,在兴趣的引导下也应当焕发出新的生机,教师应当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恐惧和抵触心理,激发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和精神。
一、坚持以身作则的原则
心理学家指出,情绪的胆怯和过度的自我批评是影响创造的敌人,勇敢和自信是个性发展最为鲜明的特征。模范教师斯霞也认为,教师要想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就必须要保持充足的耐心和热情。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爱护学生是教育技巧的核心奥秘。如果缺乏爱心和关心,就无法真正展开教学工作。无数的事实也证明,当学生得到了教师的关心和信任之后,他们的生活积极性会更加高涨,也会懂得努力学习,突破挑战,如果学生总是得到教师的责骂或者是否定,那么也会产生更多的消极和悲观情绪,这种情绪也会让学生自暴自弃,甚至限制他们一生的成长。对此,教师必须要在课堂上以身作则,用积极的言行去影响学生的思想,保持足够的耐心和热情,给予学生充足的鼓励和肯定,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被信任被认可的,积极的配合教师的各项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保证自身能够迅速进入状态。
二、设计多元化教学情景
情景始终是感染学生情绪和思维的重要工具,也是新课程追寻的主要目标。对此,教师应当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情境之中,迸发出数学的活力和美感,让学生能够挖掘出个中的乐趣,积累信心,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具体来讲,数学本身就是抽象的学科,抽象知识的分析必然离不开思维的运作,思维也离不开实际操作。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出实践类的情景,让学生能够动手锻炼自己的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物化吸收。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实物模型或者是图形,引导学生观察知识的发展规律用看一看或者是想一想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另外,教师也可以设计出趣味性的情境。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他们对外界的感知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着自己的主观意识,对新奇事物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会更加旺盛,喜欢做游戏,喜欢听故事。所以,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设计出趣味性的小游戏,例如,在学习与等可能性有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出公平的游戏,为学生讲解游戏的规则,把重点放在规则的平等上,这样也可以引导学生把游戏和数学知识联想到一起。再者,教师也可以通过儿歌去调动学生的思维,儿歌音韵和谐,并且语句简洁明朗,容易记忆,能够无形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和理解,例如在学习大于和小于的知识,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记忆:开口对大数;尖尖对小数,并引导学生运用到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去。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通过表演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在课堂上开展一些情境类的模拟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与此同时,数学知识本身就是对生活中各种现象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教师需要从生活中汲取有效的資源和信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和所想,从生活中寻找解题的方法,获得更多的亲切感和熟悉感。也就是说,教师应当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用亲身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利用数学知识进行思考,这样也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1]。另外,教师也可以把握好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主动性,产生更加新颖和独到的见解,针对问题提出质疑,甚至是批判,各抒己见。例如,在学习比较数的大小时,教师可以把班内的学生分成两个大组,派出特定的学生代表抽取数字卡片,组成一个4位数,引导学生比较大小,这种比赛的形式可以不知不觉中调动起学生的好胜心,让他们分析出数字大小比较的法则,主动建构框架和体系。同时,教师也可以在班内设计出口算比赛,应用题比赛,小组接力比赛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技术
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的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在这其中,教学领域也自然不会例外。对此,教师也需要把握好多媒体的优势和特点,收集更加多元化的教学素材,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象性的内容展现到学生面前,融入图形,文字,影像,声音,动画等多种资料,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手脑并用。例如,在学习语言的面积计算有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出圆面积推导的过程,先把一个圆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用红色和蓝色分别代替,再把两个半圆分成8个相等的小扇形,让小扇形从园中飞出来,排成两列,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的闪烁显示,再次进行16分32份等份的方法分割,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也会发现,等分的份数越多,组合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由此,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建立圆半径的概念,分析圆周长的一半和所拼成长方形的长与宽之间的联系,最终得到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为学生设计出趣味性的题目,检验学生当堂的学习成果,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出学生的兴趣[2]。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持续性推动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兴趣的培养是合理且必要的举动,这是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应有之策,也是完善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措施。本文通过言行的引导,情境的多元化设计,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这三个角度,论述了兴趣培养的方法,充分结合了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与实践上的可行性,能够作为教师的参考依据。在未来,教师也应当构建更加完善的多元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商晓丽.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 中华少年, 2019:230.
[2] 马正奎. 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20, 000(005):95,99.
陕西省韩城市新城区第六小学,71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