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疫情中舆情引导与网络信息治理研究

2021-09-10 07:22周祎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舆情引导重大疫情新冠肺炎疫情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推广与普及,网络平台成为公众议论社会问题的主要阵地。多媒体时代信息繁杂,真假难辨,网络舆情容易引发社会问题。文章基于新冠肺炎疫情,提出完善舆情引导机制、明确主体权责、坚持正确发声等舆情引导措施,旨在为该类事件的舆情引导提供参考,营造良好的网络信息环境,更好地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关键词:重大疫情;舆情引导;网络信息治理;新冠肺炎疫情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5-0080-02

2020年春节,正值新冠肺炎在全国范围内肆虐之际,公众对此事的关注度与日俱增,各种舆情信息铺天盖地,一些网民利用大众在疫情中的疑病、从众、恐慌与焦虑的心理,散布了许多与事实不符的言论,一时间造成网络秩序混乱。因此,在重大疫情中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已迫在眉睫。

一、重大疫情成为热点舆情事件的原因

重大疫情成为热点舆情事件,究其原因有四:第一,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为舆情信息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网络社会,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微博、微信、QQ等信息传播平台迅速成为新闻传播的主要渠道,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第二,随着社会飞速发展,人们对于“吃、穿、住、行都能放心,身心健康,实现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加强烈,而重大疫情的暴发触及了公众的敏感神经,使其产生的恐慌、压抑和不安全感急需得到释放;第三,重大疫情网络舆情影响具有反复性,人们通过新冠肺炎疫情可以联系到以往的传染病疫情,同类事件的爆发容易引起连锁反应;第四,重大疫情关乎社会福祉,与公众的切身利益与生命安全紧密相连。

二、重大疫情中产生的舆情危机表现

(一)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下降

重大疫情与社会稳定紧密相关。政府在应对危机与风险的过程中,能否及时透明地发声,是评价政府公信力强弱的一大标准。应对危机时,政府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就可以增强公众的认同感;反之,则会丧失公信力,引发一系列舆情讨论。在重大疫情面前,网络是网民发泄情绪的主要阵地。网民可以时刻在网络上监督政府行为,只要政府在疫情防控中表现不当就会引起公众的不满,产生信任危机。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疫情“吹哨人”李文亮医生遭训诫,大量负面信息扑面而来,使得地方政府遭受了公众的广泛质疑。这不仅造成了政府公信力下降,也导致了舆论的尖锐化。

(二)网络谣言层出不穷

我国网民数量极其庞大,素质参差不齐。网民的社会经验、知识水平、价值取向的不同直接影响着网民对于信息的认知和理解。面对舆情事件,部分网民难免会理性不足,加之网络舆情传播具有自发性,容易引起恐慌情绪的传播,网络言论容易產生极端化、非理性化的现象,造成舆情信息被过分解读甚至被扭曲。除此之外,绝大部分网民为青年人,他们善于在网络表达自身诉求,会在网络中寻求压力的释放,这也导致网络舆情危机的出现具有不可控性,网络谣言也随之诞生。网络信息的接收者同样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只要有人散布谣言,一传十,十传百,便很可能滋生出社会不稳定因素。在重大疫情面前,网络谣言的传播不仅加剧了公众的恐慌,还对社会稳定、网络信息治理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三)公众恐慌行为出现

公众的恐慌行为是公众对于恐慌情绪的正面回应,是一种自发性的行为表现。在重大疫情中,网络舆情容易诱发网民的极端化思想,点燃新的舆论导火线。尤其是在网络谣言已经产生的情况下,公众更容易产生极端化的恐慌行为。比如,疫情中人们对于双黄连抢购热潮的舆情讨论、双黄连抑制的不是“病毒”而是“智商”的舆情传播,都是公众对恐慌的一种回应,是网络舆情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重大疫情中政府处理舆情危机存在的问题

(一)反应迟缓,舆情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已经建立了庞大的网络系统,网络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也在逐步完善。但是,不管从群体事件、公共安全事件还是社会事件,我们都必须领悟到一个道理——网络平台正在成为舆情危机的发酵地。因此要重视初始阶段的网络舆情管控,加快舆情引导步伐。

重大疫情中,各种相关信息的转发与跟帖,使舆情信息快速发酵,政府的任何言行都会暴露在公众面前。政府是社会矛盾的管理者与调节者,相比于疫情本身,公众更加重视的是政府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政府有责任在掌握全面信息之后第一时间作出回应。舆情发生之后,相关部门需高度重视突发状况的网络舆情管理,妥善防范化解各种矛盾风险,而不是无视舆情的发酵。

(二)鸵鸟政策,处理舆情办法欠妥

鸵鸟政策也就是“三不”政策,即不解释、不回应、不理睬。现在仍有个别官员对媒体是防范的、消极的、被动的,他们不会用现代的方式善待和运用媒体,要不然就是“把它管住”,要不然就是“随它而去”。然而现在 “少说话”“不说话”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态势了[1]。

舆情发生之后,政府只有化被动为主动,妥善处理舆情信息,才能消除信任危机,获得更强的认同感。

(三)一再否认,舆情引导失去优先权

一方面,受传统政绩评价体系的影响,报喜不报忧;另一方面,受传统功利主义思想影响,存在侥幸心理,试图逃避责任,导致了重大疫情中的一再否认。网络不仅是民意的汇集平台也是政府进行舆论引导的平台。有关部门在面对突发状况时的一再否认等于放弃舆情的优先引导权,这给舆情危机的爆发提供了契机。有关部门只有改变一再否认的做法,掌握舆情引导优先权,才能把舆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四、重大疫情中舆情引导与网络信息治理的有效路径

(一)建立舆情预警机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重大疫情下的网络舆情相对于其他事件的网络舆情来说发展较快,影响较大,因此,政府在思想上需重视突发状况的网络舆情,增强忧患意识,建立完备的舆情预警机制,提高舆情危机的监测能力和防护意识。

(二)信息处理妥善透明,构建明确的权责体系

新时代的国家治理必须体现现代化建设,要改变传统的功利主义思想,改变政绩观。人民健康是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民生问题、安全问题不能急功近利。重大疫情中,利己主义的鸵鸟政策显然违背了现代化的国家治理观,保证信息公开透明在增加政府公信力的同時也是平息网络舆情最有效的途径。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社会灾害,信息透明都是稳定人心、避免横生枝节的有力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压实互联网企业的主体责任,决不能让互联网成为传播有害信息、造谣生事的平台。要加强互联网行业自律,调动网民积极性,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治理”[2]。在重大疫情中,网络舆情处理涉及政府部门、新闻媒体、企业组织等各个方面,单一部门往往会出现形式化问题,这就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加强沟通。另外,必须明确政府部门、新闻媒体、网民在网络舆情中各自扮演的角色,平衡好权责主体之间的关系。政府不仅要利用好主流媒体,还要注意与网民的沟通方式,真实坦诚地进行舆情引导,明确“谁管理,谁负责”的权责体系。

(三)积极正确发声,加强网络法治化建设

作为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新闻媒体肩负着新闻传播、引导舆论以及服务大局等职责[3],因此要坚持积极正确发声。一方面,政府需要与新闻媒体打好交道,实事求是,营造主流舆论思想;另一方面,要与自媒体平等合作,加强网络媒体对舆论的引导力,坚持新闻专业主义,避免公众对事实的歪曲解读与非理性的情绪发泄。

网络空间是亿万网民共同的精神家园,是各种利益的交织场[4]。重大疫情中,网络谣言对于舆情引导危害重大,多当下数自媒体还未实行实名制,无中生有、恶意曲解、肆意造谣的现象给舆情引导工作增加了不少难度。因此,政府需要加强法制监管,督促自媒体加强技术创新,加快网络实名制步伐。对于恶意散布谣言、制造恐慌的网民及媒体,要运用法律进行严惩。

五、结语

网络社会下,众口难调,负面网络舆情的危害不亚于一个社会事件的危害,积极引导网络舆情,维护公共网络安全,加强网络信息治理,对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因此,要不断完善舆情引导机制,妥善处理舆情信息,明确权责主体,积极正确发声,加快网络法治化建设步伐,共筑清朗的网络空间。

参考文献:

[1] 马静.网络舆情:忌用鸵鸟政策应对——专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喻国明[J].人民论坛,2011(33):22-23.

[2] 习近平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强调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历史机遇自主创新推进网络强国建设[J].中国共青团,2018(05):4-6.

[3] 向春秀.“政贵有恒”理念在新闻媒体党建工作中的融入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5,6(10):277.

[4] 支振锋.光明时评:织密清朗网络空间的规则之网[EB/OL].人民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 s?id=1655202522481679296&wfr=spider&for=pc,2020-01-09.

作者简介:周祎(1996—),女,湖南永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舆情引导重大疫情新冠肺炎疫情
总体安全观下的中国重大疫情安全治理战略研究
农村基层党组织在重大疫情防控中的作用研究
重大疫情背景下农村地区应急管理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国家治理任务
新冠肺炎疫情早期科学研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公共治理机制:信息、决策与执行
新冠肺炎疫区高校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与行为应对
公共卫生学科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凸显
如何进行突发事件中的舆情引导
2011至2015突发事件中的政务微博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