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玉华 钱淑芳
摘要:将数字动画运用到主旋律纪录片中,不仅能丰富主旋律纪录片的视觉表现手法,更能使受众对主旋律纪录片有新的关注与认识。本文基于2018年以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推选的国产主旋律纪录片,对其中采用数字动画的影片进行类型与表现分析。数字动画与纪录片的深度融合,丰富了主旋律纪录片创作的数字表达方式,提升了主旋律纪录片的传播力。
关键词:数字动画;主旋律纪录片;模拟;再现;复原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5-0027-02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内蒙古自治区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数字动画在主旋律纪录片中的应用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20191225R;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数字动画在主旋律纪录片中的应用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XJJS19085
2018年5月,为充分发挥主旋律纪录片的示范性与引导性,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围绕新时代党和国家历史性变革与历史性成就、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为要求,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推选了第一批60部国产主旋律纪录片,在全国各卫视、频道重点向社会展播,同年推出第二批41部、第三批42部、第四批58部主旋律纪录片在中国纪录片网和“纪录中国”APP移动平台向社会展播;2019年3月,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鼓励创作更好的国产纪录片,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又推选第一批73部、第二批41部、第三批37部、第四批80部主旋律纪录片向全国推荐展映。
主旋律纪录片担负着弘扬主流意识形态、聚焦社会发展、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能够激起观众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在创作手法上,人们心存旧有理念,主旋律纪录片的创作多为气势磅礴的宏观叙事,技术手法上也多以解说词带动画面,很难让观众走心。当下的主旋律纪录片基本摒弃了这些刻板的制作方法,尤其是在新技术的使用上,更是探索出了新的创作方向,本文主要探讨的就是主旋律纪录片中数字动画技术运用的类型和作用。
“每当一个电影导演把他的注意中心转移到一个历史题材或试图踏入幻想的王国时,他便有违反电影手段的基本特性的危险。”[1]在克拉考尔看来,将历史或不存在的世界搬上银幕,呈现在观众面前,是存在某种危险的。然而,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下,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这种危险正在被逼真的技术消解。21世纪初,《大唐西游记》《圆明园》《故宫》《大明宫》等纪录片就曾尝试通过数字动画技术展现建筑的恢宏和曾经的繁华。而今随着计算机图形技术的突飞猛进发展,数字动画合成技术、二维动画、三维动画、虚拟现实技术被更多地运用于主旋律纪录片的创作中,成为历史及抽象世界样貌还原的重要手段,极大地丰富了主旋律纪录片创作的艺术形式,强化了主旋律纪录片的正能量表达。从这些纪录片中大体可以归纳出数字动画的三种实现类型:模拟、再现和复原,而三者又分别体现在科学类、历史类和场景复原当中。
一、模拟:将抽象的“道理”具象化
数字技术的运用,开拓了主旋律纪录片的创作空间,尤其是虚拟性数字技术更是强化了主旋律纪录片的表达效果。
在纪录片《习近平治国方略:中国这五年》中,面对比较复杂的内容与拍摄环境窘迫,很难实现现场拍摄,于是,创作者通过数字动画的形式来完成。在纪录片中,刀削般狭窄的擦耳岩绝壁只能容纳单人通行,拍摄团队无法在绝壁上跟拍,面对险境,创作者采用三维场景动画,同时建造人物模型,模拟人在绝壁小路上行走,将擦耳岩绝壁的险峻陡立360°展示出来,同时又模拟出在狭窄小路上人寸步难行的状态。这样的结合,使观众充分感受到了擦耳岩绝壁的险峻。
在抽象、晦涩、看不见摸不着的科学面前,数字动画实现了科学视觉化。如纪录片《优雅的宇宙》执行制片人保拉所说:“决定去使用动画,并且决定大量地使用,完全是基于进程的考虑,因为当你制作的是关于弦定理的物体时,当你考虑的东西完全看不见的时候,你只能选择想象。我不知道除了使用比喻和动画等手段,我还有什么其他的选择。”[2]在面临一个科学问题令观众无法理解和想象的时候,数字画面就是最好的选择,尤其是针对科技题材的主旋律纪录片,通过数字动画实现生动的模拟,将抽象具体化、将理论可视化,才更容易使观众心领神会。
数字动画在主旋律纪录片中呈现的虚拟真实艺术化表现形式,通过数字动画模拟的形式克服了现实拍摄中的局限性,弥补了讲述和发掘历史时的内容缺失,更加逼真地表达了历史。正如荷兰纪录片大师尤里斯·伊文思所认为的“在纪录片领域里,往往更多地要求靠画面来表现”[3]。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复原再现“真实”历史画面,既是一种艺术真实,更是一种审美体验,增强了纪录片表达的效果。
二、再现:让历史“鲜活”起来
采用数字动画实现再现效果,多集中在历史题材的主旋律纪录片中。数字视觉表现手段除了三维动画和二维动画之外,更多运用的是电子手绘和特效合成。电子手绘取代传统手绘的纸张绘画,手绘成品可以直接通过数字技术传输到制作软件中,然后再使用合成软件对手绘进行二次加工,极大地缩短了制作周期和工序。在纪录片《中国一九二七》中,通過生动精巧的电子手绘,展现了纷乱和灰暗的战争场景,战场上每个人物的神态、动作异常逼真,一幅幅黑白手绘画面上,点缀着旗帜和血液的鲜红色。战争的残忍、炮火的无情、军人的英勇,鲜活地呈现在屏幕上。用黑白素描做成动画,仿佛那段黑白历史一下子“鲜活”起来,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在这一批主旋律纪录片中,有许多影片都采用了这种数字动画创作形式,绘画风格各不相同,比如速写、水墨、工笔、简笔、漫画,这些不同的绘画风格在《从井冈山到闽西》《齐鲁家风》《祁连王传奇》《有个学校叫南开》《长江》《过台湾》等影片中都各有表现。无论是战争场景的描述,还是和平世界中的英雄颂歌,这些电子手绘都承载了普通纪录片拍摄不能够承载的内容和意义。在重现历史、表现今天、展望未来中,发挥了数字动画应有的作用。
在让历史“鲜活”起来的表现方法上,尽管许多影片采用平面绘画居多,但并没有否定三维动画的再现效果。在《海洋赤子——周起元》中,就使用了大量三维动画,视觉效果极其细腻、很有质感,渲染也格外逼真。比如其中几个镜头讲述的是《东西洋考》里的内容,为了烘托这本书,整个房间里的布置都是通过建模完成的,通过运用模拟光照,桌椅、地图画面感十分真切,当打开这本书时,其中呈现的印刷残缺感、字里行间笔触的深浅程度以及纸张破损泛黄的质感,都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再如周起元望向月港讲述月港等场景对动画的运用,更是生动可感。以动画形式情景再现的意义是与观众达到心灵共鸣,因此采用何种动画形式进行视觉呈现并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并通过这种方式使观众自发观照内心,与观众达到“同声相应”,才能达到运用数字动画的真实目的。
三、复原:让人们感受“曾经的存在”
在主旋律纪录片创作中,除了使用模拟和再现的形式之外,还有一种重要的形式,那就是复原。“对于影像所不能表现的事物,人们往往会通过曲折的方法‘挖地三尺’也要把影响媒体与对象之间的索引关系建立起来。”[4]
创作者根据相关资料进行发掘、追溯、推演,复原当年的原风原貌,是纪录片创作中的一种重要手法。一般而言,复原多采用三维建筑动画,比如消失的古建筑的复原,通常是用三维软件将建筑的外观形状搭建出来,通过搭建布景、添加材质、照明灯光、K关键帧等动画表现方法,复原曾经真实存在的建筑。为了营造更逼真的效果,有时还将建筑置于人物活动场景中,通过丰富的人物动画进行侧面烘托。林达·威廉姆斯认为:“纪录片可以而且应该采取一切虚构手段与策略以达到真实。”[5]数字技术营造的虚拟意境,是对现实的阐释,是将历史生活通过艺术加工创作,还原历史真实,打破想象与现实的边界。比如《海洋赤子——周起元》中周起元在月港港口站在高处观看月港运输货物的场景,海面波光粼粼,夕阳西下,工人们搬运着货物,这些场景均由三维动画制作而成,气氛自然,作为整部影片的小动画插曲,制作非常精密,它作为点缀内容,形式上没有越界,思想也没有因此而湮没。不论是感受建筑的气势恢宏,还是感受残垣断壁后的沉沦,又或是感受残缺历史的脉络,不可否认的是,数字动画的复原技术是把观众带进历史的艺术“桥梁”。
四、结语
主旋律纪录片播放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将数字动画运用到主旋律纪录片中,不仅丰富了主旋律纪录片的视觉表现手法,更使观众对主旋律纪录片有了全新的关注与认识。数字动画助力主旋律纪录片创作,使科学、历史以及英雄故事更加清晰、生动、可感,促进观众的接受和优化观众的体验,从而实现主旋律纪录片最大化和最优化传播。
参考文献:
[1] [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M].邵牧君,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107.
[2] 万彬彬.科学纪录片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180.
[3] 周兰.纪录片——影像对历史的传播[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175.
[4] 聶鑫如.什么是动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107.
[5] 姚洪磊.纪录片审美经验现象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15.
作者简介:霍玉华(1992—),女,河北衡水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纪录片。
钱淑芳(1968—),女,内蒙古通辽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影视动画与数字媒体艺术、民族影视艺术、纪实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