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院技能技巧课“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研讨与实践》教学圈建设情况报告(上)

2021-09-10 07:42陈曦
乐器 2021年5期
关键词:对分课堂核心素养

陈曦

摘要:音乐学院技能技巧课一直延续着传统的“口传心授”讲授法教学模式,这种上课模式显然不能满足现今高等院校班级授课制的实际需求,因此将“对分课堂”融入音乐学院技能技巧课程显得十分迫切。此文通过对教学问题的描述、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及解决教学问题方法的探讨,说明应在音乐类课堂上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常态化,以期达到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对分课堂  教学程序  核心素养

《音乐学院技能技巧课“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研讨与实践》教学圈项目,成员共有3人,男教师2人,女教师1人,是韶关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器乐、声乐、钢琴的一线教师,担任技能技巧课的教学任务。自成立教学圈后,执行《韶关学院教师教学圈管理暂行规定》,认真制定和开展各项活动。各成员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讨论、共同实践、共同进步,将对分课堂应用到音乐与舞蹈学院技能技巧课堂,收获颇丰。现对教学圈建设情况总结如下:

一、教学问题描述

技能技巧课是音乐与舞蹈学院的核心课程,是支撑音乐学科发展的重要课程。音乐类课程涉及到理论和实际练习两部分,占用课时比重最高的就是技能技巧教学。音乐技能技巧教学对于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能够让他们深入感知音乐之美,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在我国音乐学院技能技巧教学实际中,随着教学内容的演变与招生人数的扩充,教学方式却没能进行突破。传统的音乐技能技巧教学“一对一”的授课模式对于教师来说是根深蒂固的,如何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是现如今教学的重点所在。

音乐与舞蹈学院的学生由于其专业特殊性需要大量的时间在琴房练声、练琴、练舞,因此他们阅读和写作的时间被大大压缩,大部分学生的文字基本功和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薄弱,课堂上大家只动手、不动口、不动笔的现象较为普遍,独立自主学习能力不够强,逻辑思维能力亟待提升。如今主要面临以下两大问题:

1.以往的“师徒传承”式教学不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高等院校扩招使得音乐与舞蹈学院没办法保证以往的“一对一”小课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小组课和小班课教学。而教育是有着巨大的惯性的,大部分教师在上小组课或小班课时仍沿用以往的“一对一”模式,不同的是面对多人同时上课,教师把他们变成了多个“一对一”课堂,这样使得每位学生的上课时间被缩减,而教师又不堪重负,常常拖堂。解决这一困境的有效办法是引入“对分课堂”,面对小组课或小班课,“对分课堂”才是现代班级化教学应采用的教学模式。教师统一讲授,学生领悟要点后独学独练,把练习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同伴交流碰撞,解决初级问题,提炼高级问题,逐渐感受讨论的魅力。最后是全班交流和教师答疑。这一流程如果操作得当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既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又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

以往“一对一”教学针对的应当是培养演奏家、歌唱家的精英教育。一个顶尖的演奏者和演唱者确实需要大量的单独训练和指导。但即便是精英教育,我们也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纵观近年来的各种央视大赛,选手们技巧精湛、表演成熟,但或多或少都存留着其师傅的影子。导师痕迹过重、没有个人风格、千篇一律成为了近来最受人们诟病的话题。

那到底是什么导致了一流的教师教一流的学生却不太容易得到一流的效果?教学圈成员通过讨论得出还是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本身的问题。在我们的原有认知中,一名教师要将教学内容讲的越细致越透彻才是名好老师,而在艺术教学实践中这种做法容易让学生成为教师的复刻版,缺乏独立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对分课堂”颠覆了“好老师”这一标准,要求教师精讲留白,只给学生引导和启发,适时调整教师主导者为旁观者角色,给予学生充分信任,适时鼓励,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只有在学生自愿、主动、积极的前提下才能学有所成,因此在音乐与舞蹈学院技能技巧课中践行“对分课堂”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2.学生文化基础薄弱不利于成为优秀的中小学音乐教师

现今的音乐教育除少数几所音乐学院外,大部分综合类高校的音乐专业都是为了培养音乐教师而存在的。成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除了要具备专业的技能技巧和扎实的基本功外还需要:①人际协调能力即与人沟通交流顺畅无障碍,能够很好的处理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的能力;②流畅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③具有逻辑性的文字书写能力。

以上这三点,学生在以往的日常教学中都无法得到有效的锻炼,教师和学生关注的核心几乎都在技术训练和乐曲情感处理上,如何解决发声、发音和手指独立性等等问题上,基本上忽略了除技术外的一些必备技能。而在“对分课堂”的教学中正是训练学生这些平时容易忽略的薄弱环节。如独学,训练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组内讨论,提供了同伴交流的时间和平台,打破了学生只能向老师提问,渠道单一,向同学提问又不好意思的局面,促进了学生人际交往和共情能力。全班交流和组长发言则促进了组内合作交流,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课后的“亮、考、帮”作业则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书面写作能力。这些都是原有教学模式所不可比拟的。

基于以上两点,针对目前音乐与舞蹈学院教学改革中所存在的问题,引入“对分课堂”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既迎合了当前大学生的性格特征,又符合技能技巧课的教学特点,不仅注重了学生技能的提升,同時为学生今后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打下基础。

二、教学圈目标

1.将“对分课堂”与音乐学院技能技巧课有机结合起来

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融入到器乐、钢琴、声乐等技能技巧课堂中。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让学生对音乐与舞蹈专业中本来口传心授和一对一教学的技能技巧课程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改变之前学生只动手、不动脑、不动口、不动笔的现象。为专业课的学习和实践提供保障,为获取新知识以及提升逻辑思维和思辨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实践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五环节

音乐与舞蹈专业的学生由于其专业特殊性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技能练习,因此在人际互动、口头表达和团结合作方面缺乏课堂上的独立训练,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中深入体会讲授、内化和讨论3个过程,精确完成教师精讲、学生独立学习完成练习、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以及教师答疑5个环节。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分享权力、共担责任,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全面、健康的个性发展。

3.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有效教学

通过课堂对分、小组讨论、师生角色互换等方式提升课堂活跃度,解决学生分神、注意力不集中、回答问题不积极、课程参与度不深的情况。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器乐、声乐、钢琴课上的应用拟解决学生练琴、练声不积极,回课效果差的问题。提升音乐学院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除了能够吹拉弹唱还要能够较为客观、准确的评价他人,为学生今后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小学教师打牢基础。将当堂对分与“4F”引导讨论法相结合,创造音乐课堂的趣味性,解决课堂气氛沉闷的现象,提升有效教学。

三、解决的教学问题:

1.在音乐学院技能技巧课堂践行“对分课堂”教学程序

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类似传统课堂,对分课堂强调先教后学,教师讲授在先,学生学习在后。类似讨论式课堂,对分课堂强调生生、师生互动,鼓励自主性学习。只有精确执行其教学程序,才能确保教学质量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音乐与舞蹈学院传统的技能技巧课上,大部分教师实行的是“一对一”小课式授课。这基本是一个单项的传输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直是被动的,是等待检验和批判的。其流程是讲授—练习—纠错—练习—回课,下一次课的流程是:回课—纠错—练习—讲授—练习,如此循环往复。技巧类小课的优点是针对性强,对于每一位同学的优缺点教师能够尽可能的掌握,并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制定相关教学策略。可是在现行的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的高等院校教学制度下,小课的缺点也显而易见,那就是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到每一位学生。以韶关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为例,高等院校扩招后,现阶段学院已经取消完全的一对一小课,取而代之的是小组课和小班课教学。那么同样的一节课45分钟的时间,大部分的技能技巧课老师则采用的是将其拆分为多个“一对一”课堂,例如每组5名学生,45分钟的时间大约每名同学占时9分钟,在这9分钟内完成回课、纠错、练习、讲授、练习等环节显然是不太现实的,这也造成了大量教师容易拖堂的现象,且容易使教师的教学负担增重、教学压力加大。

践行“对分课堂”教学程序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对于小组课和小班课,教师统一精讲,然后学生独学+练习。独学过后的讨论环节,学生可以将心中疑问与同伴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其实许多初级问题已经得到解决,这样既解决了学生的个性问题又避免了教师重复多次劳动,省时省力,提高效率。小组讨论后每个小组推选一名发言人总结本组的问题再进行全班讨论,这样就由原来讲授式课堂模式所导致的个人竞争转化为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这不仅团结了同学之间的关系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最后,教师选取全班具有代表性的共性问题进行解答,既节省了时间又顾及到了全班同学,既有针对性又有全面性,兼具共性和个性,两全其美。

对于每一个技巧性知识点,教师在讲授環节,基本不向学生提问,也不组织讨论,而是通过单向讲授,介绍教学内容的框架、重点和难点,不覆盖细节。在讲授和讨论两个环节之间,学生有固定的时间去观看视频、阅读教材和完成练习,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能力、需求,在适合自己的时间,以最适合的方式方法,深入理解,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和吸收。内化和吸收要求独立完成,不能与同学或者教师进行讨论和交流。讲授和讨论过程也存在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不过不够集中和纯粹。内化强调有自我掌控的个体学习。

在讨论环节,教师开始上课后不做讲授,立刻让学生分组,通常4人一组,进行讨论。讨论主要针对教师上次课的讲授内容和学生的内化阶段的学习结果进行。然后,学生分享自己的体会、收获和困惑,相互答疑、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把普遍性的问题记录下来。小组讨论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对小组讨论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最后进行总结。

在将近一年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对于对分课堂的普遍认可度较高,能够接受这样的课堂模式并为之调整自身的学习计划。尤其是最近一学期的线上授课,通过微信群的交流,不少学生反映之前未发现自己能够表达如此清晰的观点和组织具有清晰逻辑性的语言。

猜你喜欢
对分课堂核心素养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英语课外作业设置
浅谈信息化平台背景下“对分课堂”的教学意义及思考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电影史课程中的应用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