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随外语教学进入后方法时代,外语教学法的价值及地位受到质疑。本文从后方法外语教学理论视角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方法产出导向法进行分析,得出外语教学迈入后方法时代后也不能完全摈弃外语教学法,本土化的外语教学法更符合后方法理论中外语教学的三个原则:特定性、可用性及实践性;并总结了后方法时代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向,发挥好教师在外语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推动后方法时代的外语教学发展。
【关键词】外语教学;后方法时代;产出导向法;教师专业发展
回顾整个外语教学研究及发展的历史,教育方法的探讨是主流,经历了从流派纷呈到多元并存的局面,人们一直在寻求最有效的外语教学方法,但各种方法都未能完美地解决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此,针对这种局面的出现,一些国外学者提出外语教学进入了“后方法时代”,Kumaravadivelu甚至提出了未来几乎不可能创造出全新的方法,声称“方法已经死亡”(The death of the Method)[1]。然而,在这样的潮流之下,中国学者文秋芳创建了“产出导向法”,并分析了该方法蕴含的中国特色,创建了产出导向法体系[3][4][5]。这是否意味着后方法时代要摈弃新的教学方法?新方法与后方法时代理念相违背吗?以及在后方法时代背景之下,面对本土化外语教学法的产生,外语教师应该如何提升自己的专业化发展?这也是本文要回答的三个问题。
一、后方法外语教学理论
“后方法”外语教学理论主要包括三个基本理念,三个基本参量,以及十个宏观策略。首先,后方法并非另一可替代的方法,而是方法的一种替代[1]。其主张走出传统的固定教学模式,超越教学法思想的局限,重视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知识,发展教师个人潜力。第二,后方法教学理论具有三个教学参数,这使得其与方法的概念相区分,包括:特定性,实践性和可行性。三大原则相辅相成,相互交织,共同形成了后方法教学理论的基础。第三,Kumaravadivelu在三个参数的基础上提出了宏观策略框架,将其作为大原则,在大原则之下是教师可以构建的微观策略,教师在教学中结合三个参量和具体教学语境,构建调整自己的教学实践。十条宏观策略分别是:学习机会最大化、促进协商式互动、认识错配最小化、激活直觉启发式教学、提高语言意识、语言输入语境化、综合教授各项语言技能、促进学习者自主性、确保社会关联性和增强文化意识[1]。可以看出,这些策略没有明显的理论流派,也不是一套新的教学方法,且呈现的外语教学不是封闭的,而是一种开放的、创造性的动态理论。
然而,纵使提出了宏观策略,外语教学之中却存在很多变量,比如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热情、兴趣以及课堂环境,加上当前教师的专业发展还有待提高,因此,笔者认为在宏观策略的指导下,教师也不一定能运用宏观策略结合具体微观课堂和教学环境产生非常有效的教学效果,很难做到特定性、实践性和可行性。因此,在中国的外语教学大环境之下,外语教学方法并非已经过时,而更重要的是有适合中国社会及教育大环境以及课堂微环境的本土化的教学方法,避免产生“生硬移植”的外语教学现象。
二、后方法时代下中国特色外语教学法
当外语教学步入后方法时代,西方仍然出现了新的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随之,以“任务型教学路径”为代表的西方外语教学法越来越受到我国外语学者和教师的关注,随后越来越多的外语教师将该方法运用到外语教学之中。由于是从国外引进到国内的教学方法,在运用此方法时,教师更多关注任务完成情况,容易忽略有效性的输入,也产生出一些问题,表现在这种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运用接受性知识的机会,但学生却仅能调用已有知识,不能有效拓展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体系,新输入的知识未能与输出相匹配。面对这样的教学现状,中国学者文秋芳则提出了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出导向法”[3][4]。“产出导向法”即使产生于后方法时代,但其与后方法时代的理念并不违背。
产出导向法其教学理念包括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文化交流和关键能力。在该理念的指导下产生了产出导向法的教学流程。其涵盖3个阶段:1)驱动;2)促成;3)评价[4][5]。第一,是输出驱动,主张产出即是语言学习的驱动力,又是语言学习的目标,产出比输入性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热情,能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第二,是输入促成,主张在输出驱动后应该适时提供能够促成产出的恰当输入,进行选择性学习;第三,是评价阶段,主张在学生完成产出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互评、自评、以及教师合作评价,把评价标准给到学生,师生共同评价产出结果。在该方法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更好的将新学与已知链接起来完成产出任务,真正做到学与用的结合,并且能够培养学生未来学习必不可少的反思评价能力。
由此可见,产出导向法作为本土化的教学方法,并不与后方法时代的教学理念相违背,其考虑到我国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具有特定性、可行性和实践性;而如何运用教学方法促进外语有效学习地发生,不将外语教学程序化和流程化,笔者认为需要更多关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后方法时代,主张教师应该起到主导作用,而教师能否主导好外语教学更多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相关,后方法时代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越来越受重视。
三、结语
伴随外语教学后方法时代的到来,研究者和教师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教学法的价值开始受到质疑。本文通过分析产生于后方法时代的本土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出导向法,得出即使外语教学进入了后方法时代,外語教学法也不能完全被摈弃。新方法的产生具有其创新性与适切性,其并不与后方法时代的理念相违背;而本土化的外语教学法更是应外语教学现状所需,其更适用于当地社会文化宏观环境与课堂微观环境,具有特定性。然而教师如何在后方法时代用好外语教学法促进外语教学,则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有密切联系;本文提出在后方法时代外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外语教学方法观;构建合理的知识与技能结构;具有科研意识,做创新型、反思型和实践型外语教师;以及要做信息化时代的现代外语教师;发挥好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推动外语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与发展。
参考文献:
[1]Kumravadivelu, B. Understanding Language Teaching: From Method to Postmethod[M]. New York & London: Routledge. 2006
[2]武和平,张维民. 后方法时代外语教学方法的重建[J]. 课程·教材·教法, 2011,31(06): 61-67.
[3]文秋芳. 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5, 47(04): 547-558+640.
[4]文秋芳. “产出导向法”的中国特色[J]. 现代外语, 2017, 40(03): 348-358+438.
李雪梅,1997年03月,女 汉族,四川简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 邮箱:17422061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