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记理论视角下迁移对词汇搭配影响的研究

2021-09-10 03:40高莹莹
文学天地 2021年5期
关键词:搭配迁移

摘要:母语迁移是指由于母语与二语的异同从而对第二语言习得所产生的影响。由于母语迁移的影响,外语学习者往往在词的搭配方面出现错误。本文试图从标记理论的角度探讨研究母语迁移对词汇搭配的影响,并重点研究标记差异与母语迁移之间的相互作用,旨在为学生发现由母语迁移的标记性导致的词汇搭配问题。

关键词:迁移;标记理论;搭配

一、引言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是学习好语言的关键。词汇学习,尤其是词汇搭配对语言学习者至关重要,是学习者习得语言最困难的部分之一。国内外关于搭配习得的研究已经做了很多,但鲜少研究从标记性角度探讨迁移与词汇搭配的关系。本文试图运用标记理论探讨迁移对英语搭配的影响,以考察它是否能有效地预测英语搭配的习得顺序。

二、标记理论

标记理论以标记概念为基础,是语言学中用以分析语言系统的一条重要原则。根据这条原则,对立的语言成分或特征被赋予不同的值,赋予正值即为有标记的,赋予负值或中和值则为无标记的。标记理论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分析语言各子系统中的标记现象来建立语言的标记模式。标记理论的基本内涵是:在语言中,相对于有标记成分而言,无标记成分更为基本,更为自然,更为常用。(樊永仙,2008)

布拉格学派提出,在两个对立的语言成分中具有某一(区别性)特征的成分是有标记的,缺少某一(区别性)特征的成分是无标记的。

在语言类型学中,标记概念是指语言成分(如屈折变化)的非对称现象。那些普遍性的或多数语言存在的特征为无标记的,而那些为某一语言特有或少数几种语言可见的特征则是有标记的。

乔姆斯基的标记理论基于普遍语法理论。根据普遍语法理论,语法规则可分为核心和边缘。核心语法规则是无标记的,这是因为它们与语言普遍性原则相一致;边缘语法规则不符合语言普遍性原则,是各个语言所特有的,因此是有标记的。

三、标记性与母语迁移

关于标记在二语习得中对迁移的影响, 一般认为,当相应的目的语内容是有标记时,母语无标记内容会发生迁移。 如英美人在理解汉语OSV结构(有 标记设置)的句子时,习惯按英语SVO结构(无标记设置)来理解这些句子,结果总是出错。当二语规则模糊不清时,学习者往往求助于母语。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当目的语与母语在类型上不一致时,尤其是当对应的母语规则是无标记时。二是在类型不确定时,这种情况出现在某一特定参数的设置因语言不同而发生变化之时,比如,副词的位置在各语言中就大不一样,学习者往往将母语结构方式套到目的语中去。

四、影响标记性差异的因素

为了确定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需要考虑标记性差异。影响搭配标记程度的因素有三个。

频率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未标记的比标记的频率高,或者至少等于标记的频率。

例:a. He killed the man.

b.It kills me to see him working so hard.

c. He killed time every day at the park.

在上例中,“杀”在a中可以看作是一个原型意义:使人或动物死亡,这也是该詞的核心意义,b中的kill指的是它的隐喻意义:使人感到烦恼和悲伤,c中的kill与它的原型意义相去甚远,意思是花时间做一些不重要的事情。众所周知,a中的“kill”在日常使用中出现频率最高,而c中的“kill”很少出现,因此b、c中的“kill”搭配比a中的“kill”更具标记性,最后一个搭配是“kill”最外围的应用,即是三个搭配中最具标记性的一个。

标记性也与搭配的限制有关。即有些搭配可以在任何情况下使用,而有些搭配只能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使用,因此后者的应用比前者更复杂,因此后者比前者更具标记性。

例:a.We stopped to drink in the beautiful scenery.

b.You should drink plenty of water.

“drink”后面一般跟代表液体的词,如水、酒、茶、牛奶等,因此B中的“饮料”是它的普通用法,未标记。然而,作者却把“drink”与“美景”搭配在一起在一起,目的是给我们一种“醉心于美景”之感。所以b中的“drink”已标记。

习语能最大限度地反映一个社会的历史、地理、政治、宗教、文化和传统,比一般的俗语更生动易懂。大多数习语中的搭配都是固定搭配,可以追溯到古老的故事或传说是不可替代的。例如,“a Roland for an Olive”,“quarrel with one’s bread and butter”。这些搭配在习语中是有标记的,尤其是对于没有相似文化背景的中国学习者来说。因此,学习者在学习英语习语的过程中,往往会借助自己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从而导致汉语的迁移(许菊,2005).

五、结语

语言中词汇项目可分为有标记或无标记,也可以根据标记程度分为轻微标记或高度标记。标记越明显,对语言学习者来说就越困难。一方面,当对应的目的语形式被标记时,学习者会将未标记的形式转移到母语中。另一方面,当对应的目的语形式没有标记时,学习者不会将标记形式迁移到母语中。因此,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输入顺序应该是从无标记到轻微标记再到高度标记。当教材和课时安排按此顺序设置时,学生可以用更少的努力取得更大的进步。这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语言习得效率,而且可以大大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利用标记理论,ESL可以预先确定学习的领域和难度,并找出适当的方法来降低难度。总之,本文对搭配的不同标记性与搭配迁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清晰的描述。这些发现也有助于我们预测中国学生在学习搭配过程中的困难。

参考文献

Chomsky & Halle. The Sound Pattern of English [M]. New York: Harper and Row,1968.

樊永仙. 标记理论及其扩展应用[J]. 中山大学学报, 2008(3):38-39.

许菊. 母语迁移的认知理据[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5(1): 160-161.

作者简介:高莹莹(1997.08—),性别 :女,民族:汉,籍贯:河南濮阳,学历:硕士研究生,单位:南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语言学。

猜你喜欢
搭配迁移
色彩在主题餐饮空间环境中的应用
浅析色彩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约翰·汤普森简易钢琴教程》教材之我见
谈物理模型在物理学习中的应用
小学数学活动经验的迁移策略
基于语料库的英语动词open的搭配研究
浅析迁移规律在足球教学中的影响
“反而”的语义韵考察
基于BYU语料库的英语专四词汇试题解析
运用迁移学习规律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