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春 肖前华 刘枢
摘 要:研究生课堂教学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教师与研究生进行知识传输与学术探讨的重要阵地。目前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大量课程一课多师。本文针对目前研究生课程“一课多师”的授课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以建立有效的评价运行机制,使“一课多师”授课方式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服务好教师和学生。
关键词:一课多师;研究生;授课模式;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19-0117-04
一、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现状
研究生课堂教学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1]。现阶段课程教学主要存在方式单一、内容不够前沿、课程设置规范化程度低、课程层级针对性不强、管理松散等一系列问题[2]。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课程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课程教学方式单一
当前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授课方式,多数趋向于采用本科生的课程教学模式,教师普遍认为研究生阶段以完成学位论文为主,课程教学仅仅是一种辅助手段。依旧采取教师授课、学生听课、课后完成作业等方式进行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发展。课程教学以向学生灌输知识为主,学生不能主动地汲取知识,课程学习的积极性较差,不能有效培养学生在研究生阶段的创新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不够前沿
当前不少研究生课程依旧采用本科课程内容大纲进行授课,存在严重的本科化倾向[3]。随着时代与科技的不断发展,许多专业的研究内容存在着大幅度的变化,大部分专业包含了基于高新产业与新兴科技的新内容、新方法。目前在研究生的教学课程中,一些知识的新内容和新发展并未融入其中,与学科发展要求至少迟缓2—3年,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研究生的需求。因此课程内容需要将“高、新、精、宽”等特点进一步融入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中。
(三)课程设置规范化程度低
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不健全、缺乏规范性的现象在高校中普遍存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某些研究生专业课程不能结合学校实际,缺乏办学特色;第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与学术型研究生区分度不大,且不同专业与方向的研究生同堂上课,培养方向針对性不强[4];第三,课程设置没有根据学校师资力量制定长远的、全面的、系统的规划,由于师资力量不足,一些课程无法开设;第四,研究生课程设置结构体系不完善,有些课程不固定,生命周期短暂,会因职业变化而调整[5]。
(四)课程层级针对性不强
当前研究生课程设置没有体现出应有的要求和特色,存在诸多缺陷,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一些相关课程之间存在授课内容重叠的现象,没有考虑学科的新发展,对前沿科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与时代脱节[6]。目前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占比不断增加,研究生个人的兴趣和专业基础被忽视,与导师的交流时间也被压缩,无法满足未来职业的需求。
(五)课程教学管理松散
研究生教学管理中存在一些导师过于重视科研的情况,没有充分准备研究生课程教学工作,影响了课程教学质量的问题。研究生部分课程的平时作业和结课考核成绩均以论文报告的形式体现,虽然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阅读了相关文献,但是大多数学生参考的小论文质量较差,对文献内容理解不到位,甚至生搬硬套,教师对此也不够重视,只要不出现雷同情况,就会给予通过,未达到相应的考核目标[7]。有些课程的管理过于松散,除了完成基本教学要求和最终考核之外,忽视了课程的过程管理,课程质量一直无法提高。
二、“一课多师”授课模式的研究
“一课多师”授课模式是针对同一门课程设置多名教师分担教学任务,根据教学任务展开联合授课,通过优势互补的方式,使课程立体化,丰富完善课程的知识体系,能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 “一课一师”模式,优势在于将一门课程项目化,设置不同的课程知识板块,有针对性地优化板块内容和教学形式,由专门教师负责并形成实践教学项目[8]。
(一)制订多师协作、共同完成的教学计划
课程的质量依托于教学团队建设,授课教师应兼具资深的专业背景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这就要求要提高教师的遴选标准,从而提高授课质量。根据教学需要,教师团队共同完善教学计划,并通过典型案例向学生展示。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协同式教学,多与学生交流,共同成长[9]。这种教学模式需要教师与学生构成一个整体,尤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要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教学,积极参与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学生自由组合成一个小组,并设置小组长专门负责组内成员的管理和督促工作。授课教师将资料提前发给组长,由组长负责组织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这样,一些易于理解的知识在课前就被学生消化吸收了,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提高了课程质量。
(二)设置多师引导、多方思考的教学模式
根据课程大纲与专业培养方案将课程分为若干专题,每个专题板块包括知识的应用背景、理论体系、发展现状及趋势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将相关的参考文献推荐给学生,并梳理重要的知识点,多名教师协同配合,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更快地理解和掌握课堂知识。在教师引导后,教师团队的其他成员可以就课堂效果进行讨论,及时发现课堂中的薄弱环节,并予以补充,从而使学生更全面地掌握知识点。学生间也可以互相探讨联合思考,深入理解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多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更加多样化、立体化,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制定多方监管、多师制约的课程质量制度
课程质量与课程管理制度息息相关,需要建立健全课程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来适应“一课多师”的教学模式。一门课程由多名教师负责,如果仅对某一名教师进行评价,是不能全面体现课程质量的。为保障“一课多师”教学质量,需要从学校监管、教师制约和学生反馈入手,对教师的授课质量进行综合考量。学校可形成教学监督小组,定期对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检查与考评,及时发现并处理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由于一门课程分解成诸多专题,某一个专题出现问题会影响整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团队内部教师之间形成制约关系,不断加强团队建设,相互监督,共同进步。通过多方监管、多师制约的课程质量制度,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四)建立多样评测、公开透明的成绩考核制度
傳统教学模式考核主要通过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和期末考核来体现,但“一课多师”教学模式将一门课程分成诸多专题,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考核制度才能适应这种教学模式。由于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资源配置各不相同,需要学校从专业实际出发进行统一调配,要做到分批分段、保质保量、有条不紊,建立并不断完善成绩考核制度,成立专门的审核小组认定成绩,之后还要进行抽检复核,保证成绩的真实性,针对存在异议的成绩,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组织专家进行复审。
综上所述,教学计划、教学模式、课程质量制度和成绩考核制度相辅相成,教学计划是课程质量的基础,教学模式和课程质量制度是课程质量的良好保障,成绩考核制度则是对课程质量的检验,四者缺一不可。
三、结语
实践证明,“一课多师”协同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有益的、积极的探索,它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整合、重组,集中教学资源,实现互动式教学,虽然给教师适应新模式带来一定的挑战,但为教师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提供了机遇,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为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的完善提供了借鉴,为提高研究生课程质量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目前,“一课多师”协同式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教学体系还不够完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并逐步完善,从而更好地服务教师和学生。
参考文献:
[1] 周磊,汪木兰,汤玉东. 探究式教学法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08):81-82.
[2] 田桂红,张一航,王汝霞,等. 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医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改革研究[J]. 卫生职业教育,2018,36(23):15-18.
[3] 蔡春芳,李义,吴萍. 提高农科硕士就业率的思考与实践——以苏州大学水产养殖专业硕士培养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0):4610-4612.
[4] 惠卉. 专业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的实践与思考[J]. 海峡科技与产业,2015(09):84-85.
[5] 李海生,范国睿. 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07):59-63.
[6] 付成华,施浩然,刘小兵,等.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地方高校水利类研究生课程体系优化[J]. 教育教学论坛,2019(04):118-119.
[7] 陆大雷,陆卫平. 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 科技创新导报,2014,11(29):141+143.
[8] 贾莉,陈保平,何小青. 环境工程学“一课多师”项目化教学模式探讨[J]. 文教资料,2017(05):186-187.
[9] 王杏飞. “多师同堂”协同教学模式的路径透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8):143-145.
(责任编辑:汪旦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