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玉萍 鞠宏伟
摘 要:在十九大会议中明确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在未来“七大发展战略”中的一個组成部分。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高度重视,为农业院校大学生择业带来了全新机遇。农业院校大学生可以对乡村振兴战略起到一定支持,对现代化农业发展有着高度的促进作用,不但可以为乡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还使其择业问题得到缓解。由于农业院校大学生在择业方面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农业院校要结合乡村振兴背景,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和整体素质。本文分析了农业院校大学生择业的困境和制约因素,并提出拓宽学生择业途径、加强社会舆论引导等学生择业农村的合理性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院校;大学生;择业观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05-0-02
一、农业院校大学生择业的困境和制约因素
(一)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渠道狭窄,形式单一化,政策保障不健全
在全民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在“三农”问题方面取得了一定进步,各方面政策逐渐完善起来。但是依然存在市场化岗位数量较少、形式也相对比较单一的问题。由于农村地区就业形式的单一化不能让农业院校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也就不能吸引更多大学生在此择业。除此之外,很多地方政府针对农业院校大学生的就业保障制度还有待完善,不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待遇不能及时落实到位等一系列问题对农业院校大学生择业产生严重影响。同时,由于城乡之间的收入差异过大,很多农业院校大学生事业不能在农村得到发展,也是影响其择业的一个主要问题。
(二)社会对农村的歧视影响较大,农业院校大学生择业的社会环境不浓厚
在农村,人们的思想根深蒂固,认为农民就应该做到自给自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面朝黄土背朝天,没有任何朝气和活力,生活环境和生存条件落后。农村跟城市比起来,各方面都比较落后,没有北上广大城市的高收入,也没有城市中的声望。在农村择业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不体面的,也是没有作为的一种表现,在父母和亲友面前觉得低人一等,甚至有的时候感觉大学是白上了一样。对于这些歧视性的影响,使农业院校大学生在农村择业的想法并不浓厚。
(三)农业院校大学生择业农村支持举措不到位,大学生择业农村的素质有待提高
在农业院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课程设置中,没有专门针对农村择业的相关知识和政策宣传及教育,对大学生择业于农村的重视程度和引导力度不足,使很多学生择业于农村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大学生所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和农村基层工作需求有着一定差距。目前高校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和科研教学,忽略了实践能力和技能的培养,使很多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相对比较落后,没有农村基层择业的相关技术。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农业院校教师在择业方面有着一定的认知偏差,对大学生择业农村的认识程度不足。
(四)农业院校大学生对农村择业缺乏正确理解,择业农村的意愿不强
很多大学生对农村的发展和就业问题了解程度不足,对其欠缺一定的正确认知。农业院校大学生对农村的了解更多来自网络和电视,很被动,没有了解农村的真实情况,因此对农村的认知程度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根据不完全统计,很多农业院校大学生在择业的时候对农村的正常了解程度并不高,所以很少有大学生愿意择业于农村,相比之下更愿意到条件比较好的大城市就业。
二、农业院校大学生择业农村的合理性对策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也为农业院校大学生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乡村振兴战略与农业院校大学生择业有着密切关系,农村为大学生提供了就业渠道,拓展了择业途径,为其展示个人才华提供了平台,帮助其实现人生价值。同时,农业院校大学生择业于农业为乡村振兴战略解决了人才需求问题,帮助改善“三农”问题,保障了农村人才支持。除此之外,对城乡之间人力资源结构进行了合理化调整。
(一)拓宽农业院校大学生农业择业的途径,建立健全农村择业的保障制度
政府部门要对农业院校大学生农村择业问题进行高度重视,制定相应的政策进行支持。我国政府要颁布一系列引导和鼓励农业院校大学生择业的举措,拓宽择业途径,提高有关福利待遇,减少城乡择业待遇存在的差距,对农业择业的大学生给予支持,建立健全农村择业的保障制度。目前农业院校大学生的择业渠道在政府部门主导的“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西部计划”和“特岗教师”等政策下逐渐丰富,为其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对此,政府部门要对政策和制度进行落实,同时还需要农村用人单位提高大学生档案和五险一金等相应的配套服务,让大学生从社会保障制度中感受到农村择业的优势,这样才能提高农业院校大学生择业农村的意愿。
(二)加强社会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农村氛围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已有四十多年,农业发展在改革开放的影响下有一定的进步和成就,使农村出现了全新改变。在2018年颁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五年以来,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得到了跨越性发展,农业供给侧结构出现了改革的新局面,农民在收入方面出现持续上升的情况,对农村的民生进行了全面的改善,脱贫攻坚取得了初步胜利,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更为显著,提升了农民的幸福感,让农村生活处于持续稳定和谐的状态。现阶段,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服务条件落后,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与城市相比差距过大,但是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发生了彻底改变,农民的生活和经济也呈现持续上升状态,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逐渐发展为特色农业农村,这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势所在。因此,政府部门和社会相关部门要利用互联网等新型科学技术对近些年农业、农村和农民出现得翻天覆地的变化进行宣传,让更多城市人了解到农村的发展现状,感受农村变化的魅力。并让农业院校大学生了解到择业农村的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使更多学生可以在毕业后积极投入农村,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贡献力量。
(三)加强农业院校大对大学生农村择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大学生的整体能力
由于长期发展,在社会和市场就业环境的影响下,高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逐渐靠近市场导向化,很多高校对大学生择业于农村进行积极引导,农村的人才培养相对重视程度明显提高。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院校要发挥服务社会的作用,将服务农村置于首要地位,加强当代大学生农村择业的相关支持力度,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农业人才。因此,农业院校在大学生择业方面的引导机制要充分发挥出来。首先,农业院校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背景,深化教育教学目标,积极引导大学生择业农村。其次,农业院校要充分认识到“三农”问题的重要性,提高大学生对其认知程度。再次,农业院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学中要增加农业择业的内容,让大学生认识到农村择业的优势,积极参与到农村的建设当中。农业院校对农村的发展关注度明显提高,对大学生择业于农村的引导程度提升,这对大学生择业于农村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农业院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增强服务乡村振兴的意识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00后”,思想方式和思維观念活跃,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超强,对自我认知强烈,但是合作意识相对比较欠缺。很多城市大学生对农业和农村的了解程度明显提高,更对农民的认知明显增强,这也是大学生愿意择业于农村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农业院校大学生要充分结合专业知识和就业形势,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进行明确、合理、正确的自我定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再加上社会观念的潜移默化,越来越多大学生开始重视乡村振兴战略,重视农村变化,对农村择业的认知程度已有了明确改善,到农村择业的意愿进行了全面提升。所以,大学生的个人成长要与社会发展进行有效结合,积极响应国家和政府部门的号召,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大众。农业院校大学生要时刻关注农村择业的优势,培养坚韧不拔和吃苦耐劳的坚强意识,在日常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增加服务乡村振兴的意识,为农村发展投入自己所学。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院校大学生择业农村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关注。因此,政府、社会、高校和大学生要共同协作,充分认识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鼓励农业院校大学生投身于农村服务当中,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可以缓解当今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为农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实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傅厚春.乡村振兴视角下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意愿分析[J].农业经济,2020(11):125-127.
[2]杨艳飞,等.乡村振兴视角下辽宁省农村青年返乡就业创业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17):236-238.
[3]刘天元.回得去的故乡:“新县城青年”择业行为与偏好的再认识[J].中国青年研究,2019(2):106-112+119.
(责任编辑:张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