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族地区家园共庆民俗传统节日的教育探析

2021-09-10 07:22孔辉君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家园共育

孔辉君

摘  要:我国民俗传统节日因悠久的文化历史和特有的文化内涵而受到教育界的青睐,家园共庆民俗传统节日已成为当下幼儿园组织民俗传统节日教育活动的一种新趋势。随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组织家园共庆民俗传统节日活动的频率越来越高,但是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探析西部民族地区家园共庆民俗传统节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对西部民族地区家园共庆民俗传统节日活动提出改进策略。

关键词:家园共育;民俗传统节日;教育探析

中图分类号:K8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05-00-02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有属于自己的民族特色文化。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相对较少,长此以往不仅会影响本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还会影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民俗传统节日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家园共育也是当下各项幼儿教育政策法规所倡导的。因此,探析西部民族地區家园共庆民俗传统节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相应的解决策略至关重要。

一、家园共庆民俗传统节日的内容

西部民族地区幼儿园开展的民俗传统节日教育活动在不同年龄班有不同的内容。小班幼儿的认知发展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小班的民俗传统节日教育活动主要是让小班幼儿对民俗传统节日有一个初步的体验。家园共庆民俗传统节日活动为的是让小班幼儿体验和父母一起在幼儿园欢度佳节的快乐。中班的民俗传统节日教育活动主要是强化幼儿对于民俗传统节日的认识,使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都有所发展。家园共庆民俗传统节日为的是让中班幼儿体验亲子合作带来的快乐。大班幼儿对民俗传统节日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因此大班幼儿对民俗传统节日的学习不再局限于民俗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而是学习一些从未接触过的新知识,如学习各民族在民俗传统节日方面的差异等。大班幼儿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学会运用已有经验去构建有关民俗传统节日的新知识,因此家园共庆民俗传统节日给大班幼儿提供了一个建构新知识、新经验的平台。

二、家园共庆民俗传统节日中存在的问题

(一)家园共庆民俗传统节日的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之间存在偏差

家园共庆民俗传统节日的教育目标强调幼儿在认知、技能、情感三方面的发展,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更注重幼儿在认知及动手操作能力方面的发展,忽略了幼儿情感方面的培养。民俗传统节日是培养家国情怀的良好时机,通过家园共庆民俗传统节日活动可以加强幼儿爱祖国、爱家人等情感方面的培养。但是当下大多数西部民族幼儿园举行的家园共庆民俗传统节日活动只是让幼儿了解一些有关民俗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或者是让家长和幼儿共同制作一些有关民俗传统节日的美食,很少涉及幼儿情感方面的培养。

(二)幼儿园开展清明节和七夕节活动的频率低

清明节和七夕节也是我国优秀民俗传统节日的一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契机,但是纵观当下幼儿园举行的民俗传统节日教育活动,不难发现大多数幼儿园举行七夕节和清明节教育活动的频率较低,清明节和七夕节的教育活动在幼儿园开展较少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幼儿对于这两种民俗传统节日的含义不是太理解;二是教师自己对清明节和七夕节的起源、风俗不太了解,存在认识上的错误,不能给幼儿讲授有关这两个节日的文化,对这两种节日采取回避的态度。

(三)家园共庆民俗传统节日教育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部分幼儿教师在家园共庆民俗传统节日活动后会收集家长的意见然后对整个活动进行评价,但是大部分家长对家园共庆民俗传统节日活动的教育目标、内容以及具体的实施步骤不了解,对活动缺乏清晰的认识,从而出现教师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或者其他家长干什么我也跟着干什么的局面,因此导致家长对家园共庆民俗传统节日活动的评价较为笼统模糊。在大力提倡教育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趋势之下,幼儿对活动的评价也是促进活动更好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但是目前在家园共庆民俗传统节日活动的评价主体中缺乏幼儿这一重要主体对活动的评价。幼儿的评价既可以让教师了解幼儿对于活动内容的掌握情况,而且还对后期改进教学活动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家园共庆民俗传统节日活动时引入幼儿的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家园共庆民俗传统节日教育活动中社会资源的利用率低下

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社会资源在幼儿园开展家园共庆民俗传统节日活动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西部民族地区因其特有的民族文化使该地区的社会资源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但是纵观当下西部民族地区幼儿园,不难发现其在举行家园共庆民俗传统节日活动时对家庭资源的利用率较高,对于社区资源的利用率相对较低。

三、家园共庆民俗传统节日的建议

(一)家园共庆民俗传统节日教育时注重幼儿情感方面的培养

教育活动的目标应从情感、技能、认知三方面来制定,在活动开展时也要尽可能达到这三方面的目标。家园共庆民俗传统节日活动的教育目标强调对幼儿情感方面的培养,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幼儿认知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幼儿情感方面的培养。情感的培养是一个隐形的过程,教师没有办法准确估量幼儿在活动中情感能力的发展,但是情感的培养在幼儿这个阶段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幼儿教师在进行家园共庆民俗传统节日活动时应采取一些措施,如创设良好的民俗传统节日氛围、给幼儿提供一些情感表达的机会或者给幼儿营造一种情感宣泄的平台,让幼儿表达自己热爱国家、关心家人的情感,从而使幼儿情感方面的能力在家园共庆民俗传统节日活动中得以发展。

(二)根据幼儿认知发展水平适当开展与清明节和七夕节有关的教育活动

幼儿教师可以在清明节和七夕节的起源、风俗、特色饮食等方面挖掘潜在的教育价值,如制作清明节特色的饮食、开展利用清明节保护生命的主题活动、对革命烈士和英雄扫墓等。在进行七夕节的教育活动时,教师可以向幼儿讲解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以及给幼儿介绍一些有关七夕节的饮食风俗、还可以举行关于制作“鹊桥”的美工活动。因此,清明节和七夕节中仍然有许多教育价值等待幼儿教师去挖掘。

(三)引导幼儿对家园共庆民俗传统节日活动进行评价

幼儿对活动的评价既可以检测幼儿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也有利于教师改进后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因此,教师在家园共庆民俗传统节日活动后,可以运用一些游戏形式如“我是小小评审员”“小小评委就是我”等来引导幼儿对家园共庆民俗传统节日活动进行评价。大中班幼儿教师也可以在家园共庆民俗传统节日活动后以“座谈会”等形式和幼儿共同讨论如何更好地改进家园共庆民俗传统节日活动。除此之外,在家园共庆民俗传统节日活动开展之前,教师也可以邀请幼儿共同商讨活动方案,让幼儿参与到活动的每个环节中,带给幼儿更深刻的活动体验,为后期幼儿对活动的评价打好基础,从而促进家园共庆民俗传统节日活动有更好的发展。

(四)幼儿教师引导家长对活动的评价朝着明确化、清晰化的方向发展

家长因对家园共庆民俗传统节日活动缺乏明确的认识从而导致他们对活动的评价较为笼统,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应该从两方面出发。首先,在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应该向家长介绍清楚有关家园共庆民俗传统节日活动的内容以及具体的实施过程,使家长对活动有一个清楚且全面的认识。其次,在家园共庆民俗传统节日活动后,教师可采用匿名的方式让家长提建议,还可以请个别或者部分家长根据活动的开展情况做一个简单的交流会,使家长对教师开展的家园共庆民俗传统节日活動进行更为详细的评价。

(五)提高家园共庆民俗传统节日中对社会资源的利用率

在举行家园共庆民俗传统节日活动时,幼儿教师可以从“引进来、走出去”两方面出发,将社会资源与家园共庆民俗传统节日活动进行整合。西部民族地区有众多少数民族,如裕固族、东乡族、保安族等,幼儿教师在组织家园共庆民俗传统节日活动时可以将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引入活动中,或者邀请校外少数民族人员进园为幼儿讲述不同民族的民俗传统节日文化。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带领幼儿和家长走出幼儿园在社区或者其他地方感受本地区特有的民俗传统节日氛围,从而提高家园共庆民俗传统节日活动中社会资源的利用率。

四、结语

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当前社会的一种趋势,家园共庆民俗传统节日不仅可以增加幼儿的民族认同感,还可以促进家园合作进一步发展。西部民族地区家园共庆民俗传统节日活动的不断发展,不仅可以带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而且还可以提高西部民族地区人员弘扬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意识。随着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我国各地区家园共庆民俗传统节日活动取得进步的同时也存在着不足,这就需要我们正视各地区家园共庆民俗传统节日活动中的不足,采取合理的措施以促进家园共庆民俗传统节日活动的发展,从而带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闫春花.利用多种途径 做好家园互动[J].成功:教育,2011(4):224.

(责任编辑:董维)

猜你喜欢
家园共育
家园共育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问题的探讨
幼儿园家园共育各阶段内容
在活动中构建和谐的师幼关系
传统节日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实施初探
家长助教对促进幼儿园课程开发的研究
浅谈小班幼儿良好习惯培养之方法
当前幼儿环境教育策略探研
以晨间接待为平台实现家园共育
“家园共育”中的加减乘除
浅论幼儿环保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