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

2021-09-10 07:22王友伟
中国数学教育(高中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等差数列数学本质研究方法

王友伟

摘  要:借助阅兵队列训练视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以数学眼光看问题. 先从具体等差数列入手,再通过方法迁移,得到一般的公式. 从数的角度进行公式的推导,了解倒序相加法;从形的角度对公式进行直观解释,对公式进行深入理解. 经历提出问题、探寻研究方法、拟定研究方案、实施探究等过程,落实“四基”、提高“四能”,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等差数列;前[n]项和;数学本质;研究方法;核心素养

一、教学内容解析

数列是函数的延续和发展. 在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5(必修)》(以下统称“教材”)中,通过列举生活和数学中的大量实例,给出数列的实际背景,让学生了解数列的概念,理解数列是一类特殊的函数.“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是继数列、等差数列的概念之后学习的内容,其研究方法能够为后续研究等比数列及其他数列提供帮助.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而对于公式的变形及应用,以及通过其他途径来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将在后续的学习中进行研究.

二、教学目标设置

本节课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1)经历探索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过程,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体会转化与化归、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了解倒序相加法,理解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能够合理运用公式解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数学建模、逻辑推理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三、学生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数列、等差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等基础知识,了解了等差数列中的几个量[a1,n,d,an]之间的关系.学生具有一定的归纳、推理能力及良好的思维习惯,部分学生拥有对特殊的等差数列求和的经验. 这些都为本节课的教学提供了知识迁移和方法类比的可能. 但学生仍未理解数列求和方法的本质.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在“说理”,即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基于学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教学难点为探索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方法.

四、教学策略分析

本节课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

(2)引导学生从具体的等差数列入手,通过方法迁移,探究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3)从数的角度进行公式的推导,从形的角度对公式进行直观解释.

(4)引导学生对比、总结推导方法的特点,体会数学的简洁美.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引导回顾,梳理知识

之前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概念,研究了一类特殊的数列——等差数列. 借助树图,回顾了已经学习过的有关等差数列的知识.

【设计意图】以树图的形式帮助学生回顾知识、梳理框架,体会研究数学的一般方法——将未知转化为已知进行研究. 巩固理解an,a1,n,d四个量中“知三求一”,为接下来分析问题、探究方法做好铺垫.

2.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播放阅兵训练视频,提示学生观看视频时思考能否用数列的观点研究视频中的画面.

【设计意图】借助阅兵队列训练视频,在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

视频中的队列变化画面如图1所示,对应抽象成点阵,如图2所示.

问题1:对于如图2所示的点阵,你能用数列的观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尝试寻找队列的人数与数列的关系,内化等差数列中的首项、项数、公差等概念,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中的数量抽象出来并用符号进行表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从实际问题中进行数学抽象的能力. 学生选择从最简单的等差数列——常数列入手,通过对常数列求和的体验,为接下来研究“公差不为0的等差数列求和时,将不同数相加转化为相同数相加”做好铺垫.

将图1(3)的左下区域抽象为点阵,如图3所示,以此为例进行研究.

问题2:对于图3,你能用数列的观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吗?

【设计意图】继续内化等差数列中的首项、项数、公差等概念,在学生提出问题后顺势而为,引出本节课的课题——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同时,通过“提出问题—明确方向—分析问题”这一系列的操作,让学生感受到研究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必要性.

3. 组织活动,探索方法

问题3:设如图3所示的点阵区域的总人数为S21,如何求这个区域的总人数?

尝试用多种方法,学生分组讨论,5分钟后小组汇报.

S21 = 3 + 4 + … + 22 + 23.

预设方案1:从数的角度研究.

预设方案3:从形的角度研究,如图4所示.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2引导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 通过组织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形成方案后汇报交流. 部分学生有过解决此类问题的经验,容易想到配对,但是对配对的真正目的不是很理解,所以这个问题中设定了奇数项的等差数列求和,引导学生发现配对时可能出现不是整数对的情形,也为接下来的奇偶项的讨论和倒序相加法做好铺垫.

预设方案4:从形的角度研究,切掉左边的两列,如图5所示.

预设方案5:从形的角度研究,切掉左边的三列,如图6所示.

【设计意图】图6左半部分对应一個常数列,学生直观感知到相同的数相加可以转化为乘法,呼应了前面的配对思想.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补”的方法后再提出这一问题,比较自然地引出了“割”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从几何角度给出不同的解释,也为推导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第二种形式进行铺垫.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可以从数和形两个角度对等差数列进行求和,经历自主推导公式的过程,感受配对的实质是将等差数列转化为常数列,从而将加法转化为乘法,使复杂问题简单化.

4. 引导归纳,建立模型

问题4:如何推导出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

追问1:对于一个等差数列[an],要已知哪些量才可以求出前n项和?

【设计意图】复习时已经明确an,a1,n,d四个量可以“知三求一”,追问1可以继续内化这个知识点. 当学生遇到“已知an,d,n”的情形,经过引导和讨论,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理解其等同于“已知a1,d,n”的情形,使接下来的研究途径更加合理.

【设计意图】研究具体数列的求和后,学生将探究过程中使用的方法迁移到一般的等差数列[an]中,继续内化倒序相加法,并利用追问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为什么要配对”“为什么能配对”,并阐述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使用“割”的方法,从形的角度给出了公式的直观解释,也让学生感受到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其实可以转化为“求[1+2+…+n]的值”的问题,体现了转化与化归的思想.

追问5:你能发现这两个公式之间的关系吗?

追问6:对比上述推导Sn的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更简洁?

【设计意图】已知a1,d,n推导Sn本质上就是“求[1+2+…+n]的值”. 从而引导学生发现最简洁的还是倒序相加法.经过这样的比较分析,让学生理解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是形式化的表达,推导公式的目的是应用的简洁,追求简洁是数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5. 数学运用,巩固深化

【设计意图】例1是对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直接应用. 通过对例题的解决,使学生巩固对公式的认识,会根据题设条件合理地选用公式求值. 同时,明白选择公式的原则是追求简洁.

重点讲解图9中的深色区域,即图10(从不同的角度看,得到不同的等差数列).

【设计意图】例2与问题1呼应,回归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创新意识.

练习:在等差数列[an]中,设[an]的前n项和为Sn.

(1)已知a1 = 3,a50 = 101,求S50;

(2)已知a1 = 3,d =[12],求S10.

【设计意图】再次巩固对公式的理解. 公式的应用其实就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6. 总结反思,升华理解

回顾与反思: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学到了哪些知识?体会了哪些思想?

【设计意图】本节课采用开放式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从知识、方法、思想几个角度进行总结,积累经验,促进学生反思升华、感悟思想、提升素养.

7. 分层作业,因材施教

(1)巩固运用:教材第47页习题第1 ~ 5题.

(2)拓展思考: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fn]是关于n的函数,你能从函数角度研究其前n项和Sn吗?

【设计意图】分层布置作业,面向全体学生,继续深化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应用. 同时,为学生提供运用函数观点研究Sn的平台.

参考文獻: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等差数列数学本质研究方法
对一类数列通项公式的探究
紧扣数学本质 丰富学习方式
培养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回顾反思”策略探析
数学教学要注重数学的本质
抓住问题本质渗透归纳类比数学思想
关于“学案导学,分层互动”教学模式中学情的研究
谈谈翻译史的研究方法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等差数列及等比数列的性质运用
例谈错位相减求和在高考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