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性教育者看先秦贵族女性的教育

2021-09-10 07:22习慧颖
今古文创 2021年17期
关键词:先秦教育

习慧颖

【摘要】 教育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先秦时期的贵族男女皆要接受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教育,教育离不开教育者与接受教育的人,本文试着从先秦贵族女性教育者的角度出发,浅析先秦贵族女性接受的教育。

【关键词】 先秦;贵族女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7-0062-02

教育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先秦时期贵族子女所接受的教育,在幼童时期,女童接受同男童一样的教育,教育的内容都是循序渐进的,从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到基本常识的掌握再到道德层次的培育。七岁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女童七岁而龀,如果是之前的男女性别差异是一种作为潜在式的社会观念教化,而七岁之后的儿童需要从自身性别强化做起,不同席不在一起进食,八岁之后的儿童就要接受道德层面的教育,学会尊长和谦让。九岁学习“朔望与六甲”,十岁之后,女子与男子教育的方向完全不同,男子外出就学,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而女子则留在家里,在家庭教师的教育指导下学习,教学内容主要为礼仪规范、知识技能和家庭生产生活技能。“十年不出姆教婉、娩、听从,执麻枲,治丝茧,织纴、组、紃,学女事以共衣服。观于祭祀,纳酒浆、笾豆、菹醢,礼相助奠。”学习蚕事纺织和助祭的内容,为未来的家庭生活做准备。教育在观念性的教化中一直在强调男女之别,意图将女性教化为社会所期许的女性。

教育是离不开教育者的,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先秦家庭也是如此。家庭教育中母亲同样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在妇女的怀孕期间,就非常注重胎教的进行。因为“人生而肖万物者,皆其母感于物,故形音肖之”的观念,故而在孕期”“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于邪色,耳不听于淫声。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寝坐立姿态、注重食物的摄取、注重五官所及之物的正面性,总之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感善而行,如此,生出来的孩子就会拥有良好的品德,容貌端正,德才过人。例如文王之母大任非常注重胎教,怀孕的时候“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故“文王生而明圣”。

当孩子出生后,文献中关于贵族女性的出生并没有直接提到,现以男子的出生做一个参考。国君世子出生,三日后出现了第一个女性教养者,“保受,乃负之。”郑玄注“保,保母。”早在甲骨文中就有“保”字的存在,     。甲骨文字典解字,从人从子,像人负子之形。会意为大人照顾幼儿,引申为保养之义。《甲骨文合集》的2646“己卯卜,㱿鼎(贞):父乙,帚(妇)好生保。”但是观解字并没有发现女性相关的身影。金文承自甲骨文,在西周的几件金文铜器发现了和女性有关保的身影。保侃母壶,其铭文“王姒赐保侃母贝,扬姒休,乍宝壶。”王姒赐保侃母贝,保侃母扬姒休,作了此器。这件铜器点明一位女性的名,侃母是她的称呼,这里的“保”谢乃和先生认为是女官的职称。《文王世子》中“入则有保”明师保之德;曹兆兰先生认为,西周早期金文中有了“保”的官职,其中有男性保和女性保的分别,曹先生认为由母亲抚养教育孩子的工作中分化出女保之职,来照管王室子女的生活;保侃母簋盖,其铭文为“保侃母赐贝于庚宫,作宝簋”保侃母在庚宫被赐贝,作此器。杨树达认为两件器铭中的保侃母为同一人;张亚初、刘雨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中也讨论过这两件器物,“保侃母为女子之称,保为女官名”还有一件保    母器,保    母赐贝于庚姜,用作旅彝。”保    母被庚姜赐贝,作宝器。可知保侃母与保    母都是宫中的女官。

又“择于诸母与可者,必求其宽裕、慈惠、温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使为子师,其次为慈母,其次为保母,皆居子室”从诸母中挑选具有良好美德的人,注重德育,三母从不同的层面负责教养,子师,教示以善道者。慈母,知其嗜欲者。保母,安其居处者。由此看来,安其居的“保”主要负责照料日常起居生活。

三月后,妻以子见父,是姆先传话,言明母亲的身份和此行的目的,姆帮助妻子致辞,而丈夫言“钦有帅。”要教他敬循善道,妻代子答,牢记父亲的教诲有所成也,遂左还授师。“姆”是第二个出现的女性教养者,《说文》解之,女师,读若母。

在女性的成长时期,“姆”的陪伴同样无处不在,七岁男女不同席,十岁的时候,男孩子出去就学,女孩则居家不出在“姆”的教导下,学习女事,教学内容大体都是一些未来所需要的家庭生产生活的技能以及婚后“礼相助奠”的之类的日常出行和礼仪规范。“姆”同时也注重对贵族女性在道德层面进行教导,齐女庄姜的傅母“防女未然”“作诗明指”劝勉庄姜培育高尚情操,正行“使无辱先”,在傅母的教导下,庄姜听从,注意修己。正如《中国家庭史》中所说:“由此可见,古人从子女幼年时期开始进行的家庭教育,首先是从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着手的。在培养子女掌握一些基本生活技能的同时,更注意潜移默化地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培养和教育。”

女性在出嫁前同样要接受教育,是以“古者妇人先嫁三月,祖祢未毁,教于公宫。祖祢既毁,教于宗室。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教成,祭之,牲用鱼,芼之以苹藻,所以成妇顺也。”此时进行的婚前教育已经更换了地点,教育目的成妇顺,教育目的在于为以后的家长久作教育准备在婚礼时,贵族女性也需要在姆的帮助下完成婚礼,姆帮忙操持新妇,“姆纚、笄、宵衣,在其右”婿御妇车,授绥,姆辞不受”“妇乘以几,姆加景,乃驱。”故姆是随妇去往夫家的,可知女未嫁而有姆,非至夫家才开始选择,并非是何休所言“选老大夫妻为姆也”。

在贵族女性将要生产的时候,需要搬去侧室,她的丈夫派人去看的时候,因为女性的衣饰不整,不适合露面,這时就会派衣饰整齐的姆去回复。“姆”是女性向外交流的一个窗口,在不方便和丈夫见面的时候,姆予以回应。

《春秋经》记载襄公三十年宋国的一件事情,五月之时,宋宫发生了火灾,宋伯姬卒。春秋三传中对于宋伯姬卒于火灾一事都详其事,但是同时记载也略有差异。《左传》给出宋伯姬卒的缘由在于火灾之中等不到姆来;而《谷梁传》中“伯姬曰:妇人之义,保母不在,宵不下堂”;《公羊传》记载与《谷梁》类似,“妇人夜出,不见傅母不下堂。傅至矣,母未至也。”三传中提到的“姆”“保母”“傅母”都是作为贵族女性的教育者。《左传》待姆一人,而《公羊》《谷梁》则是待保母、傅母二人。“姆”是贵族女性的日常教育者,以妇道教育女性,可以说姆陪伴着贵族女性的一生,从她们的出生到出嫁到生产,宋伯姬在火灾之时据考大约为六十岁左右,贵族老年女性的生活也是离不开姆的存在,“姆”的身影无处不在。

“姆”的主要担任者,郑玄《昏礼》为注提到,姆的担任者为五十岁之上无子的妇人,且能以妇道教人,也是类似于乳母一类角色的存在,除姆这种教育者之外,《诗·葛覃》中也有“言告师氏”这样的表述,这看起来似乎也是先秦贵族女性的教育者,毛诗传疏云师就是女师,其性别同样为女性,女师,同样也是女性教育者。毛诗中以女师为婚前教育的专属教师,女师教女子以適人之道。毛氏苌和郑玄都认为在婚前在宫室教学的女性为女师;《白虎通疏证》中提到“女子自少至长,皆有师傅”,在出嫁前的三月,“特就尊者之宫教成之耳”,而这些女师的选择,则分为与君有缌麻之亲的人,教授于公宫三月,于君无亲的人,则在各宗庙进行教授妇道之学,还有选择大夫之妾、士之妻老无子的女性,使其教授宗室五属之女。这些教育者都是短暂性的教学,可以称之为女性婚前教育的培训,是不随着女方出嫁的;而清代的陈奂也认为女师和傅姆不同,且二者差异在于女师在宫室进行教学活动而傅姆则会陪伴女性出嫁。

总之,贵族女性的不同教育者侧重不同的方面,以妇道教人的保姆更注重道德的教育和日常的陪伴,而女师则是在特定的时期来对女性进行婚前教育。先秦的女性从出生就经历“男女之别”的特殊对待,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男子理男事,女子学女事,所接受的教育也因为性别而改变,从一开始女性身上被期许的就是在内室打转,被教导妇顺、妇贞,被称为男性附属的一生。

参考文献:

[1]唐兰.殷墟文字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谢乃和.西周所见西周王后事迹考[J].华夏考古,2008.

[3]曹兆兰.金文与殷周女性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5]张亚初,刘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4.

[6]张国刚.中国家庭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7](清)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

[8](清)王照圆.列女传补注[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12.

[9](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0](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1](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2](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 · 春秋公羊傳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09.

猜你喜欢
先秦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先秦“五正色”的数据参数分析
爱有别还是爱无别
“诗言志”的审美阐释
先秦祝诅文刍议
类型学视野下先秦个体量词初探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试论《国语》所反映的先秦用乐及乐论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