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3年师范毕业走上讲台触摸语文,到而今与语文深入对话,28年的跋涉,有过刻意的模仿,有过探索的迷茫,有过慌乱的坚守,但我始终向着光前行,在这一过程中逐渐理解了语文教育的“道”,即用传统美学的德行教育肩负起生命的语文教育。
[憧憬语文教育的美好]
1993年从师范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一所乡镇中学任教。19岁的我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期望带着梦想创造自己的人生。那是充满挑战的几年,每一天,我始终把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当作自己的追求。因而,我时刻告诫自己:一定要将自己全部的热情和力量献给学生。
第一次面对学生,为了能把课文讲好,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将45分钟设计得满满的。可是一堂课下来,学生们并不喜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注意力不能集中,我也觉得自己在课堂上总是不停地赶,心里充满困惑与苦恼。我不停地思考:问题出在哪里呢?学生的兴趣点在哪里?我是不是站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角度来思考的?我讲的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吗……有反思才有改进,慢慢地,我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来预设课堂,不再想当然地认为什么是学生需要的、什么是学生喜欢的了,而是课前课后深入他们中间,了解他们,倾听他们的心声。同时,我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并结合大量的教学资料,综合真实信息来准备一节课,更多地关注学生听到了什么、接受了什么、还需要什么,不再跟着教案转。有时为了解决课堂出现的突发问题,我宁可放弃之前安排的教学内容,增加课外内容,让学生们去思索,去回味,去学会成长。每当这个时候,孩子们的眼神是最专注的,脸上的表情也是最宁静的。
也许语文教学就是这样,当你不再刻意束缚自己时,你才发现更能接近语文的本质;课堂和学生的交流更加自由放开,常会收到意料之外的惊喜。每次走进教室,学生们的眼中多了些许期待和喜悦。原来这一切并不困难,只要你用心去观察和体会,倾听学生的声音……从此,我对每一堂语文课都有了憧憬。
由原来单调而枯燥的语文课堂逐渐转化为大语文课堂,让学生体会到了“生活处处是语文”。我组织开展朗诵、辩论、阅读等各种形式的活动,拓展他们的视野。尤其是在阅读这一方面,我想在学生心中种下爱阅读的种子。我和学生们一起读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感受晚明的阴暗与戾气;一起读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明白何为牺牲,何为尊严;一起读卡夫卡的《变形记》、托尔斯泰的《复活》、鲁迅的《野草》、巴金的《真话集》、瞿秋白的《多余的话》等。通过阅读,学生们不仅获取了信息、增长了知识,还提升了自己的人文底蕴。同时,阅读让我的知识面更广了,底蕴更深了,教学更灵动了。
阅读增加了我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机会,让我们在碰撞中不断产生新的火花;阅读让我能倾听学生们心底美好的声音,让我在教学上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我们以美文阅读、思想阅读、生命阅读来构成一个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大语文阅读教学,让学生们在每一节课里都能享受语文教学的美好。
[探寻语文课题的真味]
28年的教学历程,让我深刻地领悟到,一名好老师不仅要上好每堂课,还要会做课题研究。从走上讲台起,我就认识到这点,也正是在做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不断领悟语文教育的“道”。
说到做课题研究,我要感谢江西省九江市教科所原语文教研员陈德淼老师。我业余时间喜欢写教学心得,经常投稿参加征文活动,有一次我的文章在省里荣获一等奖,被他发现了。于是,他引导、启发我做课题研究,告诫我做课题研究的目的是服务于教学和提升自己的学术理论水平。那时,我还在乡镇中学任教,总感觉自己的底气不足。那时,全县的学校很少有老师申报课题,我也很想放弃。陈老师知道后,经常鼓励我,并帮我构思了选题,从我擅长的阅读教学着手,给出理论指导和详细实施步骤。于是,2002年我申报了市级课题“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解答‘三自阅读’”。陈老师看了我的申报书后,详细地指出要注意的问题和事项,并督促我认真修改。在他的指导下,我申报的市级课题于2003年4月正式立项。作为课题负责人,我带动全校语文老师参与,这对我们全县的语文阅读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004年10月,陈老师专程从市里到我当时所在的乡镇中学调研课题情况。听了我的汇报后,他对我的课题研究情况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也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后来,陈老师还安排我在九江市2003年中语会年会上就“三自阅读”课题研究情况做了交流,我的研究得到与会人员的广泛好评。在陈老师的指导下,我的课题研究顺利结题,还在九江市创“双三优”活动中被评为市级优秀课题。这是我教育生涯中研究的第一个课题,它的成功为我后来一系列的课题研究开了一个好头。
2000年,国家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过培训,我了解了新课程改革的内容和方向,明白了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实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和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存在,语文教学改革依然艰难,写作教学的纯章法、纯技巧的授受和“考场作文”反复操作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学生的作文缺乏真情实感,没有个性、缺少创意,所以,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正面临着新的难题。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我想在写作教学中走出一条新路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决定从阅读与写作的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探讨写作教学改革的新目标、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2006年,在对阅读教学有了丰富的积累后,我开始深入思考作文教学的问题,经过几个月的准备,我着手申报国家级课题“创新写作研究与实验”的子课题“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关系”。课题于2006年12月正式立项,并确定我当时所在的乡镇中学为该课题的实验基地学校。
在作文教学中,结合阅读教学的理论成果,我的“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互促”理念,得到了当时全国中语会理事长苏立康教授和首都师范大学刘桂英老师的肯定。我根据这个理念撰写的《现代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关系》《如何构建阅读与写作互动教学》两篇文章,在2007年全国中语会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我的教学设计《说明文的读写结合》在2008年全国中语会教学设计评比中获一等奖。
因作文教学上的独特理念,2007年9月28日,我受九江市教研室邀请,在瑞昌市第一中学展示了一堂《记叙文的读写结合》写作教学示范课。这一堂示范课得到了听课老师与专家的一致认可。回来后我又在全县展示这堂示范课,一下子带动了全县语文老师参与研究的热情。同年12月,九江市中语会邀我做了题为《构建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互促关系》的专题讲座,这引起与会领导、专家及各位同人的共鸣。经过五年的精心研究,“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关系”课题于2010年7月顺利结题。
自2009年起,我多次参加全国语文教师“四项全能”竞赛,多次获得一等奖,并被授予“四项全能”教师称号。我执教的《落日的幻觉》一课在2009年11月全国中语会赛课中获中学语文教学优质课一等奖。
多年积累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让我有幸被调入县城中学,但我对课题研究的热情丝毫不减,接着连续做了两个课题研究。在课题“阅读教学中‘少教多学’的策略与方法研究”中,我努力培养学生养成积极的阅读习惯,形成正确的阅读态度,掌握多种阅读方法,为他们今后的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引导他们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培养他们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阅读。我坚持学生在语文阅读中的主体地位,突出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以一个崭新的视角揭示语文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应具备的综合语文素养。在课题“高中古代经典探究性学习指導研究”中,我在课堂上充分展示中华优秀经典著作,让学生有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现在,这两个课题都已顺利结题。
在做每个课题研究时,我都努力钻研教学,教学教研都有了较大进步。其间,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得到了同行的认可。2012年,在中国教师基金会全国教育科研先进个人评选中,我被评为“全国科研优秀教师”;2013年,我被评为江西省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
[践行有生命的语文教育]
对于语文教育中德行教育的认识,我要感谢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詹艾斌教授对我的教导。2017年,我有幸参加江西省教育厅组织的江西省首届语文名师培训班,詹教授是我们语文名师培训班的班主任。一开班,他就给我们确定发展目标——成为赣鄱名师。他明确告诉我们:新时代教师根本素养的确立有赖于其德行的养成,且师者德行根本体现在教学(教书育人)的德行上,它是教师的“良心”,是教师作为道德主体,在面对学生的发展诉求时解读语文最佳的卓越形态和最恰当的品质。因此,我在解读文本时就确立用美学的和历史的德行去解读,将对学生的通识文学教育过渡到对学生的独立人格的形成上来。
有一次,我给高一的学生讲《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文。这篇课文属于写情感类的新闻,主要想通过写奥斯威辛,表现人们对法西斯罪行的仇恨,对死难者的悼念,表达希望世界和平的主题。文章把参观者的感受融入参观的过程,在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生活的向往。同时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文中表达的情感非常强烈,虽无新闻,却收到了比新闻事实更好的效果。高一的学生,对新闻并不陌生。在教学时,我感到学生对这篇“印象派报道”的独特写法可能不太理解,于是把这个作为我教学的切入点。在课堂上提问时,我发现学生们对“二战”的历史了解不多,对奥斯威辛的苦难更是陌生。因此,在课堂上我就用奥斯威辛集中营幸存者的诗来引入课题,让学生在听我有感情地朗读时,勾画出自己认为最有感触的句子,然后一起谈谈各自的感触,让学生做课堂真正的主人。为了让学生对“二战”历史有一个真实的感受,我推荐大家观看几部反映“二战”历史的影片,如《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美丽人生》《辛德勒的名单》等。课后,有很多学生和我交流,他们说现在仍然要有直面真实历史残酷的勇气和悲悯生命的情怀,要认清法西斯的罪恶,维护世界和平,这既是责任,也是义务。从此以后,在解读每一篇课文时,我都运用自己最佳状态,解读课文中的文化历史和审美价值。我把这种教学能力作为语文教师的核心素养。
我要感谢程红兵老师。在参加江西省首届语文名师培训时,他的课让我对语文教育有了新的认知:自己之前对语文教学的认识只在语文教育的一个低层次徘徊。程老师要求我们着眼于创建有文化含量的智慧语文课堂,语文教师要有自身的学科修养,运用自己深厚的积淀和批判性思维,把我们的语文课堂变为有规律的自由行动,呈现出生命中最酣畅淋漓的时刻,真正实现人的生命教育。
语文教育是灵魂的栖息地,文化和智慧是语文教育存在的两种理想状态。我要用开放的心态去聆听,去仰望;用真诚的心态去领会,去践行。
彭乐群
江西省特级教师、中学正高级教师,江西省语文学科带头人,江西省骨干教师,江西省首届名师培养对象,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华中师范大学考试研究院研究员;常有文章刊载于《语文教学与研究》等教育期刊。